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业整合,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二十一世纪初长江三角洲产业整合重点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长江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2)12-0012-05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和龙头,长江三角洲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各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项目,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逐步升级,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升级优化。1990年上海市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是4.3:63.8:31.9,2000年上升为1.8:47.6:50.6。1990年江苏省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是25.1:48.9:26.0,2000年上升为12.0:51.7:36.3;其中南京市1991年一、二、三次产生业结构比重是9.5:57.9;32.6,2000年上升为5.4:48.4:46.2;常州市1991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15.7:64.2:20.1,2000年上升为7.5:56.1:36.4;无锡市1991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重是8.9:68.8:22.3,2000年上升为4.0:56.9:39.1;苏州市1991年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是15.2:62.6:22.2,2000年上升为5.9:56.5:37.6。1990年浙江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26.9:48.6:24.5,2000年上升为11.0:52.7:36.3;其中杭州市199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17.4:54.0:28.6,2000年上升为7.5:51.3:41.2;宁波市199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20.8:56.8:22.4,2000年上升为8.2:56.0:35.8。以金融贸易、房地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
第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快速成长。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实现从劳动资金密集向技术知识密集转变。80年代末,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以机械、纺织、化工、冶金、食品、建材6大行业为主导产业。到90年代末,纺织和食品业的地位在降低,电子和汽车产业则相继成为上海、江苏的主导产业,机械、冶金的相对比重也在不断降低,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扶持的先导性产业。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江苏省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683.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总额(2604.37亿元)的26.3%;同期,浙江省同类行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321.56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总额(1560.11亿元)的20.6%;上海市同行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428.86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总额(1804.14亿元)的23.8%。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近年来,上海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江苏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浙江杭嘉湖平原科技开发带正在建设过程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以上海漕河泾、浦东张江、南京浦口、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七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点,涉及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和光纤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带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钢铁、汽车、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等传统和现代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从“七五”到“九五”,经过连续十多年结构调整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使一些传统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70-80%的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得以改善,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进而使资源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第四,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有所发展。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及浦东在实行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积极实行对内开放,以企业跨地区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有所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已有数千家内联企业在上海注册经营。同时,上海的企业也已走出上海到周边城市投资经营。
二、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局部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国入世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区,届时,长江三角洲将会更多地吸收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进而推动区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其次,将会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世界的经济技术交流更为广泛和直接,进而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从制度到技术越来越紧密地与国际接轨,并成为世界经济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再次,与此相连系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将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部署体系,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不可避免会受到削弱,国家和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受到影响。
三、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沪、苏、浙三地有关研究机构乃至国内外的学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是:突破行政区域界限,采取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以浦东为发展极,以上海为中心,以沿江、沿海、沿路三条轴线为基本走向展开,形成点线面结合,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点经济、金融、贸易区;中国知识产业研发中心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应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农机设备、运输设备、大型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石化设备、电子工业设备等装备性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管理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业、旅游宾馆业等为主导,第一产业以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为特征。
3.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思考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振兴问题。(1)优势产业内部关联。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棉花、蚕丝、化学纤维——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2)产业集聚的空间方向。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圈方向,邻近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将最先接受来自上海的辐射,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资金、人才、产业的吸引中心,有望成为世界级制造业集聚中心;二是京沪高速铁路轴,上海——南京将成为中国产业、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轴带,南京将是这一轴带的又一个综合性产业集聚中心;三是长江轴,利用廉价的水运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资源,使这一带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化学工业地带,长江口沿岸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材料能源加工基地;四是沿海轴,打通上海至南通通道,建设上海——连云港铁路、公路,沿轴线以南通、盐城、连云港为中心构筑产业集聚;五是连接上海—无锡—扬州—淮阴—宿迁—徐州内陆轴,近期重点是推进区域内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增强原有产业的竞争力。
上述一些观点和意见,对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价值。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深化。因此,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历史环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应有更新的认识。
