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回顾——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俄罗斯论文,世纪末论文,重大问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起始和“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
众所周知,20世纪元年不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切割线,不能算作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结束和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开始。因为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与19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构成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时期和板块,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应从“世纪之交”开始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那么,就要涉及到对“世纪之交”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的称谓问题。
90年代以来,在俄罗斯,许多研究者对“世纪之交”时期的俄罗斯文学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将之称为“白银时代”文学,并且对这个时期的文学遗产挖掘工作至今保持着相当的规模。在我国,有些学者也掀起了译介、出版“白银时代”文学的热潮。因此,我们在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时,首先要搞清“白银时代”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白银时代”这个概念是H·奥楚普最初在1933 年的《白银时代》一文中明确地提出来的。他提出的“白银时代”这个概念,是针对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而言的,是指俄罗斯诗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和衰落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并没有把“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小说和戏剧创作的领域,没有说这个时期的整个文学是“白银时代”文学。后来有些研究者把“白银时代”概念扩展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整个文学领域,显然这是把“白银时代”概念的最初涵义扩展了。后来有些文学理论家又把“白银时代”这个概念扩展到文学时代、艺术时代,甚至文化时代的范畴。如,B·巴耶夫斯基在他1999年的新著《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指出,俄罗斯文化的白银时代是指1892年到1921年这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这种把“白银时代”概念的内涵不断外延的作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个概念最初是对世纪之交的俄罗斯诗歌创作的一种总体的概括,是一种隐喻的说法。奥楚普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诗歌是俄罗斯诗歌史的“白银时代”,我们认为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普希金时代的诗歌创作停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出现了新的勃发和繁荣;其二,是说这个时期的诗歌虽然出现了新的高潮,但与19世纪初普希金时代的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相比,仍稍逊风骚,是“白银”不是“黄金”,白银毕竟不如黄金。“白银时代”这种提法是否能概括19世纪末至29世纪初俄罗斯诗歌的发展,这种隐喻说法是否合理,尚值得讨论,那么,用“白银时代”的概念去隐喻这个时期的这个文学、甚至隐喻这个时期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那就有些牵强甚至荒唐了。我们认为,“白银时代”的概念愈外延,其内涵就愈错位,就愈陷入更深的误区。客观事实是,世纪之交时期的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不是其发展的“白银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文化的“黄金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时期,是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并相存在,各种创作风格的作家争相发展的时代。既有像托尔斯泰、契诃夫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又有像布宁、库普林、高尔基、安德烈耶夫、叶赛宁、克留耶夫、阿维尔琴科等继承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文学传统创作的作家;既有梅烈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巴尔蒙特、勃洛克、别雷等象征主义作家的创作,又有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曼德里什塔姆等阿克梅派作家的创作;既有赫列勃尼科夫、马雅可夫斯基等未来主义作家的创作,又有沃洛申、霍达谢维奇等新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此外,还有像列米佐夫、扎伊采夫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的作家创作。总之,俄罗斯世纪之交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各异,题材和体裁繁荣,呈现出俄罗斯文学的一种新貌和风采,是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时期,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过去,无论是苏联的文学界或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对这个时期的文学整体发展研究不够,一些文学现象和作家的创作还是研究的空白,现在必须及时补上。至于说过去对这个时期的文学和对某些流派和作家作过不公正的评价和结论,那是历史虚无主义与官方意识形态决定论所造成的,如今必须予以纠正,还其历史的真貌。但是,也不能像如今的某些研究者那样,把这个时期的文学定为“白银时代”文学,而且“白银时代成了筐,什么东西都往进装”,甚至把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都纳入“白银时代”的大筐,这样做不可能对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全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这个时期的其它艺术种类的发展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以谢罗夫、列维坦等人为代表的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和以伯努瓦、格拉巴里、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为代表的各种现代派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19世纪初乃至普希金时代的绘画所无法比拟的。以科尼奥柯夫、马特维耶夫和格鲁布金娜为代表的雕塑艺术在世纪之交摆脱了折衷主义的束缚,使雕塑艺术的语言得到了较大的革新;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马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家不但把俄罗斯音乐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巩固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纪音乐界的地位。