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特点,阐述主体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强度、裂缝质量控制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要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高层建筑的投入较大,结合工程实践,从加强质量控制角度就这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较多、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等现象。讨论如何克服和控制好混凝土强度这一关。
1.1原材料及配比的选定
(1)核对实验室配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目前高层施工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更应严格要求配比的准确性,尤其是混凝土的含水率、坍落度。
1.2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控制
目前施工多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土浇筑应由施工单位见证下留置试块。为了保证试块留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是由供应商在场,取样员留置用于交货检验的混凝上试块。
(2)检查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严禁在搅拌车上加水调整坍落度。
(3)现场抽查配合比和规定的坍落度允许偏差原材料使用情况。为确保抽査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应做到不事先通知泵送混凝土供应商。
(4)混凝土的浇筑还要注意如下事项:1)当采用输送管输送混凝上时,应由远而近浇筑;对高层建筑结构,宜采取分层分段浇筑,在同一区段同一楼层,先浇筑竖向结构,后浇筑水平结构。2)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上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内侧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并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接冲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3)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因在同一处布料,使混凝上堆积过高,仅靠振捣自流易造成振捣不均或过振,特别是混凝土流动性不大时更应注意,应在2~3m范围水平移动。4)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分层浇注厚度宜为300~-600mm。
1.3严格养护制度
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经实际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对混凝土的养护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東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
(2)加强养护期的督査。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2高层建筑线寸控制
轴线、标高、垂直度相当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会发生位移或标高不准现象。“三线”的控制是高层建筑的一大难点。
2.1垂直度的控制
(1)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建筑物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建筑物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经纬仪或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其他各列柱以该四柱为基线,拉通长线,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2)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校验,这样更能增添垂直度的准确性,同时加上内外双控使高层建筑的竖向投测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
2.2轴线的控制
(1)轴线传递。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200x8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施工时,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200m方洞,采用激光经纬仪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2)过程线的控制。挂起两条线,浇好剪力墙,这是过程线控制的关键。浇筑剪力墙,宜用18mm厚优质胶合夹板,内墙散装散拆进行组合模编号。这样墙体平整度得到了保证,但更要注意的是墙体的垂直度。
2.3标高线的控制
(1)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进行标高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
(2)为了提高四个洞口标高自身的准确性,克服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使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直径为12mm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
(3)在大楼四角、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层高复核点,每层向上都附以该位置进行复核,防止累计误差过大。
3建筑裂缝的控制
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人防工程及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
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放”的措施包括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等措施。
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抗”的措施包括:一是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二是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情况的发生。有资料显示:用5~40mm碎石,比用5~25mm的碎石,可减少用水量;三是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采取“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在早期为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因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的收缩,而同时又受到内部的约束而导致开裂。
论文作者:夏厚波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混凝土论文; 标高论文; 轴线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裂缝论文; 措施论文; 楼面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