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省 达州市 635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民,在农村社区出现了“二次空心化”现象,表现在人口大量外流、产业空心化、公共服务不完善、社区发展没有储备人才。通过分析原因,文章从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以减少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社区 二次空心化
2018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总体性规划和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村农业离开农民的参与则难以为继。在农村原来行政村和自然村发生空心化后,在自发或政府组织集中居住的农村社区出现了“二次空心化”现象,社区农民大量外流,社区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农村建设缺少劳动力,这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问题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加上长期累积于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发展后力不足,村庄面貌日益衰败,农村“空心化”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空心化”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不断扩大的城乡利益差距和农民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农村常住人口过度减少,农村要素资源随之流失,进而导致农村村落荒废,表现在农村人口、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的空心化。“空心化”无疑成为了传统乡村消亡的前奏,社会各界纷纷提出通过建立农村社区以促进农村发展,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减少空心化程度。2006年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推进,空心村在村庄合并和农民集中居住等项目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但是,近几年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和“土地财政”的诱导,部分地方政府热衷“合村并居”,这种简单合并方式忽略了农村地方特色,脱离了农村实际需求,割裂了农村空间重构与产业发展、制度建设关系,盲目跟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农村社区建设导致新建的农村社区呈现“有新居、无新业、缺新人”的现象,正遭遇“二次空心化”的尴尬处境。
“二次空心化”是指在经历了第一次发生于原有村落的“空心化”过程后,在集中居住的农村社区出现的,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滞后于农民非农化转化,或因失地问题、或因规划建设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吸引力下降,劳动力和农村资源大量转移,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现象和过程,是农村复杂的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
文章的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农民的集中居住区,包括四种:农民建房需求和村庄内部整治需要形成的农村社区,这种是由村集体自发组织、自觉推动的;政府因新农村建设需要形成的农村社区,由政府主导推动;城镇土地开发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需要形成的农村社区,由政府主导推动,由组内、单村或多村合并而成;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居住的社区,由政府主导推动。文章选取达州市G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了解到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二、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的表现
1.农村社区人口大量外流
集中居住的农村社区主要是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或农民自发建房集中居住,社区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都有较大改善。但是,调查中发现,社区许多房屋空置,有些房屋甚至未曾装修。从社区服务中心调查统计发现,社区近一半的家庭全家外出务工,在剩余家庭中,超过3/4的家庭有直系亲属在外务工,留守家里的都为老人、孩子和妇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一年以上至三年”和“半年至一年”回家一次,回家主要集中在过年或家中有红白喜事等重大事情的时候,还有一些表示有很多人以前在社区里买了房子,后来又在城市买房,全家便一起去城市居住,社区房屋一直空置。还有许多家庭外出务工攒钱,准备在城市买房。根据调查,农村就业机会少、收入太低、教育资源薄弱、公共服务落后是导致农民外流的主要原因。农村社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居人口中以老人、孩童为主,这不利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的一大挑战。
2.社区公共服务不完善
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是评价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好坏的标准之一,关系到社区农民的发展和幸福指数,同时也影响到农民在社区居住的意愿。村民对社区的基础设施满意程度上,41.9%的村民比较满意,32.2%的村民则不太满意,只有17.7%的村民表示很满意。调查中,社区农民对医疗、养老和教育最为需要和关心。村民反映,社区卫生室乡村医生水平低、药品少,一些常见小病在社区卫生室治疗后没有效果;子女在外务工的老人则表示希望社区能提供一些养老帮扶项目,他们希望生活上能得到政府的照顾;社区周围没有幼儿园,关心基础教育的农民最希望的是能在社区里或社区周围建立幼儿园,方便孩子上学和家长接送。G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位于社区边缘,服务中心有提供“两委”办公、政策咨询、证件办理、图书阅览、文体活动场所、村民议事场所的服务,但来往于服务中心的村民却寥寥无几。有几位村民谈及“我们去(服务中心)办事,但是不知道要交些什么资料,办一件事要跑许多趟。这些干部(服务中心办公人员)有的时候不在,有的时候提前下班了,我们去了就没人。”
3.社区产业空心化
收入是农民生存和影响其外流的关键因素,集中居住后农民没有别的挣钱门路,社区产业的匮乏导致农民收入低下,外出谋生成为其必然选择。社区产业的空心化表现在:一是土地撂荒现象并未得到遏制。年轻一代农民不愿也不会种地,老一代农民因体弱也无力再耕种,土地撂荒多。虽然农村经土地流转发展小产业,但规模小,且许多产业因缺乏技术或市场或资金,两三年后产业难以为继,农村土地撂荒面积依旧没有得到遏制。二是农村养殖业逐渐弱化,发展受阻。社区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养殖家畜家禽,农村养殖发展全靠极少数的专业养殖户支撑。三是乡镇企业数量少,龙头企业和农业公司等乡镇企业在农村缺乏生命力,农村企业规模小,平均每个企业雇佣劳动力3—4人。四是社区特色产业培育不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五是社区和农村创业艰难,第三产业几乎空白。加之农村配套服务匮乏,创业环境不良,许多农民都认为农村创业艰难,一些中青年的农民有创业想法但缺乏好的创业项目或者缺乏资金、技术,想法只能搁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社区发展后继无力
农村社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和乡村能人外流,留居老人和妇女在农村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都有所不足。调查的G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大厅的墙上挂着当前基层组织建设支委会成员名单,也列着近两年相关政策和办事指南,但支委会成员均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中青年极少。社区支委和负责日常事务的小组长年龄偏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区建设需要投入更多人才资源,需要更多体力和脑力,对文化知识也有更高要求,但留居老人体力和脑力都呈下降状态,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不利于社区建设。缺少新鲜血液补充,社区未来发展人才储备令人堪忧。
(二)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的形成原因