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化更是构成了俄罗斯文化史的辉煌时期。艺术的不同种类互相交融,俄罗斯宗教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俄罗斯文化以一种又多元又统一的面孔出现了。文学、艺术、文化的发展证明,世纪之交绝不是其发展的“白银时代”。因此把“白银时代”概念外延到诗歌以外的其它领域是不合适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究竟涵盖多大的时间跨度?对这个时间跨度目前分法多种,时间的起止时间也不大相同。我们认为,以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以某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出现和消失,或以这段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去划分都是不科学的。而应当以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学的总体特征去划分。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学的总体特征就是文学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大动荡、大分化的背景上多元化发展,文学与传统的大胆决裂,各流派的作家对艺术的新内容和新的艺术形式的积极的探索(有人称之“颓废”,有人称之“复兴”)。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考察这个时期的文学,那么梅烈日科夫斯基在1892年撰写的《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这篇提出象征主义美学纲领的俄罗斯象征主义的宣言书,应当视为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开始了19世纪末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年代初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多元格局结束,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应当在1892 年到20 世纪20年代中期这样的时间跨度内。
二、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涵盖空间
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涵盖空间问题,如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苏维埃文学不能涵盖和代表20世纪整个俄罗斯文学发展,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空间是什么?从俄罗斯近几年出版的几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来看,有的学者(注:H ·库兹涅佐夫: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的教学大纲《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7年版。)认为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空间含有三大块: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1890—1922),第二,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文学(1920—1990),第三,俄罗斯侨民文学(1920—1990)。有的学者(注:C·科尔米洛夫等:《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8年版。)也把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分成三大块,但其分法与上述的不同:第一,苏维埃文学,第二,回归文学,第三,俄罗斯侨民文学。还有的学者(注:B·巴耶夫斯基:《20 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化语言出版社1999年版。)把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20世纪前20年的文学,第二,20—80年代的受审查文学,其中包括正统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被审查后容许出版的文学,第三,被排斥的文学,第四,侨民文学,第五,1985年后,尤其是1989年(取消审查制度)后的俄罗斯文学。从俄罗斯近几年出版的几套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教科书来看,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涵盖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Х·库兹涅佐夫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4年,中学的教学参考书)既有苏维埃文学作家、回归文学作家,也有侨民文学作家的专章(但书中只对侨民文学的第一次浪潮的几位作家,如布宁、库普林、什米列夫、扎伊采夫等人列专节论述,对第二、第三次浪潮的侨民文学几乎没有提及)。г·梅尔金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5年,中学生用的参考书)列出20世纪的26位作家。从所列出的作家来看,回归文学作家和侨民文学作家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而苏维埃文学作家几乎被排除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之外(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肖洛霍夫等著名作家、诗人的创作只字未提)。这虽然是一部材料汇编,但是也可以看出选编者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理解。B·阿根诺索夫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7年, 普通教育学校的教科书)是一部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进行系统叙述的中学教科书。该书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由苏维埃文学、侨民文学和“地下”文学组成。Л·斯米尔诺娃等人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95年,中学高年级学生用书),把苏维埃文学、回归文学和侨民文学都涉及到了。从以上提到的几部教科书来看,多数作者都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空间由苏维埃文学、回归文学(开禁文学、地下文学)和侨民文学这几部分填充。但是不同的作者对这三大块文学的内容理解是不同的。不同的作者对待一些作家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地位的看法也不同。有的学者把古米廖夫、巴倍尔、扎米亚金等人列专章,而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A·托尔斯泰被排除在专章论述之外。B·巴耶夫斯基在自己撰写的《俄罗斯诗歌史》中,20世纪的诗歌史中竟然没有叶赛宁的专章。此外,在对某位作家创作的具体论述上,也存在着一种倾向性的作法。有些文学理论家对某些作家的创作作出片面性的解释。例如,史奈伯格和康达科夫对高尔基的创作进行论述和分析时,把复杂而矛盾的高尔基的创作只化简为“不合时宜的思想”了。O ·米海依洛夫在论述侨民文学时,主要关心第一次流亡浪潮的作家的创作,而对其它两次流亡浪潮的作家(布罗茨基除外)创作只是一提而已。(注:Л·史奈伯格和и·康达科夫:《从高尔基到索尔仁尼琴》,莫斯科1996年版。)。
