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名片热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名片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名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几年,随着社会的日趋开放,在交往中交换各自的名片,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而又时尚的社交方式。不过,当我们对这一社交方式日益习以为常的时候,倘若再稍稍转移一下目光,便会惊讶地发现,这种社交方式如今已悄然走进了中学的校门,并且在愈演愈烈中生发出一幕幕颇为奇特的景观。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求学、打文化基础的年龄,他们当然不需要拥有个人的名片。然而,也许是为了填补这一社交空缺吧,于是乎,父母长辈的名片就被他们拿来交换,作为联络情感的方式之一——尽管这种方式显而易见地毫无必要。

这一现象究竟起于何时呢?现在已经很难调查出一个准确日期。但至少在最近的一两年时间里这股“热”不仅没有任何降温的迹象,反而日趋升温,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令人忧虑的是,据一些中小学教师及社教工作者言,这一现象眼下在一些初中低年级学生甚至小学生中亦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前不久走访了几所学校,对部分学生及他们的家长作了一些调查了解。

惊人的“交易量”

一个班级中近40%的学生投入“名片交易”;一个中学生2个月中做了34笔“名片交易”——父母果真需要子女帮他们“沟通”吗?

在一所普通完中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级中的约五分之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这股名片交换热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拿着父母、亲属的名片与同学交换,占全班学生人数的35%以上;而在另一个班级,在被调查的26名学生中,竟有11名学生热衷于名片交换,比例更是占到全班学生的40%多。就是在这个班级,有一名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竟然做了34笔“交易”;除了与同班同学交换外,还有“慕名”与其他班级同学交换的。笔者问这名学生要这些名片干什么用,他先是说好玩,继而又补充说是一种沟通。“沟通”这个词,前些年曾被作为一个十分时髦的词汇而在社会上风靡过一阵,但如今这个热衷于拿着父亲名片飞来飞去的中学生也说出了这个词,让我颇感新鲜。他在替谁“沟通”?果真需要他“沟通”吗?

在另一所中学,有一名不久就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则是这样回答上述同一个问题的,他说: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淡薄,往往是电视机之声相闻,邻里老死不相往来。这位小个子学生眨巴了一下眼睛,继续发表着他的高论,“就拿我爸妈来说吧,我看他们的生活够乏味的。家里有时三四个月甚至半年里没有亲戚朋友上门,这叫生活吗?所以,我有时挑几张名片给他们。没有别的企图,只希望他们投入到真正的生活中去多交几位朋友。”

笔者觉得,孩子的这番话,使我很难给他下“替父母瞎操心”这个结论,不是么?

“圈”外者的感受

一女生说:“名片交易风”刮得毫无道理。就因为母亲在电视台工作,她成了同学索要名片的热点。

当我在一所中学采访时,曾有一名女生私下里告诉我说:当同学中流行起名片交换时,她颇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这股时髦风刮得莫名其妙,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她十分坦率地表示,这种做法无补于部分学生精神上的空虚。相反,除了毫无现实意义,还将会对青年人个性的培养以及自我意识的提高产生副作用。

这是不是又是一种高论呢?笔者承认自己无力解答。当然,作为一个处于旋风圈外的局外人,她的看法自然会与“圈”内者截然不同。也许她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冷静和比较理智的,也许她的看法带有某种偏见的成分。但不管怎样说,我们不能不承认她有个人的独到见解。

还有一名女生,也是个旋风圈外者。只是,她的话里更多的是一种讥诮与愤愤不平。原来,当名片交换风刮进她所在学校和班级时,一心只想拼命读书的她起先毫不知情。直到热衷名片交换的同学中有人得知她的母亲在电视台工作,忽然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地纷纷向她索要母亲的名片时,她才知道同学中竟有为数不少的人居然有此等收藏癖。于是,她在班里的日子开始变得不太平起来,宁静的心完全被打乱了。可她并不想以此来乘机抬高自己的身份,在她看来,她父母做什么工作与她有什么相干?但让人遗憾的是,尽管她向同学们解释她的母亲在电视台只是一名技术人员,没有名片也不需要名片,别人就是不相信,反而以为她故作清高摆姿态。如此这般,那些竭尽全力在搜寻五花八门名片的狂热者们,整整缠了她近一个月时间,弄得她挺不舒服,挺不自在。

从心理上的失衡到虚荣心的产生

父母没用名片子女有“失落感”。编造名片中的头衔为了满足“虚荣心”。

笔者对上述那名女学生的态度,深为赞同。当然,这种赞同,也许与受了一些相反事例的影响不无关系。

女学生C,父母都是厂里的普通职工。不过,要说社会交际,她那开厂车的爸爸,似乎多多少少比那些整天离不开车、机、铣、刨、磨床的职工稍稍活络一些。本来,这名女生对父母的职业职务亦抱着一种无所谓态度,心安理得地认为父母职业如何,与她并无多大关系,正如俗话所说的“儿不嫌母丑”嘛!

