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友道探析
伊梓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 本文围绕《论语》在探讨朋友交往时对维系个体独立和尊严人格的看重,探讨《论语》中的友道观。从“无友不如己者”出发,梳理子张与子夏对“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一观点的交锋,阐述择友的标准及良友的特征“忠诚、信实、正直(直爽)、见识广博、怀敬”,及以“仁义”为归宿的交友方式。进而分析《论语》关于朋友交往时对人格独立性、个体尊严与灵活性的强调,并针对现代生活择友和朋友相处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在吸收《论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作者对交友的看法。
关键词: 《论语》;朋友;友道;人格独立性;尊严人格
一、引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种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之前广泛流行的“忠臣不惮辱”、“以死相谏”、“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观念不同的具有灵活性与现代性的观念体现了《论语》对于“朋友”的看法、人际交往中个体独立性和“人”本质的内容。围绕此内容,我纵览《论语》全文并摘取整理其中有关友道的章节,通过明确《论语》中“朋友”的标准与特征、探讨在朋友交往中对人格独立性、个体尊严和灵活性的强调以及对《论语》中择友观的补充四个方面来探析《论语》中的友道。
二、《论语》中“朋友”的特征与如何交友
《论语》一开篇便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到自己身边,是一件让人很快乐的事。朋友会给人带来些什么?朋友又有哪些特征呢?
2018年10月26日,顺丰发布公告,收购DHL在华业务,这个一直以DHL作为自己对标的企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决定拿“老师”开刀。
“主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诚信实乃是朋友之第一要义。《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更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良友的三个特征:“直”、“谅”、“多闻”,意思是有益的朋友要正直(直爽)、诚实、见识广博,而与此相对的“损友”则是虚浮、圆滑、夸夸其谈的人。《论语·卫灵公》中说道:“友其士之仁者”意思是说要和仁德的知识分子交朋友,不仅注重朋友的知识丰富,更加注重内在的仁德。《论语·里仁》篇中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同样也是强调能够交的到朋友的人必须要有品德;《论语·公冶长》中更是以晏平仲作例,说明善与人交朋友的人是“久而敬之”的,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敬”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能够长久地敬重他人,这样的人必定不是戴着谦虚礼貌的面具,而是内心真正懂得“仁”和“礼”的真义,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二是与这样的人相处久了,我们依然能够敬重他,这样的人往往表里如一,谨言慎行,与人交往真诚无欺。
朋友之“仁”于已有何用呢?如同学者孔安国所讲“人以贤友为助”,交友的意义正是“以友为鉴,可修己身。”《论语·颜渊》篇中曾子早已点明:“以友辅仁”,结交良友来互相辅助,正是“取友之善,辅仁进德。”,最终实现“我”与“友”的共同的“仁德”。为了达到这一理想,仅仅具有友之“仁”是不够的,更需要以朋友间的“切切偲偲”作桥梁。《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提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督促,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是儒家学派的五种人伦关系,每种人伦关系的相处方式各有侧重。清朝刘开在《问说》讲到:“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孔子认为对待朋友应:“忠告而善道之”,孟子也主张“责善,朋友之道也。”朋友可以一起共享快乐,分担伤悲,但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面对朋友的不是,应尽忠直言,善意引导,互相切磋与学习并共同提升,最终达到“仁”的目的。《论语·子罕》中讲到孔子断绝的四个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后面三者正是要求自身要摆脱认识上的主观独断性,“不自以为真理在手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不要为自我执念所困。但若无参照,人又怎能走出“自我”这一方狭窄天地呢?正是因为有“多闻”而“直”的良友来互相切磋,人们才能认识到自我认识上的不足,以友为镜,方能正德行之衣冠。
基于功利的追求,现代人在交友的时候往往把握不好尺度与原则,为了朋友之间的亲密与依赖关系而伤害到彼此的人格独立性与个体尊严。比如为了维系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宁愿舍弃掉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而一味迎合朋友的兴趣爱好,最终丧失掉了自我。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到的一段话使我想到了当今十分流行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人们整天聚在一起,不去谈论正经事情,却喜欢玩弄小聪明,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啊!不论是当今大学的寝室氛围,还是社会上中年人一波接一波的饭局,“君子之交”的友谊越来越难以被找到,人们被一种快节奏的、肤浅的巨大浪潮裹挟着前行,从而丢掉了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真正的自我。
4.3 硫酸盐含量在17.66%~26.39%范围内和溶液酸碱度存在线性关系,控制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硫酸盐的含量。但考虑到此次样本量比较小,样品的含量及pH比较集中,未涉及药典规定的边缘pH值,后期将进行更加严密的实验及论证,对拟合方程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优化,以求在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确保准确度的前提下,简化检验操作的流程步骤。
三、朋友相处时对人格独立性、个体尊严和灵活性的强调
“朋友”能够位列中国古代的五种人伦关系之中,必定具有其独特的意义。西周时期宗法制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往往被局限在宗族内部和个体家庭之中,但经过社会环境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开放程度增大,各阶层之间流动频繁,促使人们走出家庭,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走去,渴求并追寻着志同道合之人。《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进行的“桃园三结义”便是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浓浓友谊的经典例证。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非血缘性的亲密交往变得可能而且必要,“朋友”这一关系也象征着一种亲密和依赖——这也是《论语》讲论友道的前提。
(一)交友时要注重自我的人格独立性和个体尊严
