中国入世对欧盟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中国入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在近期内加入世贸组织似乎已成定局。本文认为这将引起世界经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欧盟增加对华贸易投资提供新的巨大机会。
一、入世将使欧盟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获得更大的发展
欧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共同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1996年日本同欧盟的贸易总额是中国同欧盟的贸易总额的三倍。美国同欧盟的贸易总额是中国同欧盟贸易总额的七倍。欧盟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确并不理想。中国在向欧盟出口方面是有很大扩展空间的。东盟国家同欧盟的贸易额1995年超过1000亿美元,是中国同欧盟贸易额的两倍。对欧盟来讲,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二流的贸易伙伴。欧盟十五国做为一经济实体199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500亿美元。1998年英中双边贸易额65.8亿美元。英国1999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991亿美元。1998年中法双边贸易约60亿美元。法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中法贸易仅占法外贸的10%左右。法在华投资也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注:参见《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0年第6期,第30、31页)可以预见,中国入世以后几年内,这种差距有可能会很快缩小。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国的入世将使西方对中国的出口每年增加收入210亿美元。(注:L.艾约特(Eiliott)和C.邓思(Denns),“中国接受自由贸易”(China agree to free trade),《卫报》(The Guardian)1999,11月16日)
过去15年来,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FDI)仅占中国所获得的全部FDI的5%,远远落后于海外华人,美国和日本。由于欧盟在向中国投资方面的落后状况,欧盟在中国入世后向中国投资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德国目前正计划掀起向中国投资的第二次浪潮。西门子和大众汽车公司等企业计划近期内对中国投资200亿马克。(注:见,德国《商报》6月29日)中国的入世不仅将能使欧盟大举对中国投资和出口,并将鼓励欧盟在中国设厂直接生产,以占领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世界正处于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新产业正在形成。在中国,电脑和手机销售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中国的移动电话的用户以每年77%的速度递增,今年预计将达到7000万户,很快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注:见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0年6月21日)欧洲在设计和生产大众信息技术产品上的领先地位将使欧盟在向中国出口信息技术产品上处于优越的地位。诺基亚1998年向中国出口了价值12亿英镑的移动电话。中国是诺基亚的第二大市场。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手机占中国手机市场的85%。入世将毫无疑问地扩大高品质的欧洲手机在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市场的销售。在巨大的中国市场被打开以后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绵纺织厂主曾想象过只要每个中国男人的衬衫加长一英寸,所形成的需求就能使曼彻斯特的绵纺织厂长期维持高速生产。对欧盟来说这样一个梦想也许并不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梦想。(注:见英国《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1999年11月20日,第31页)从中欧产业结构来看,欧盟将是中国入世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二、入世将使欧盟对华长期战略结硕果
中国目前已是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欧洲大跨国公司很早就认识到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维持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技术进口国。技术引进和大量外国投资是中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正如新熊彼特学派所指出的,技术引进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从发展中国家的观点来看,技术引进是经济“发展的捷径”。(注:参见伊曼努尔,《落后的技术或者是适当的技术?》(Emmanuel,A.,Appropiate or Underdeveloped Technology),(Chichester,John wiley,1982))进20年间,43.8%的中国技术引进来自欧盟,而美国和日本则分别占18.3%和25.5%。(注:见B.Andreosso-O'callaghan & Wei Qian,“技术转移:中国和欧盟合作的一种形式”,载Europe-Asian studies《欧亚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3页)许多欧盟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技术转移在占领一个潜在的市场的重要意义。埃森欧洲议会在1994年批准的“新亚洲战略”政策中,号召发展同中国的长期关系,鼓励欧洲公司在中国设立“技术窗口”并转移中国所需的技术。(注:参见CEC,A long-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中国和欧洲关系的一项长期政策),CDM(95)279,1995)法国Peugeot-SA-Asie汽车厂经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征服中国市场的要点是技术转移”。
由于中国政府强调引进外资同技术转移相结合的正确政策以及欧盟在技术转移上的灵活态度,欧洲的长期战略敢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这种成功可以从中国到处可见的欧洲名牌产品,如上海大众,宝马,富康轿车,诺基亚、爱立信、菲利普等。欧盟发达国家在汽车,移动通讯和能源等产业上已比日本和美国在中国更具竞争优势。
60年代起欧盟就是向中国出口工作母机,成套生产线和工厂的主要来源地。1992年,65%的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属于上述领域。从1979年到1995年,欧盟向中国出口202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超过日美的总和。欧盟今天仍是中国获取高新技术产品和设备的主要地区,占中国在此领域的进口的43.8%。欧盟向中国提供的政府贷款条件也远比日美更为宽松。法国和英国在向中国提供高新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德国的许多企业在中国牢牢地站稳了脚跟。与德大众汽车合资的上海大众车在中国汽车销售市场占很高的比例。德国的机器制造商和化学康采恩在向中国投资方面也领先于其它非欧国家。