我们认为,俄罗斯研究者们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上述分法在分类学上存在着问题。苏维埃文学、回归文学(开禁文学、地下文学)、侨民文学(流亡文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按照国别分出苏维埃文学,按照回到读者的时间分出回归文学,按照俄罗斯作家的公民身份分出侨民文学。因此,这几种文学的划分使用的不是一个标准,这是分类学上的大忌。科学的分类法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每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标准;二、由一个类划分出来的各个类互相排斥;三、所划分出来的各个类的外延之和要等于其上位类的外延。按照这样的划分,构成的是一种层层隶属的等级列举式分类体系。(注: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90页。)我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划分也只能用一个标准,不能同时使用几个标准。而苏维埃文学、回归文学和俄民文学的划分起码就用了国别标准、作品回到读者的时间标准和作家的公民身份标准,所以这样划分是不科学的。正因如此,划分出来的俄罗斯文学、回归文学和侨民文学不互相排斥。例如,回归文学与侨民文学,与苏维埃文学并不互相排斥,回归文学包括苏维埃文学中开禁文学的回归和侨民文学的回归。根据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按照地域划分是科学的划分法。那么,20世纪俄罗斯文学实际上就是两大块构成:一是俄罗斯(苏联)本土文学,其中包括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苏维埃的官方文学和非官方文学(被禁文学、“地下”文学)、本世纪后十年的俄罗斯文学;二是俄罗斯(苏联)境外文学,就是侨民文学(流亡文学)。这样划分的原因有二,其一,回归文学不能算作单独的一种文学。顾名思义,“回归”是指文学作品回归到读者中间,“回归”包括俄罗斯本土的非官方文学(开禁文学、“地下”文学)的“回归”和俄罗斯境外的文学的“回归”。所以,这两类“回归”文学不是一个分类范畴,只能将之分别列入俄罗斯本土文学和俄罗斯境外文学中。其二,这样划分可以容易地解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92—1921)和本世纪后十年(1991—2000)俄罗斯文学的归属问题。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属俄罗斯本土文学,本世纪后十年的俄罗斯文学含有俄罗斯本土文学和俄罗斯境外文学两大块。否则,若按照苏维埃文学、回归文学、侨民文学的分法,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和本世纪后十年的俄罗斯文学就很难归到其中的任何一类中去。
三、对20世纪苏维埃文学的评价问题
如何评价苏维埃文学?这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苏维埃文学有将近7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评价和研究苏维埃文学是比较复杂的。其原因不仅在于这种文学发展自身的复杂性,而且也在于这种文学与政治,与苏维埃政权,与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的复杂的关系。评价苏维埃文学必然要涉及到苏维埃政权、官方的意识形态、苏联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就不单纯是对苏维埃文学本身的评价了。因此,我们在评价和衡量苏维埃文学的作品、作家的创作和某个文学现象时,既要对作品、作家的创作、文学现象本身进行历史具体的认识和分析,还要考虑到它们与政治,与官方意识形态、与苏联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的关系,这样才能对苏维埃文学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给苏维埃文学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坐标上找到确切的定位。
苏维埃文学是本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随着90年代苏维埃国家解体,苏维埃文学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苏维埃文学是苏维埃时代的历史产物。它在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和苏维埃国家的政治的干预。实践证明,这种干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评价和总结70多年苏维埃文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时,一定要分清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对苏维埃文学的正负面的影响和作用。对正面的影响和作用要大胆地肯定,对负面的影响和作用要坚决地否定。既不夸大苏维埃文学在整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它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所作的贡献。如今,在俄罗斯有些人竭力否定70多年的苏联历史,把苏维埃时代说成是20世纪的历史黑洞,极力夸大官方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对苏维埃文学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这样就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研究苏维埃文学时,必须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在分析和评价每个苏维埃作家的创作,每部苏维埃文学作品,每个文学现象时,绝对不能脱离苏联当时的历史,应当将作家、作品、作品题材、作品主人公放到苏联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中去考察,不能离开历史而仅用现代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苏维埃作家们的创作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每个作家对苏维埃政权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态度各异,况且就是一位作家在自己创作的不同阶段与当局的关系也不同。(注:Б·帕斯捷尔纳克在1936年曾经写过诗歌,肉麻地吹捧斯大林(《消息报》1936年1月1日);M·布尔加科夫在30年代后半期写过剧本《巴图姆》, 赞扬年轻的斯大林;M ·左琴柯曾经以苏维埃神话的方式写出关于列宁的故事;O·曼德里什塔姆也写过一组诗颂扬斯大林;A·阿赫玛托娃在1950年歌颂斯大林政权的诗作。)因此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既要注意到作品的思想倾向,又要注意作品的艺术价值;既要对作家创作、作品进行全面的研究,又要对作家创作、作品的局部进行具体的分析;既要评价作品、作家在整个文学史中的地位,又要看到作品产生和作家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
苏维埃文学在7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有过自己的辉煌和繁荣,也有过自己的黯淡和萧条。从总体看,苏维埃文学成就是显著的:推出一大批的作家,涌现出许多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站得住脚的传世佳作。尤其是苏维埃文学具有一种强大的教育功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培养人的巨大作用。苏维埃文学培养、教育人具有高尚的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美好的人生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点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否定,苏维埃文学的不少作品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在艺术上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苏维埃文学也有自己的问题。一大批遵命文学、粉饰文学、个人崇拜文学作品的出现就是苏维埃文学中的畸形的文学现象。此外,苏维埃文学在培养人,教育苏维埃人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同时也培育出苏维埃人的一种狭隘的思维定势,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发展。这些是苏维埃文学给人的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必须认清苏维埃时期的极左文艺思想和政策给苏维埃文学的发展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党和政府对文学的行政干预、一些错误的文艺政策和决定的出台、对持不同意见的作家创作的限制和对他们人身的迫害、以官方意识形态为惟一标准的审查制度等等,这一切危害了苏维埃作家的创作活动,阻碍了苏维埃文学的正常发展。结果是一大批假冒伪劣的文学作品纷纷出笼,而一些真正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作品被压制和受到批判和禁止;一些靠听从长官意志,迎合官方政策的作家和作品走红,而坚持走自己创作独特道路的作家和有独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被打入冷宫。对这一切必须予以清算和批判。