1.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直接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推拉理论,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共同促成了社区农民不愿居住在空有城市形态的社区房子里,他们渴望到城市就业,享受城市更好的公共资源。从城市拉力来看,我国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奔向城市生活。而农村落后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水平更是促进更多年轻一代将孩子和老人一起从社区迁居城市。从农村推力来看,农业生产利润低致使城乡差距加大。由于社区和乡镇企业少,规模小,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形成“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居住空间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社区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后期公共服务和管理滞后,社区农民对社区的满意度越来越低,这也成为农民离开农村社区的推力。
2.土地政策的过度使用
一方面,按照国土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规定,各地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这一本意在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却被一些地方政府“曲解”,演变成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新途径。地方政府过分追求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而忽视了当地农民的生计结构以及配套设施的跟进,最终引发农民不愿上楼、新建住房空置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为发展产业进行的土地流转,在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违背社区农民意愿的现象,调查中许多家庭不愿流转土地,但迫于集体的压力而流转,在土地流转中发生了较多纠纷,主要是因为社区和乡镇干部强制要求流转和赔偿不合理的原因。而流转土地后超过一半的农民表示生活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土地流转后农民在失地情况下,就业机会和收入并未有显著增加,生活压力迫使社区农民只能继续外出打工。
三、农村社区“二次空心化”的治理措施
(一)坚定不移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首先,人口空心化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引导农民回流和吸引乡村建设人才是重要举措。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民回流。同时,通过激励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二,要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城乡一体化实质是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求、体现社会公平、强调城乡公共资源统筹的制度框架体系,这是保障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吸引外出农民回流的动力。城乡一体化战略最重要的是大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要逐渐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加强对农村社区留守人口的再就业培训也是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发展是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解决农村社区农民就业増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第一,大力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发展产业需要科学考虑,首先,因地制宜发展在当地有较高效益的产业。其次,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强区域系统环境塑造和特色产业宣传推广,提升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第二,促进农民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是社区农民收入的前提,是决定其发展能力的首要因素。首先,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制定促进农民创业的优惠补助政策,使农民拥有区内商业店铺的优先使用权,社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的优先经营权,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资本的农民开办小型和微型企业。其次,积极拓宽适合社区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留守群体的择业空间,发展从业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工作环境安全的服务性工作。最后,优化农民个人和集体资产的流转方式,建立资产流转服务站,通过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建立起专业的合作农场或农业园区,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租金和分红收入。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体提供,这过程中政府因需求偏好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切实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采取多项措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在农村公共服务投资决策程序中充分体现民意。其次,要建立多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的力度,坚持城乡统筹考虑、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第三,在公共服务方面创新升级。如建立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完善相应的农产品“产、供、销、保”渠道,及时发布相关农业信息和资讯。
(四)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供给
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增加安全感和生产积极性的保障制度,一方面,健全社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制度完善、全面覆盖、标准适当、配套措施齐全的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另一方面,伴随着土地流转和社区产业的发展,农村社区的集体财力随之增强,集体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区农民谋求集体福利。农村社区把通过引进产业项目而收取的租金,一部分用于支付失地农户的赔偿金,另一部分可以当作集体累积用于改善社区福利,例如贫困子女学习资助、孤寡老人养老、贫困农民大病救助、社区文化卫生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江立华,王斌.农村社区的“二次空心化”问题探析_以武汉市D村的新村建设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
[2]黄瑛,张伟.新型农村社区中的“二次空心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
[3]刘云宝,郭海霞.浙江省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与反思[J].现代农业科技,2018(3).
[4]朱丽华.农村“空心化”及其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7.
[5]杨芳,施红艳.调研破解农村新社区“空心化”难题[N].江苏科技报,2017-11-13(A07).
作者简介:刘杨(1990年4月—),女,汉族,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当前职称为助教,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论文作者:刘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农村论文; 社区论文; 农民论文; 空心化论文; 公共服务论文; 乡村论文; 城乡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