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骑行有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力量论文,骑行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他是白手起家拥有4家化妆品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是在十年前年薪已过百万的企业高管,还是江苏省第一家养生会所的创办人…… 可是要问马晓兵,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帅最酷?他会告诉你,那是骑上单车驰骋在公路上的时候——穿上红黄交织的祥云队服,戴上炫彩的头盔、手套、墨镜,迎着烈日和风尘尽情撒播汗水。 “我们骑行不仅是因为时尚,因为健康,更为了环保,为了公益”,姜堰先锋单车俱乐部理事长马晓兵说,“每一次参加活动对于新队员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因为城市青年从前并不知道,居然有那么多重症患儿、困难学生、孤寡老人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四年间,近900名骑友已经走进了上千户贫困家庭,走遍了泰州市每一家养老院,甚至把爱心绵延到了云南、青海、四川那些西南边陲——总计4.5万公里的骑行里程记录的是“向上向善好青年”的力量和爱。 因为爱,所以凝聚 这一切,缘于一次偶然。 那是2009年,年纪轻轻的马晓兵已经做到江苏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销售主管。他发现手下很多外来务工的小青年,难于融入本地文化,闲暇时光就爱打打牌。于是自掏腰包买来一些单车,一到周末就带上大伙一起骑行去数十公里远的郊外。 “你们是不是来看那个白血病女孩的?”那天,大伙不过是路过一家超市买水喝,却被老板问住了。也许是好奇,大家来到了隔壁。在那间狭小简陋的屋子里,躺着一名清秀的18岁女孩。看到他们,女孩是那么开心,顾不得牙龈不断渗血也想多说两句话。家人说,姑娘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想要彻底治愈必须通过骨髓移植。这群年轻人真心被触动了,回到单位,立即发动公司联合镇团委捐资了五万多元。 这是一个开始。三年间,马晓兵已经记不得往女孩家跑了多少趟,但有两趟他至今难忘——2012年夏,女孩终于等来了骨髓移植的机会。在她手术的前一天,“先锋单车”的十几名小伙凌晨5点从泰州姜堰出发,一路骑行215公里,终于在下午2点之前赶到位于南京的省人民医院,为她送去了2.3万多元善款。回程的路途依旧遥远,他们还赶上了狂风暴雨,一个个“落汤鸡”到家的时候已过了半夜2点。但这样的辛苦,却没让内心感到疲惫。手术成功的十几天后大家再次赶到医院,这次是为女孩的20岁生日庆祝。尽管被无菌病房“禁止入内”,但当大家摆出买来的蛋糕,隔着玻璃点燃蜡烛,看着重获新生的女孩在房间里许下美好心愿的样子,所有人都融化在满满的幸福中。 也就是在为爱行动的过程中,“先锋单车”受到媒体的关注增多,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数百人,“姜堰先锋单车俱乐部”作为共青团姜堰区委的青年自治组织也就应运而生。然而马晓兵向记者坦承:“做公益,始终离不开资本。没有财务的支撑是很难做下去的。那么我,一个冲在前面的人,如果不多付出一点,怎么发动起大家?”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索,马晓兵于2010年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内设工会和团支部的养生会所,每年拿出60%的利润投入公益事业。“也许有些专业的公益机构都不知道在泰州有多少家敬老院,但我太清楚了,因为所有的敬老院我们都去过不止一次。”尽管三年后马晓兵因为精力有限还是没能把养生会所维持下来,但他说一切都值得:“逛新城,吃美食,拍照片,对于很多80多岁的农村老人来说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所以当志愿者把洗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上的时候,他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在想,等以后去世了,这就是他留在世上唯一的一张照片。” 2014年,最让马晓兵开心的是筹建了泰州先锋公益基金,同时把“先锋单车”的爱心触角伸入了全国更多地方,他们在靖江、云南、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先后设立分部,发展了近百名志愿者。 “你知道在那里做公益多难啊”,马晓兵感叹。在天寒地冻的高原地带,怎么可能骑单车?光走路都会气喘吁吁,大家只能开汽车。汽车不能去的地方骑摩托,摩托车也到不了的地方坐马车!他们用三个月的时间跨越了起码上千公里,为1500位孤贫学生送去了学费和4000多件暖冬衣物。最让志愿者感动的一幕是,当他们历尽艰难把油和米送到藏族同胞手中的时候,一个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藏族妇女,在短暂地愣住了几秒钟之后,跑回帐篷里捧出了五斤酥油——她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沟通,只想用自家最珍贵的东西表达感激。 “几年下来,我们开展的公益活动总数超过了300次。”对于马晓兵而言,“300”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意味着一种号召力和影响力。他自信地说:“如果现在我从微信群里发动,说下午需要100名志愿者,相信不到几小时就能组队成功。”没有300次活动,就不可能形成900人的公益团队,得到超过13000人次的志愿参与,也不可能获得十几万朋友的支持和关注——一个青年自组织的凝聚力就是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汇集而成。 请时间的长河为公益作证 《中国青年》:应该说从2011年起,中国的公益组织开始受到民众的质疑,至今仍存在一些信任危机。而“姜堰先锋单车俱乐部”恰恰就是从那个时候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困难? 马晓兵:有感受。为了帮助推广公益,姜堰政府专门在官方网站上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板块,叫做“先锋单车”公益论坛。当时就有人发帖,质疑我们在作秀。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几点看法。第一,是否在作秀应该由受助者说了算,应该去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否真正得到了帮助,而不是由冷眼旁观的人来衡量;第二,我的观点是好事必须要宣传,只有经得起宣传报道的事才能被证明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三,我想请大家在时间的长河中为我们作证,看看我们到底能走多远。如果做一年,那么质疑或许是有理由的;做两年,质疑的人可能会开始自我怀疑;而做到五年以上,我相信质疑可以被完全打消。事实上在我们的队伍中,就有成员从最初的质疑到半信半疑,到后来亲身参与,到现在已经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了。话说回来,坚守不易,我觉得公益组织也需要具备一些风险意识。 《中国青年》:你是说在做公益的同时,也可能面对一些始料未及的风险? 马晓兵:是的,每次做公益活动都必须认真甄别这其中是否存在风险。比如,做关爱老人、病人的活动,我们可以帮他翻翻身、按按摩,但如果家属要求把老人、病人扛到户外去晒太阳,我们就做不了。不是不想做,而是不能做,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专业的救助技能,万一崴了脖子崴了脚,那就不是帮人而是伤人了。 再比如,公益体系做得越大,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就越广,甚至有一些家庭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也找到我们。这也不是我们能力范畴之内的事,但我们不能一口拒绝,要耐心引导他们去找相关部门。如果态度表现强硬,也可能滋生一些人对公益更大的质疑。 实际上,我想近几年公众之所以对公益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是因为一些公益组织没有做好“核实”的环节。我个人也算在这方面“吃一堑长一智”。一次带“贫困孤儿”去恐龙园游玩,路上在和两个孩子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家里开饭店,我当时就毫不客气地打电话给村支书,让他把两个孩子领走——从那以后,我们对捐助对象的核实就更加严格了。 《中国青年》:如何让公益做到“可持续”,做到长久,你们是否也总结出一些方法? 马晓兵:我们有两项活动“我是你的孩子”“你是我的孩子”分别针对一老一小。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就是希望这种扶助不是一次性的。其实我们服务的很多五六十岁老人还不需要过多的照顾,但就是希望通过每周帮他们买米买菜、交水电费做这些简单的事情,让志愿者和孤寡老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的沟通。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我了解到一些志愿者到后来,不仅是资助学费,也会为他们买自行车,带孩子上音乐课,因为慢慢地,他们已经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参加活动,我总是和队员们说,有条件的把孩子也带上吧,因为公益需要传承。去年我们组织为藏族困难学生捐衣物的暖冬活动,本来只想号召六年级的同学参与,没想到我的女儿和她班里的小伙伴一说,十几个四年级的小同学拖着恨不得比自己身高还高的大包来捐,我特别感动。如果通过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一种自觉,那么我相信公益一定能做到长长久久。我们用力量骑马_公益组织论文
我们用力量骑马_公益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