首先,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要充分发挥区域内的比较优势,根据本区域的比较优势考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总体情况一方面是人口密集、就业压力大(有上百万下岗工人和至少有数百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自然资源贫乏、环境压力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另一方面是科研教育资源密集,教育科技发达,人力资源丰富。2000年沪、苏、浙三省市国有经济单位共有各类专业人员343.77万人(上海71.03万、江苏194.24万、浙江78.50万)、各类高等院校143所(上海37所、江苏71所、浙江35所),在校学生和当年毕业生分别为95.235万人(其中专本科生89.0972万,研究生6.1377万)和16.0541(其中专本科生14.9106万,研究生1.1435万)。其中,上海和南京是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同时,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发育也较为成熟,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文化娱乐、宾馆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条件。因此,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的更新换代,增强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应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着眼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去考虑产业发展问题。根据波特(Michael E.Porter)产业发展理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Factor-driven)、投资驱动阶段(Investment-driven)、创新驱动阶段(Innovation-driven)和财富驱动阶段(Wealth-driven)。要素驱动阶段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某些生产要素的丰富低廉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或丰富廉价劳动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产业技术层次低、较先进的产品设计和技术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获得,外商提供大多数的进入国际市场渠道,本国企业很少直接与外国消费方建立关系;投资驱动阶段国际竞争优势以国家及其企业的积极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企业投资建设现代的、有效率的、常常是适应全球市场的先进技术所装备的大规模设施,或通过购买技术许可、办合资企业及其他方式投资于获得国外的更复杂的产品和生产技术,企业具有吸收和改进外国技术的能力;创新驱动阶段国际竞争力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不断技术升级成功地进行市场竞争,这一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的领域成功的进行市场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在重要的产业群中出现具有世界水平的辅助行业,并在相关产业中形成有竞争力的新产业;财富驱动阶段由已获得的财富驱动发展,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失去国际产业界的竞争优势,他们回避竞争,实业投资动机下降,金融投资逐步取代实业投资。根据波特的标准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制造企业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和投资驱动阶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21世纪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目标应是积极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为主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为主转变,真正确立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再次,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经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空间基础,推动产业的空间集聚,增强产业的功能。根据产业集聚理论,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大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各个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为空间基础,推动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其中,以上海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嘉兴五市;以南京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包括镇江、扬州、泰州三市(亦可包括区域外的马鞍山和芜湖二市,事实上以南京为中心的皖赣宁经济协作区已运行多年);以杭州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包括绍兴、湖州、宁波和舟山四市。
四、未来几年产业整合的重点与对策措施
1.产业整合重点
为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在21世纪初的5-8年(2002-2010年)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整合的重点主要应集中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深化产业分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管目前城市之间存在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问题,但各个城市在区位或资源特征上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且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和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因此,产业整合的首要工作是根据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合作又竞争的有效率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这一分工合作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既有区域内的分工,又有与区域外的分工。
根据区域内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三个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的构想,上海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要充分发挥金融贸易发达、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信息咨询、会展旅游、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引进与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都市型农业。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实现由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上海要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在资本市场、外贸通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交通枢纽及物流服务等方面为整个区域提供高效方便的服务。
南京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要充分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水陆运输方便、重化工业基础良好、经济腹地广阔、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比例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技术装备的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等基础产业和装备工业以及以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创新为技术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积极发展以现代农业技术指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适度发展金融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为本区域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
杭州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海洋资源、港口资源、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活跃及纺织服装业比较发达等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以城郊型、外向型、生态型为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以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海底矿产和海洋能源为内容的海洋产业以及以港口资源为支撑的港口产业;积极发展以现代技术改造装备的日用消费品加工、纺织与纺织加工、电子电气等轻型加工业,积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业,积极发展为本区服务的金融商贸、信息服务和餐饮娱乐业。
第二,通过改造和重组,使钢铁、石化、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区域内的主要支柱产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效益。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重要的支柱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虽然在国内属于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但是同国际同类产业相比大多数企业尚未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规模,如汽车制造业,目前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单厂经济规模是年产100万辆,而上海大众汽车目前最高年产量是20几万辆;世界炼油厂的平均规模是年产500万吨,最大的已超过4000万吨,而区内南京金陵石化炼油厂和浙江镇海炼化年生产能力虽然已达到1000万吨,但其劳动生产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必须进行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农业方面,随着区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应在区域内建立过度集约化的农业基地,把主要城市周边的土地解放出来。总之,应根据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突破地区分割,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方面形成和壮大一批区域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区域集团和跨国公司。
第三,通过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区域科研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发展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条件和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是引导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主导产业。在未来几年中,必须充分发挥区域内科研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尽快成长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引进投资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
2.对策措施
第一,统一发展理念,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整合,首先必须统一发展理念。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分属3个省级行政区,即使是同一省内的不同城市,受狭隘地方利益观念支配,常常出现相互恶性竞争、肥水外流情况,阻碍资源合理配置、产业优化整合。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统一发展理念,树立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发展观念,并建立相互协调机制,加强协调沟通,统一产业发展规划,共同发展。
第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操作。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整合,政府必须积极引导,但整合过程必须通过市场行为,由企业通过谈判、竞争,自主决定。吸取由政府主观意志包办代替的历史教训。为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要素市场,便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
第三,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开发与转换机制,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积极鼓励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进行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机制,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创新经济的发展。
第四,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为了有效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整合,需要由三省市政府共同主持,建立长江三角洲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经济和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收稿日期:200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