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论文_李一兵

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论文_李一兵

鹤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鹤岗市 154101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神经内科护理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观察组 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有效降低致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前言: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脑血栓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脑血栓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等,早期症状为头痛、耳鸣等,短时间内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站立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昏迷不醒甚至死亡。早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及个体化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若在治疗期间大部分只注重急性期的治疗转归,很容易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例,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均经CT或者MRI证实。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左侧瘫痪57例,右侧瘫痪43例,排除患有颅内出血,血压≤200/120mm Hg,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7.2±5.1)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7.3±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并将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各项事宜告知患者家属,以便取得家属的理解及配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根据患者恢复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循序渐进,遵循机体运动的发育顺序进行训练,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进行功能训练。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口腔功能锻炼,如张口、伸缩舌头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发音训练,先由单音节发音开始逐渐过渡到整句训练以及简单问答训练。另外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适当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及运动协调性训练,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以及一些适当的室外活动。两组患者均护理4周,然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判定标准

(1)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缺损评分较之护理前降低程度>90%为显效;上述指标相较于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下降幅度在40%-90%为有效;患者病情病况未有明显缓解,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4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Barthel指数评分:>60分为基本自理,>40-60分为需部分帮助,<40分为完全需要帮助。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症类型,其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脑血栓在脑血管疾病中占50%~60%,属于脑梗死的常见类型,该病症致残率较高,发病急,但病程通常较长,恢复正常功能非常缓慢,多数患者治愈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脑血栓主要是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形成血栓等引起的,患者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由于该疾病的并发症较多,例如失语、偏瘫、吞咽障碍等,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护理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临床研究也显示使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护理对其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病情稳定后最好在1~2d内进行康复性训练,这样不仅可防治合并症,而且可避免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患肢功能减退。

早期康复护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重心,一方面关注患者的功能和生活,另一方面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表现出预见性、个性化的特点。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以及功能重组,另外通过对肢体伸肌的主动活动以及抗阻性训练可有效降低屈肌的张力,减轻患者痉挛和肌腱挛缩的发生,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避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文中分别从体位护理、心理护理、肢体功能锻炼、语言和认知功能锻炼等几个方面开展护理服务,其中体位护理是为了提高舒适程度,通过交替使用不同卧位来避免发生压疮;心理护理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肢体功能锻炼能够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通过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患肢功能;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通过规范化的功能锻炼,能够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认知功能,以改善生活质量。另外让患者明确康复护理的益处,给患者树立信心,是取得干预效果的关键。同时辅助针灸治疗,配合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才会收到较好的康复效果。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将使80%患者的功能明显改善,回归社会。急性脑血栓患者出院后必须按医嘱正确的服药,家属继续配合进行功能锻炼,康复护理,控制好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定期到医院复查。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娟.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37-238

[2]李薇.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8):147-148

[3]赵艳,梁渝,姚宏波.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244-3245

论文作者:李一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  ;  ;  ;  ;  ;  ;  ;  

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论文_李一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