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在90年代上半期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四百万辆。欧洲的大汽车厂,如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Peuegot和Iveco已在中国站稳脚跟;在中国汽车工业的12个大型合资企业中,上海大众汽车工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合资企业。在石油化工产业上,欧盟也在投资和技术转移上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意大利和瑞典在工程、机械方面同中国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法国和中国在通讯、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合作,德国和英国同中国在化学工业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这些产业在欧盟国家的发展。
中国一半的出口产品和出口工业品的3/4是由外资卷入的公司生产的。入世以后,在中国的欧资公司在进出口将有更大的自由度,并且能建立自己的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欧盟在中国的投资建厂将更少受到关于技术转移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比例等等方面的附加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入世将为欧盟提供更为有利的投资和经商环境。
三、对华投资和贸易的扩大将推动欧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并增强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的许多技术在中国有巨大需求,而在欧盟,这些技术却供大于求。欧盟扩大对中国的技术合作有助于缓解在欧盟市场饱和的问题(例如核动力产业)。从长期来看,在中国经济特区进行的这些经济技术合作的经验和模式有可能在中国其它省份重演。欧洲公司就可能从规模经济中受益。中国市场对这些技术的巨大需求也刺激欧洲公司的技术发展。以英国的汽车工业为例,30年代,英国罗佛尔(Rover)汽车公司的产量占英国汽车工业产量的一半。由于美国,法国等国的汽车的竞争,到1993年,罗佛尔汽车在英国国内市场的份额仅为14%。市场的缩小使该汽车厂缺少资金对其产品及生产流程进行技术革新。在中国的投资设厂就有可能缓解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并获得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注:参见C·明希尔(C·N·Missshull),《新欧洲》(The New Europe)(London:Hoddor & Stoughton,1999),第155至159页)
而且,如果欧洲公司能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上竞争胜利,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获得增强。菲利普公司在中国设厂就是为了打破日本在电器产品上在东亚的垄断地位。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和投资增强了欧洲大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欧洲跨国公司在上海和香港等大城市设立公司总部在促进区域经济联合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为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的商贸活动提供了方便。
四、欧盟的社会福利和保险等产业将能从中国入世受惠。
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公司将被允许拥有50%以下的中国电讯企业的股份。外国公司也能对中国的因特网投资。欧洲在移动通讯技术方面的领先水平将使欧盟在中国正兴起的通讯产业成为一强有力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但是考虑到欧盟在中国的投资和出口现状,从中国的入世受惠最大的将是欧盟从未涉足的产业领域:欧洲银行金融服务和社会保险业。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福利改革需要建立相关的替代制度,设施和产业。欧盟国家在信贷,社会保险、失业救济等方面的制度和产业以及良好的信誉为这些服务业大举进攻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目前正处于以使用信用卡为标记的银行电信化革命阶段。欧洲银行的法制,效率,高科技水平和诚实作风使欧洲金融服务业有可能占领相当比例的中国市场。中国入世后的开禁将使这些领域成为欧盟国家抢滩设点的热点。
可以预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引起世界经济分工的进一步变化。欧盟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品将获得中国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市场的更大份额。这样一个机会的出现不仅将刺激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也将迫使欧盟发达国家调整其产业结构。欧盟发达国家有可能把那些生产费用高,劳力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移往中国。曾经是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的英国的造船业的衰落以及南韩和中国造船业的掘起就是这种产业转移的一个历史事例。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和目前已形成的工业和技术基础是中国成为欧盟发达国家转移其非必要的生产部门(制造业)的理想国家。在中国的更大规模地投资设厂不仅将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欧盟发达国家建立以新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所谓后工业时代迈进。把生产部门移向中国这样的国家,欧洲企业有可能集中财力和物力,主要用于对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组织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中国则有可能成为欧洲大企业的生产基地和‘组装车间’。中国和欧盟的这种资源互补配置(欧盟的世界性销售市场,开发高新技术的科研研发能力和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产业结构将有力地提升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注:入世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和风险。它也带来巨大机遇和发展的可能性。根据某些预测,入世将使中国的出口总额到2005年增长至目前的两倍;外国直接投资在五年内翻一番;并且使中国的失业率降低到5%。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估计,入世对中国生产力的提升和整体效益的优化将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增加4个百分点。见"China and the WTO"(中国和世贸组织),英国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1999年11月20日,第31页和美国International Heraid Tribune(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