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研究_cpi论文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研究_cpi论文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2010)04-0028-04

一、关于经济刺激计划的适时退出

从数据看,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我国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期。因此,在经济回升的关键时期,要继续落实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继续坚持原有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主基调,但下半年会出现一些灵活变化,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丰富宏观调控政策的内涵,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同时,经济回升的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

2010年继续保持去年的规模或刺激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择适当时机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其实是较为迫切的事情。退出机制越有效,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越平和,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追逐也会越理性。在市场对通货膨胀担忧抬头之时,建立刺激政策的合理有序退出机制反而能够稳定市场,增强企业和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预期和信心。经济刺激计划会渐进性适时退出,在退出过程中坚持优化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结构,由投资拉动型外生性增长转变为消费推动型内生性增长。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但消费增长不同步。而且,政府部门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相当部分贷款投向了政府主导的城市投资公司等平台;挤压了私人部门投资空间,民间投资没有同步跟进。政府投资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也应该有一个合理边界。经济刺激计划重点由“保增长”转向“转方式、调结构、促消费”,投资重点向现代服务业倾斜,向消费倾斜;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倾斜;向民营、民生、民本“三民”倾斜;向高端、高质、高效“三高”产业倾斜;向“三农”倾斜。

全球复苏的形势虽然比较乐观,但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脆弱的复苏可能被主权债务信用危机打破。2007年次贷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复苏,没有节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得很多国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出现大幅扩张。在新的财政年度来临之际,所有过多的透支正在影响到这些国家的金融系统稳定,源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第二波探底。这些不期而遇的外部因素为中国经济稳定带来重大变数。首先,中国务必做好全球经济二次触底的准备,而这恰好与中国打压资产泡沫与抑制通胀重叠。因此,中国努力抑制资产泡沫进一步扩大,但也要防止破裂。与美国基本实现资产去泡沫化、金融去杠杆化不同,中国当前资产泡沫较强、信贷风险较高、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当前的海南地产疯狂需要立即制止,这一泡沫如果膨胀过大而破裂,或将产生连锁反应。

二、关于通胀预期管理

一系列数据显示,近期以来通胀预期的不断加剧是宏观调控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如何稳定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

当前通胀预期的加剧主要来自几方面因素:一是经济加速复苏趋势下的总需求扩张将拉动物价回升。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内外环境继续向好,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有所好转,外需仍保持缓慢回暖态势。同时,总需求的持续扩张将显著增强物价上涨动力。二是当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大的环境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也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货币信贷较快增长,考虑到短期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不会改变,这会对未来物价构成上涨压力。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积累。由于全球流动性条件总体十分宽松,国内货币信贷增长较快,消费和投资需求明显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通货膨胀预期也有所强化。

通胀预期能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从而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胀水平。通胀预期通常易受货币政策透明度、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历史记录等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前管理好通胀预期应着力于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合理政策指引,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的关系,这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通胀压力保持警惕是未雨绸缪之举,未来我国物价调控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加强良性干预来稳定总体物价水平。当前我国总体物价水平尚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物价“拐点”已过,上行周期已经开启,未来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叠加,可能推动通胀预期持续上升,对此应当保持警惕。因此,我国物价调控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价格监测、预测系统,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同时,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审慎推进,以免其成为物价上升周期中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三、关于货币政策走向

进入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发生了微调,上调央票利率,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维稳的安定期,但是收紧流动性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未来货币政策仍需保持一定程度的宽松,进一步发挥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预调和微调功能,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灵活安排各操作工具期限结构,有效熨平市场波动。

1.信贷能否实现均衡投放

中国的信贷投放在季度之间分布历来不均衡。事实上,信贷的非均衡投放主要由银行推动。银行预期每年年底监管层可能控制额度,所以年初就抢规模;同时,银行早放贷早获得收益,早放贷对银行自身盈利有好处。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方,跟着银行抢规模,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实中资金需求还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

2010年银行突击放贷的情况仍然存在,信贷非均衡投放的苗头初显。2010年第一周银行新增贷款约6000亿元,第二周约5000亿元,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39万亿元。这一数据虽明显低于去年同期1.62万亿元的规模,但仍处于历史高位。1月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票利率等手段对于有效控制贷款增长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第1季度,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6亿元,较上年同期4.58亿元的增量大幅降低。可以预见,2010年全年信贷均衡投放肯定比往年好得多。在银行1月上旬出现放贷冲动后,央行在1月中旬迅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对部分银行实施差额准备金率,表明了信贷调控的决心。

2.存款准备金率何时再次上调

2010年1月18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收紧流动性的信号;自2010年2月25日起,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调整后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6.5%和14.5%。根据测算,两次上调将锁定银行系统资金约6000亿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应对流动性偏多情况的传统工具。一般来说,春节前大量的流动性会注入市场,而节后则需要对这些流动性进行某种程度的回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原因主要是流动性过于充裕。一方面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另外财政突击放款也起到了货币投放的作用。仅靠公开市场操作无法达到回收流动性的目的了,央行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外汇占款是央行着重考虑的因素。如果热钱流入规模减小,那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时点有可能延后。目前股市和楼市的状况都不稳定,势必影响热钱流入,如果流动性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央行可能会推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外汇占款进一步增加,流动性还会出现过剩的情况,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存在较大的灵活性。