如今,在谈到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时候,有些俄罗斯的研究者把本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分成主潮和非主潮,认为苏维埃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潮并突出其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国的一些研究者(注:李明滨:《俄罗斯20世纪非主潮文学》,北岳出版社1998年版。)也附合这种提法,并且将之更具体化,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潮文学,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外的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的非主潮文学。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来看,主潮和非主潮文学的这种提法值得商榷。首先,所谓主潮就是事物的某个占绝对优势的方面。那么,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在俄罗斯本土文学和俄罗斯境外文学两大板块中,很难说哪一个板块,哪一种文学的发展占绝对的优势。俄罗斯本土文学和俄罗斯境外文学都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来看很难说文学的两大板块哪个是主潮,那个是非主潮。每块文学都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创作数量来看,俄罗斯本土文学的作品数量不少,可俄罗斯境外文学的创作数量也相当可观。(注:1918—1970年,侨民作家创作了1080部小说,1024部诗集, 99 部戏剧作品和87部回忆录。)从创作质量来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不少好的作品,可其它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也不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不可否认的业绩,其它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也创造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辉煌,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应打入非主潮之列。其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视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潮,这是以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划分文学潮流的方法。这种划分文学的主潮和非主潮是不科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只是20世纪众多的创作方法的一种(何况这种创作方法有其自我的局限性),不能代替或排斥其它众多的创作方法;意识形态更不能作为划分文学的主潮和非主潮的标准。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潮,这是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决定论的产物,是唯苏维埃文学独尊的认识的翻版。实践证明,一些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苏联官方意识形态要求创作的作家,已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其作品已被读者所遗忘;反之,许多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却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作品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
四、20世纪最后15年的俄罗斯文学
本世纪最后15年,俄罗斯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俄罗斯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产物。
1985年,在“改革和新思维”的口号下,书刊审查制度的取消,大量的“侨民文学”和被禁文学的回归等等,这一切使苏联国内的文学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家大型文学杂志开始刊登过去的被禁作品。于是,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杜金采夫的《穿白大衣的人们》、普拉东诺夫的《地槽》和《切文古尔镇》、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扎米亚金的《我们》、格罗斯曼的《生活和命运》、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癌病房》、《第一圈》和《红轮》等大批被禁作品得以问世。被禁作品开禁和侨民文学作品的回归打破了苏维埃文学的固定模式和格局,给苏联文坛带来了新气象,决定了本世纪后15年的文学进程,促进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影响到本世纪后15年的俄罗斯文学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走向。因此,这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
1985年后,苏维埃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给“异样文学”开辟了通向读者的道路。昔日的“异样文学”从“地下”转到“地上”,在社会中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作家T·托尔斯泰娅、B·皮耶楚赫、Л·彼特鲁舍夫斯卡娅、E·波波夫、B·叶罗菲耶夫、C·卡列金A·伊瓦钦柯、M ·库拉耶夫等人的作品得以公开发表,并且他们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开始了自己创作的新阶段。“异样文学”是与官方文学的对抗和对传统文学的反叛。是对官方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否定。这种对抗、反叛或是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或是表现在艺术手段上、或是表现在主人公类型上。“异样文学”的作家们的创作个性、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拒绝遵循官方文学的固定模式,拒绝把文学作品变成说教和宣传的工具,主张对文学的艺术形式进行大胆探索。应当说,“异样文学”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股新风,在80年代后半期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此外,1985年以后,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搁笔,B·拉斯普金、B·别洛夫、П·普拉斯库林等作家在思考社会发生的变化时,坚持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转向政论体裁文学作品的创作; 另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像B·阿斯塔菲耶夫、Б·瓦西里耶夫、 B·贝科夫等人注意吸收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创造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新传统。