“相交容易相处难”,我们可以通过慧眼找到“良友”,可以在相识相交的阶段互相切磋,但一段友谊形成的实质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彼此接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最初的吸引,也有随后的磨合。时光流逝千年,物非人非但“友谊”的真义不变,《论语》中的友道虽然是形成于古代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之下,但其对于朋友相处时人格独立性、个体尊严和彼此交往时灵活性的强调对现代人交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确实实是现代化思潮的经典。
在另一方面,对人格独立性和个体尊严的维系是以朋友交往间的“尺度”亦即“分寸感”体现的。《论语·卫灵公》中讲到了与人交往中的“失人”、“失言”、“不失人,亦不失言”这三种情况。放在交友的语境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看到朋友的过失而不指出,是我们丧失了“朋友”这一身份,没有进行“责善”是一种作为友人的失职;但是当我们过度地对朋友“劝善”而不适可而止,我们就浪费了自己的语言,打破了朋友之间的尺度;有智慧的人,作为朋友不会失职,又不会因过度劝告而伤害朋友、伤害自己、伤害友谊。一个有智慧的、合宜的朋友是会把我与朋友交往的尺度与分寸的,友谊只有在这样的把握和维系之中才能走的平稳与长远。
在这一前提下,《论语》则更加强调朋友交往的适度原则——朋友彼此虽然亲密无间,但也是两个不同的“人”。《论语·里仁》篇中子游说道:“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回答子贡关于如何交朋友的问题时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上文已经谈到,朋友是我们亲密和依赖的人,与朋友相处更要“责善”,指出朋友的不足之处以达到仁德,但是朋友之道,切不可忘记“平等”与“独立”的真义。朋友彼此之间再关系紧密却也终究不是一个人,而“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有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身为朋友,在“劝善”的同时,更要尊重对方的内在,不要将己之见强加于人。《论语》在这里强调了作为朋友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告诫后世在尊重他人的人格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独立性。我以好意待你,数次劝告不成则应适可而止,不应自讨没趣——因为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哪怕是对君主,我也不会将性命与尊严作为筹码“以死相谏”。在这里,维护着他人的人格独立性与个体尊严就是维护着自身的人格独立性与个体尊严。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游将子张视为自己的挚友,评价他“为难能也”,认为子张在做人和才学上已经是一个世间难得的人了,但是他却直言指出子张的缺点“然而未仁”,指出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可以看出,孔门弟子之间的友谊是以“仁义”为归宿,将“仁”的实现作为最终目标,为达“仁”而寻“良友”来“切切偲偲”。
组织专家完成2012年重点县建设资金省级绩效考评;对第三四批重点县2013年度标准文本,第四批重点县2014年度标准文本及第五批重点县3年建设方案进行合规性审查;编制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一般中型灌区立项指南》和《一般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实施方案编写大纲》。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保护与维系自我与他人的人格独立性和个体尊严是人类一切伟大而高尚的情感得以存活并发展的前提。在我看来,儒学虽然未能发展出如康德“人是目的”的哲学理论,但能够突破历史的局限,强调人的个体独特性便已是一种创举,让我在千年以后读到此番理论时依然能够生发感慨、热泪盈眶。
(二)交友时要注重灵活性
人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存在,人与人的交往也绝非是一种可以用诸多公式和原则来定义和操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诸多玄妙,是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动态过程,人与人友谊的发展过程是每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历程的印证和体现。在实际交友的过程中,我们更应灵活地看待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友谊以及我们自身在这段友谊中的诸多变化。
《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个关于“经”与“权”的经典章节:“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们在上学时的朋友也许可以与我们共同学习,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却未必可以选择同一条人生之路;我们可以找到在人生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这些朋友却未必能够和我们把持着相同的原则与底线;我们可以幸运地交到坚守同样的原则和信仰的挚友,但这些朋友在面对风云变化的世界时却未必和我们拥有同样的灵活性……每一个朋友都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交不同类型的朋友,我们的朋友也不会单是一类人。人和世界都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可以结交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来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感知这个世界、来理解人、来寻找“仁”的真义。或许可以一同走到人生尽头的朋友是凤毛麟角的,但经过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与在不同阶段结交的朋友都收获了真正的友谊。无论我们的朋友属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他们有的是个人特质的分别,却并无道德水平的高下之分。
《论语·子路》谈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君子的群体中,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这个群体才葆有着稳定的和谐和生机,我们交朋友也是这样,朋友之间的交情有深浅,朋友的类型也不同,但正是因为我们与朋友却坚守着相同的为人做事基本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此处的“道”不同于“人生之路”的含义,而是一种抽象了的人生信仰。
“我们来援疆,除了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外,还要辐射带动周边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做到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为边疆各族群众提供精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陈正副院长常说的一段话。□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侯步云.论孔子的交友之道[J].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5月,第38卷第3期.
[3]钟华.浅谈孔子的择友观[J].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第61页.
[4]梁智博.从《论语》浅析儒家友道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3:第270-271页.
[5]叶匡政.儒家以仁义为归宿的友道[J].深圳特区报,2016年1月19日:第В11版.
作者简介: 伊梓钰,(19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基地班2016级本科生,哲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