3.何时是加息的最佳时间窗口

2010年1月份,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上调逾16个基点,由此引发加息预期不断升温。近期,1年期央票利率稳定在1.9264%的水平,这也被市场认为是在给加息预期“降温”。通常认为,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央票利率的上限,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如果央票发行利率继续上行,加息压力将逐步加大。

加息与否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物价的涨幅;二是美国加息时点是否明朗;三是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其中,通胀因素最重要。但是,利率不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来施行,2010年调控的核心应该是信贷政策。一般来说,利率政策传递的时间较长且滞后,政策目标实现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央行对于加息会慎之又慎。物价水平快速攀升、经济逐渐转为偏热、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与加息预期的自我实现构成了加息窗口提前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政策目标来看,2010年虽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大方向没有变,但是通胀预期的提升,将使其目标从保增长一极转化为保增长与控通胀预期二极并重。货币政策的收紧措施会比预期的时间更早到来,且政策工具将由“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央行在2010年1月18日和2月25日已经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2010年央行会更多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并回归真正意义上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做到均衡信贷投放节奏。金融机构贷款冲动会得到一定抑制,为解决凸显的产能过剩问题,贷款结构和投向也将受到政策限制。

四、关于财政政策走向

积极财政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2010全年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会与2009年基本持平。财政政策在继续巩固回升基础的同时,将发挥“定点调控”优势,以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生态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优化结构结合起来。内需不振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财政政策会向刺激消费倾斜,积极培育国内市场,拉动内需,提高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力量,促进“三驾马车”的协调均衡发展。

五、关于CPI走势

现有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并不存在现实的通货膨胀,但通胀预期是明显存在的。一是经济复苏加速,总需求扩张拉动物价上升,尤其是PPI、CPI环比由负变为正,同比降幅收窄,表明总需求的持续扩张加大物价上升动力。二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催生全球性通货膨胀预期,国内市场上货币供给过多引发货币型通胀预期。三是美元长期贬值背景下黄金、石油、贵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四是国际热钱再次涌入,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虚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导致通胀预期增大。五是水、电、煤气涨价,资源税改革,引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强调的是,CPI预测值不高,并不意味着通胀问题并不严重。之所以对全年CPI的预测为4%,主要源于CPI中40%的权重为农产品,连续多年丰收使得粮价稳定,加上产能过剩,因此以CPI表示的通胀率不会太高。但实际通胀情况在资产价格上会有所表现。

随着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的上升,2010年新涨价因素将会比往年多。从我国CPI走势看,加上翘尾因素由负转正的影响,CPI将重回上升轨道。对于2010年的通胀局势的判断,全年因为翘尾因素影响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全年CPI不超过4%,但上半年最高点可能达到5%~6%。若美元继续走低,国际大宗商品持续走高,2010年月度CPI最高甚至可能超过6%。当然,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运用得当,美元维持合适水平,黄金、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平稳波动,2010年全年CPI完全有可能控制在4%以下。

六、关于2010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1.外部风险

第一,无就业复苏,这意味着目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得以修复,实体经济并没有真正走出困境。目前的经济回暖依旧由政府的政策主导,私人部门参与其中的力度仍不足。来自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和中央银行的低利率政策将全球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未来很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与以往摆脱危机的周期是固定资产更新的周期不同,本次危机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中国难以再出现高杠杆率的情况,经济走势有可能走平,复苏时间被拉长。现在所谓走出危机可能只是短期表面现象。第二,资产价格虚高风险,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除个别国家之外,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法德等国政府破产的可能性不大,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东欧、中欧。东、中欧国家的债务风险、货币高估压力和经常项目逆差都很大,它们的外部债务主要来自西欧国家,所以一旦发生危机,很多西欧国家将会面临金融、财政压力。考虑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后形成了大量债务,可能产生的最直接影响还是未来的增长潜力,债务高意味着这些国家未来需要花大量的资源去降低负债,这就会减少用于实际经济活动的资源,必将拉低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第三,外需持续低迷,仍难以看到全球经济自发性增长的动力所在。第四,经济低速增长风险。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提出的DDR概念,指的是去杠杆化、去全球化和重新监管,这些趋势将大幅降低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的潜在增长率。去杠杆化的过程远未结束,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另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监管规则改变的影响。再者,危机后全球贸易争端正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不均衡带来的贸易摩擦风险加大,人们怀疑全球化是否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2.内部风险

一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长期被出口引领。如果2010年出口好转,对GDP的贡献恢复到正值,则GDP有可能达到12%,再次面临经济过热;如果出口的贡献率依然不振,则担心经济过冷,政策制定将左右为难。二是如何促进消费。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但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收入不增长则消费结构难以升级;而消费结构不升级,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很难实现。三是以民生为主的思路重点尚不确定,如果短时间内全面铺摊子,则政府必须扩大财政支出,这就与未来政策退出的思路相矛盾。

如何制定政策才能化解上述风险?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是推进城镇化。沿着这个大趋势既能满足社会现代化需要,也能解当下经济燃眉之急:让过剩的产能有消化的余地;有可能稳定消费,摆脱过于依赖出口的状况,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通胀预期管理。短期政策安排上,为了避免热钱流入,汇率需要增加弹性。但改变不是单一的升值,而是扩大浮动区间。

标签:;  ;  ;  ;  ;  ;  ;  ;  ;  ;  ;  ;  ;  ;  ;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研究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