然而,当同学中开始流行名片交换,并且有几个人询问她、单方面地送上父母辈的名片时,她的心理上很快失去了平衡,并由心理上的失衡发展到在家里时常无端向父母发脾气,令她那十分疼她爱她,把她当成掌上明珠的善良的母亲颇感蹊跷,还以为是自己在哪方面亏待了孩子。可怜的母亲哪里会知道,她女儿此刻正忍受着由心理失衡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

好在同学中除了两个跟C特别要好的女伴之外,无人了解她父母的情况。于是乎,这个学生瞒着父母自己掏钱去印制了五十张名片。自然,那名片上父亲“高级工程师”等头衔完全是她在两名要好同学的参谋下杜撰出来的。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当“西洋镜”被拆穿,这个学生在同班同学面前的那副窘相,真可以用恨不能找条地缝钻进去来形容。幸亏班主任老师当机立断:对两个“参谋”在班会上提出批评,对几名嘲弄、挖苦者予以严厉警告,对学生C本人则好生开导,才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但毫无疑问,C的自尊心显然受到了不轻的损伤。

不仅仅为了感情交流

偶尔的一次名片交换,促成了一笔生意,如果家长们从中获得了经营的“灵感”,学校将成为什么了?

走笔到此,想来读者或许会产生这样一种直觉:由名片交换热而引起的一些现象,似乎没有哪一点可值得让人恭维的。不过,当我整理着手头这些材料时,深感要下这个结论似乎还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位自称没必要隐瞒观点的学生告诉我,他对这种名片交换完全持赞赏态度。并且,为了证实他的看法绝非信口开河,还向我谈及一事:

他的父亲在一家糖果厂任副厂长并负责产品的经销工作。由于近几年产品销路不佳,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产值、利润以及全厂职工的经济收入。有一次,爸爸从他得到的名片中意外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在这张名片上,赫然印着某“烟糖酒果品采购供应站经理”的头衔。父亲十分高兴,立即通过他结识了这位与他交换名片的同学的父亲。从此时来运转,他们厂的产品销路开始有了起色,再经过该厂的新的产品开发,产量产值及利润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更重要的是,两位长辈通过一张看起来不起眼的名片,从此成为至交。

这名学生在讲了这段据他说鲜为人知的故事后,进一步补充道:名片的作用,一般来说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乃至感情交流,可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更多的则是在社会上,在人与人之间担负着相互沟通和公关的使命。

让不法者钻了空子

家长的名片成为行骗者的工具,中学生从中可吸取哪些教训。

诚然,我们不否认这些纯真无邪的孩子,当他们通过一双双还显稚嫩的手,交换着一张张父母长辈的名片时,或许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抑或虚荣心的满足,绝不会有太多的其他动机。但是,这股名片交换热,确实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令人遗憾的问题。

就有这样一名在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家报社的资深记者兼编辑,名片上的主要头衔是“编委”加“高级记者”。无疑,这名学生十分清楚爸爸这张名片的份量,因而当名片交换热在校园内不可阻挡地蔓延时,他态度冷漠。然而,他到底还是没能经受住同学样的撺掇。起先,他还是小心翼翼地只是与小圈子里几个最够朋友的同学交换,可是时隔不久,他的名片成了犹如当今傲视于中国集邮市场新邮中的猴票,变得格外贵重、抢手起来。

这名学生终于抵挡不住虚荣心的猛烈冲击。从此,他那身为记者的爸爸发现自己名片盒里的这些小纸片经常缺少,有时甚至接待来访者或外出采访等,待到对方向其要名片时,打开小盒一看,里面竟然空空如也。但直到此时,他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更没有往深里细想,只是交待报社有关部门,往后给他印刷名片时,数量要多一些。

有一天,报社党委书记找这位学生的父亲谈话。对他说:最近有人拿着他的名片到处行骗,并告诉他公安部门正在追查,也许会来找他,要他有个思想准备。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感到无比窝囊。可他对自己一向有个约束:对于不十分熟悉的人,决不会轻易将名片呈上。这一自我约束自从多年前就开始了。他思前想后把儿子叫了来,于是心中的困惑顿时冰释。

事情就是如此地简单,由于这名学生的作为,名片通过复杂的渠道流入了不法分子手里。接下去的情景完全在意料之中:印刷机的撞击声中,名片由一张变成十张、二十张甚或更多,不法者可是无孔不入的呵!

对于这名行将毕业的高中生,我们很难以谴责的语气去责备他,正像他的父亲后来与笔者谈及此事时所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譬如这名片,它为人们的社会交际带来了方便,注入了活力。可是,为什么有人会去利用它行骗而且居然会得逞?因为许多人还并不真正十分了解它的用处,以致将其误当成具有法律作用的合法证件,上当受骗也就在所难免。

结束语

类似以上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

对于这股名片交换热,究竟应如何看待?笔者在文章的开头已毫无保留地表示了本人的忧虑,剩下的,就请读者自己评论吧。

愿中学生们好自为之,多多珍重父母们个人的意愿吧。

青春,自信,才是中学生最好的“名片”。

标签:;  

中学生名片热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