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起与扩张--“现代世界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_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起与扩张--“现代世界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_世界历史论文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起与拓展——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近代史论文,教学内容论文,资本主义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 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374(2000)05—0612—05

在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在诸多的改革探索中,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键。本文仅就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几点思考,供同行专家指正,以期深入探讨。

世界近代史是15、16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它是世界通史一个重要阶段,即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阶段,由此原来封闭的、分散的地域史和民族史开始转变为开放的、整体的世界历史。

人类历史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从它的客观行程考察,并非自始就是世界史。正如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第28页)。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真正的世界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还并不存在,直到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西欧地平线之后,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孤立闭塞状态逐渐被打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才“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2](第67页)。

由此可见,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由闭塞到开放、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所谓纵向发展——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迭。即由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阶级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又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尽管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在这一纵向发展过程中,形式各异、先后不一,甚至还有少数例外,但其发展的总进程,仍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所谓横向发展——指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各部族各民族彼此隔绝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客观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第88 页)。这一横向发展过程,同样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在我国世界史学界,纵向发展多为史学家们所关注,而横向发展鲜为史学家们所侧目。然而,随着时光由远及近的推移,日益迅速扩大的横向发展,在加速着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进程。我们认为,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人类历史由狭隘的地域史和民族史发展成为整体性世界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互相联系、制约、促进、不可分割的两条主线。它们共同的基础和决定性的推动力都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将这两个基本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演变的客观行程中。

既然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世界史学科(或课程)的主题就应该是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是怎样发展为世界史的。它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具体生动的史实阐述人类社会怎样在生产力发展和交往发展的基础上,从分散闭塞转变为整体开放的历史进程。

吴于廑教授曾多次强调:世界史学科不是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也不是包含一切国家、地区历史的总汇,世界史探索的目标并不等同于各国国别史相加起来的目标。他认为,要把世界史从囊括一切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这样一个包罗无遗的高大地位上请下来,让它成为一个有限定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一个并非高踞于国别史、专门史之上的分支,让世界历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支,那么,世界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分支,它的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吴于廑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撰写的概观性条目“世界历史”一文中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4](第52页)。吴于廑教授对世界史学科界定的这些学术思想,对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确定世界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必须首先研究和明确它的选择标准,即根据什么原则来确认构成世界历史的主要事件。原英国历史学会主席、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既然世界史不仅仅是一系列论文的松散组合,也不是国别史的拼凑,那么,历史学家马上遇到的问题是:确立一个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哪些事件具有‘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而哪些不具有这样的重要性”[5](第250页)。他提出的标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选择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从而能够进行选择,决定哪些事实和事件应当写入世界史,哪些不应当写入”[5](第252页)。他说的“全球的角度”,即他提出的“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5](第242页)

什么是“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依据这一“全球的历史观”,世界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巴氏没有明确回答。按照我们对世界史主题、任务的认识,世界近代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将不是传统的国别史汇编,不是把中国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或外国史),也不是包含一切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总汇,而主要是对15、16世纪至19世纪世界发展演变中那些牵动世界全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宏观考察,从丰富多彩的史实中勾勒历史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基本线索,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历史从地域史和民族史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社会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世界近代史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中古时期的农耕世界,其经济基础是个体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塞性,它必然影响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民族间、地区间交换交往的发展。但是,自从15、16世纪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海道大通,导致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的转移,这一切都使原有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闭塞状态逐步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海越洋交往之时。这既是封建农业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孕育的结果,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横向联系空前加强的结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引起了社会分工和交换交往发展的巨大变革。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着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由最初的小集市、地方市场扩大为地区市场、国内市场,进而由国内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国际交往的频繁,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原有的孤立闭塞和关闭自守的状态,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

近代时期的工业世界,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支配下的世界。西方资产阶级自从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它就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第277页)。资产阶级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扩张性,决定了这一时期基本特征是:西方近代工业世界对东方传统农耕世界的不断冲击与后者的反应。这一冲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扩张经济体系对前资本主义的闭塞经济体系的冲击和挑战,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对落后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各个领域的冲击和挑战。

从世界全局来考察,这种冲击和挑战遍及全球,即自15、16世纪至19世纪工业世界的西欧,对西欧以外的地区不断进行着冲击和拓展。这个“西欧以外”,包括中欧、东南欧、俄罗斯以及从西到东的整个亚洲,甚至包括落后的非洲和殖民地的美洲。它们都曾先后不一、程度不同地受到近代工业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冲击,都曾受到西欧工业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挑战。这种冲击和受冲击一方的反应所引起的变化,构成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历史的主要内容。

近代工业世界,是一个多暴力、少和平、多凌夺、少公正的世界。在遭受冲击的国家和地区,因本身民族特点、历史条件的差异、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它们的自然经济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制制度及其他上层建筑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着改造和演变。这个改造和演变的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甚至是痛苦的。这个冲击与反应的过程充满着对内、对外的矛盾与斗争,都是不同程度地在压迫和反压迫之中艰难地向前迈进。迄今为止,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这一历史矛盾运动,也尚未结束。

人类社会的演变是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中进行的。然而,它们的共同基础和推动力量都是物质生产的进步。因此,15、16世纪至19世纪的世界近代史可以依据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16世纪—18世纪50年代):这时资本主义大致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其特点是海道大通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15、16世纪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分散、闭塞的状态,那时新旧大陆之间还互相隔绝、互不相知。但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为代表的航海家所进行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和商业革命的到来,西欧人驶向海外,进行早期殖民掠夺,使东西两半球开始直接交往。从此,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初见端倪,进而使人类社会由分散发展开始向整体发展转变。在这一转折时期,东西方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东方古代的4大文明区(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步履维艰、裹足不前;西方尤其是西欧地区因资本主义的迅速兴起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16世纪的尼德兰和17世纪的英国这时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两个国家相继发生的、不同类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转折时期影响世界全局的事件。