这样,从80年代中期起,俄罗斯文学已经形成各种文学现象共同存在、争相发展的局面。
1991年,苏联解体。在“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口号下,俄罗斯文学出现了新的格局。
90年代,俄罗斯文学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上,无论从手法还是从风格上都是十分多样和复杂的。不同群体、风格和流派的作家不再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干预,开始独立的审美探索,实现对艺术的独特性的追求。90年代作家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中使用一些非规范的结构,体裁和形式。于是出现了一些在流派、风格、传统上很难归类的作品(像改编小说(remake)、(注:这本是美国艺术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小说,是一种根据家喻户晓的情节改编的符合读者大众的现代审美口味的作品。俄罗斯的当代的改编小说基于经典作品,但改编小说本是对原作的模仿,也不是摘编,而是赋予其新的、现实的内容。)肥皂剧式的言情小说等)。从90年代初起,各种不同风格、体裁、题材、主人公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共存和发展,构成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是90年代俄罗斯文学多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尽管在90年代依然是“爱国派”和“民主派”两大派的对立,他们的社会观和文学观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都遵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创作出一大批文学作品。如,扎雷金的《同名人士》(1995),伏拉基莫夫的《将军和他的军队》(1995), A·德米特里耶夫的《河流急转弯》(1995),г·谢尔巴科娃的《爱情的故事》(1995)、A·瓦尔拉莫夫的《诞生》(1996)、 《沉没的方舟》(1998)和《教堂圆顶》(1999),Л·科斯塔玛罗夫的《物宝天华》(1999)等等。俄罗斯社会的巨变对俄罗斯的爱国派的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创作有所冲击,有不少作家面对变化了的社会、面对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化沉默了很长时间,在进行严肃的思考。因此在90年代前半期,他们很少动笔,作品的数量不多。但是1995年起,一批现实主义作家们接连抛出自己的力作,如,拉斯普金的《在医院里》和《下葬》(1995)、《幻影》、《傍晚》和《完全出乎意料之外》(1997)、《新的职业》(1998)、《农舍》(1998)和《在故乡》(1999),B ·别洛夫的《在篝火旁》(1995)、《蜜月》(1995),П·普拉斯库林的《友好的晚餐》(1998),Ю·邦达列夫的《不抵抗》(1995),等等。这些作品显示出老牌现实主义作家的实力。
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是90年代俄罗斯文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众多的现代派文学流派当中独领风骚。90年代,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先锋主义、后现实主义等现代派文学十分活跃。其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最为引人注目。A·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和B·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别图什基的旅行》被认为是俄罗斯最初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小说。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在80年代末获得了一定的规模,但只是在90年代上半期才达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俄罗斯文学在90年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在苏联解体后的走红,是社会巨变给俄罗斯文学带来的一种现象,是文学对社会巨变的回答。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俄罗斯学者г·涅法金娜认为,“发达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在审美方面是滋养俄国后现代主义的土壤。”(注:г·涅法金娜:《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到90年代上半叶的俄罗斯散文》,“经济快讯”出版中心,明斯克1998年版。)M·利帕维茨基也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先锋派的一些“世袭的”特征(思辨性、对美学异己思想的极端的不容态度、文化垄断的愿望等)发展到了荒唐的地步。涅法金娜和利帕维茨基的观点有一定的新意,但是缺乏足够的论据。俄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主要应当从它与本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现代派传统,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从俄罗斯社会的转型等方面去寻找,而不应当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去探讨。
俄国后现代主义在90年代上半期的俄罗斯文坛上有过一番热闹的景象,但是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没有培育它的坚实的土壤,再加上后现代主义美学自身有一种自我毁坏的机制,因此从90年代中期起,俄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走下坡路,有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只好向现实主义靠拢,创作出一些兼有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的“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 (注:参见Б·巴辛斯基刊登在俄罗斯《文艺报》(1996 年11月27日第4版)上的文章。)到90年代后半期, 后现代主义作品虽然在俄罗斯文学杂志上出现,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俄罗斯文学在20世纪后15—20年的发展历史过程表明,尽管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局面是多元的,但是现实主义文学依然是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现实主义传统依然是这个时期文学的重要传统。各种各样的现代派文学,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是80—9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种暂时的现象,它是俄罗斯社会的巨变和转型时期达到急速发展的一种文学,但这种文学具有一种暂时的、过渡的性质。所以,随着俄罗斯社会的巨变和转型期的结束,它会渐渐地退去。
标签:文学论文; 白银时代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艺术论文; 俄罗斯历史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作家论文; 苏维埃论文; 诗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