伴随着荷兰、英国踏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行程,资本主义在海外殖民扩张空前加剧,资本原始积累的贪婪性导致欧洲大国之间的争霸愈演愈烈,使17、18世纪的欧洲呈现出社会大动荡的局面:英荷争霸、法英角逐,欧洲列强争夺领土和殖民地霸权的战争连绵不断。经过近两个世纪的较量,英国和俄国的势力上升,荷兰和法国的势力下降,波兰被三次瓜分。这种大动荡的结果,不仅改变了欧洲原有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时资本主义因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也是西欧的工业社会对“西欧以外”的广阔世界进行全面的、猛烈的冲击时期。以首次工业革命为中心内容的近代工业化第一次浪潮,既是推动这一时期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原动力,又为开创新的世界历史提供了物质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是世界性的。它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欧美其他国家迅速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由于国情不同,欧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均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次工业化浪潮大大加速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民族统一运动(如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改革运动(如英国、俄国等)的进程,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和北美确立和巩固。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波及全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时代潮流。在这一大潮的冲击下,随着纵向发展的深入尤其是横向发展的拓展,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交往更加紧密了。但由于洲情、国情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对这一冲击的反应也必然不同。

首先受到工业社会冲击的是欧洲大陆的一些大国。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两代国王在位时期(1610—1715年),虽启用黎世留、柯尔伯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冀图在经济上求富、政治上图强,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了一场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分别在女皇玛丽亚·特利萨(1740—1780年在位)及其子约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位)的改革和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及其19世纪上半期斯泰因、哈登贝格等人的改革下,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地处欧洲东北的沙俄帝国,在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和叶卡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统治期间,也自上而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沙俄的改革不及普、奥彻底,但也促进了俄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它摆脱了极端落后的状况,增强了综合国力,为加速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欧洲霸权创造了条件。

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全欧洲范围进行的大较量,其影响遍及全欧洲乃至全世界。尽管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反动势力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竭力消除资本主义潮流造成的积极影响,一度重新恢复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然而,这股逆流只能得逞于一时。随之而来的19世纪20、3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欧洲复苏,进而在1848—1849年爆发了全欧范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大大推进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西欧工业社会对美洲、亚洲、非洲的冲击主要是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后者的反应是反对殖民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地处西半球的美洲地区,原来世代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后,美洲印第安人原始隔绝的状态被欧洲殖民者彻底打破了。在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两个半世纪中,美洲这块富饶的土地分别被西、葡、英、法、荷等5个殖民主义国家所统治。 因历史条件、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殖民地宗主国的不同,北美和拉丁美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以欧洲移民为主,英国的殖民统治有较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北美人民通过艰苦的反英独立战争,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西、葡、法等殖民者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带有浓厚的封建殖民特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在美、法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战争造成的有利国际条件下,依靠自己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赢得了政治独立,相继建立了18个民族国家,为这一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整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亚洲和非洲,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挑战。欧洲殖民主义者的野蛮入侵,是造成亚、非社会经济落后的重要外因;落后的生产方式、封建专制制度的延续和专制君主所推行的闭关锁国及其反人民的政策,是亚、非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内在因素。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亚洲各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印度、锡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岛屿和菲律宾群岛,分别沦为英国、荷兰与西班牙的殖民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伊朗实际上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日本、朝鲜、叙利亚等国人民,由于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斗争,这一时期还暂时保持着独立。长达300 多年的“黑奴贸易”及相伴而行的“猎奴战争”和不等价交换,是欧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们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严重的后果。非洲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对延缓非洲殖民化的过程起了一定的作用。

面对西方工业世界的冲击和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几乎都成了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亚洲的中国虽有林则徐发起的禁烟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但都未能找到一条切合国情自强独立的途径,而在西方八国联军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唯有地处亚洲东北的岛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革自强而在19世纪末成为亚洲唯一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下,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正是在这种不公正、不平等、“血与火”的交往中,实现了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从而使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亲自参加革命实践、总结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经验教训和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欧美工人运动的新高潮中,1864年9月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在与各种假社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提高了各国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把国际工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 是第一国际活动时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巴黎工人阶级的首创精神和伟大业绩,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留下了宝贵财富。

第三阶段(19世纪最后30年):这时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进入第二次浪潮时期,其特点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促使整体世界的形成。到19世纪70年代,当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或即将完成首次工业革命之时,在西方世界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化学工业的革命性变化和钢铁工业的大发展,是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完成了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转变。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成果应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互动交往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使世界历史进入了大工业文明的时代。

大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促使近代工业化第二次浪潮的兴起,同时也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殖民体系、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建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过程最终完成,世界各国间的横向联系愈来愈紧密,终于使全世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都深化了,国际工人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修正主义思潮的侵蚀而发生分裂。在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列宁主义诞生了。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日益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亚、非、拉各国人民掀起了反殖、反帝斗争的新高潮:亚洲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非洲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开展了反瓜分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发展。

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这400 多年人类社会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行程确定的。每个阶段时间的上下限不可能规定具体的年代,而可以因每阶段主要问题的阐述有所交叉。这种框架结构和布局,既可以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共同规律,又可以通过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多彩斑斓、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各自特点,有利于从整体上反映这400 多年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收稿日期:1999—12—10

标签:;  ;  ;  ;  ;  ;  ;  ;  ;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起与扩张--“现代世界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