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心理学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无论研究什么科学,都必须解决三个典型问题,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也不能例外。据此,本文就扼要地谈谈这么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怎样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以便读者对中国教育心理学史这门新兴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早在1991年,我与朱永新教授合作,曾撰写“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一稿,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该书共分6章,依次讨论: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我又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5编25章:先秦编讨论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与《礼记》的教育心理思想;汉魏六朝编——《吕氏春秋》、《淮南子》、董仲舒、王充与刘劭的教育心理思想;唐宋编——韩愈、张载、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与张栻的教育心理思想;明清编——吴澄、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心理思想;近现代编研究梁启超、艾伟、陶行知与陈鹤琴的教育心理思想。应当说,本文的观点就是此两种著作撰写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这两种著作的撰写是以本文的观点为依据的。
1 什么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史
1.1 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了一门“长自己志气”的新科学——中国心理学史。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破天荒第一本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教科书,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的空白[1]。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属于中国心理学史的范畴,它乃是中国心理学史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是中国心理学史的一个独立分支。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一是中国的古代,自先秦至清代于1840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从狭义看,绵延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乃是封建制兴起、形成、巩固与衰落的历史时代;一是中国的近、现代,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短短的百余年,乃是我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殖民地社会的受屈辱的历史时代。相应于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就产生了两种不大相同的教育心理体系。因而作为整体的中国教育心理史,也就不得不一分为二,即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史。这二者又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两个独立分支。它们既然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背景。当然也就有其不同的研究对象。
1.1.1 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有着长期的过去。可以说,在我国现在占有的这块土地上,自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有了教育,就必然有教育心理的问题存在;有了教育心理问题,当然也就会有对教育心理问题的考虑与探索,于是就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由这看来,所谓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在中国这个空间内和古代这个时间内的教育心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而它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所研究的对象。
1.1.2 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史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它跨越了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在近代(19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这个阶段,虽然有梁启超、蔡元培等学者,由于受到西方学术思想(包括心理学)的影响,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提出过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但并未形成作为科学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在20年代由西方传来的。自1924年廖世承编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之后,在整个现代(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个阶段,西方的各种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材料便陆续介绍过来;以此为基础,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蓬勃的发展。由这看来,所谓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史,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在中国这个空间内和近现代这个时间内教育心理学传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它也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史所研究的对象。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对象解说为,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是以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和近现代教育心理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事实特点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1.2 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范围
关于这个问题,也应当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谈[2]:
1.2.1 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相当丰富,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研究的范围是多方面的。它大致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人性论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这一问题,主要是从性与习亦即自然本性(先天因素)与社会本性(后天因素)的关系角度来探索古代人性论思想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是差异心理思想。包括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个别差异的一般观点(气禀论、习染论、性习论),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的个别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等问题。
三是学习心理思想。它主要包括这么一些问题:学习的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和阶段,学习的心理条件,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等。
四是德育心理思想。它主要包括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所论述的德育的意义,德育过程的实质和阶段,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五是教师心理思想。它主要包括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鉴定等问题。
六是心理测验思想。包括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所论述的心理测验的意义,心理测验的一般方法(问答法、情境法),心理测验的具体方法(教育测验,分心测验、动作测验、单项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等问题。
1.2.2 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史研究的范围
科学的教育心理学可以有一些独立的分支,如差异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品德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而这些分支在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心理学史所研究的范围。
2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
2.1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目的
前面说过,作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作为前科学形态的教育心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却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以为,这两种形态的教育心理学在两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事实、特点和规律,应当予以探索和揭示。可见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索和揭示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和近现代教育心理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事实、特点和规律。其实,任何科学(包括科学史)的研究目的,都应当是了解和掌握各自研究对象发展的事实、特点和规律,对中教育心理学史也只能这么说。
在确定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目的时,有一点是必须加以辨明的。即有人认为,任何研究历史的科学都应当以“古为今用”为目的,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也不能例外。我们以为,这个看法是可以商榷的。在我们看来,“古为今用”不是历史科学的研究目的,只能把它作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原则和要求来看待。因为如果把“古为今用”作为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目的,那就势必会产生这样的弊端,即:对那些认为于今有用的才去研究,而于今无用的就不去研究了。果如此,那也就势必要掩盖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从而妨碍对其发展事实、特点和规律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还有一点也必须加以辨明。有人说,在现阶段甚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研究任何科学的目的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目的也应如此。我们认为,这个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在我们看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是对一切科学研究的要求。而一切科学研究的目的都应当在各门科学的自身内部去探求,不应当成为它们的一种外在的附加物。据此完全可以肯定,探索与揭示某门科学本身所固有的事实、特点和规律,才是研究该门科学的唯一目的,对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也应当这么说。
总之,我们认为,无论古为今用还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与其说它们是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目的,还不如说它们是研究该门科学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揭示和掌握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的事实、特点和规律,那么该门科学自然也就会发挥出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了。
2.2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任务
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任务,都是由该门科学研究目的所派生出来的,亦即研究任务乃研究目的的进一步具体化。如果我们的这个看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根据上述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目的,就可以把它的研究任务剖析如下[3]:
2.2.1 研究任务之一是整理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事实
中国教育心理学虽然只有一短期的历史,但却已有一长远的过去。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和材料,纷繁复杂,难以把握。所以,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首先就必须按照其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爬罗剔抉、提玄钩要,把原始资料整理一番。只有当我们把它的发展史实弄清楚了,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去揭示与探索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2.2 任务之二是揭示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由于历史事实材料的迥异,处在这两个阶段的两种形态的教育心理学,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的。所以,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就必须按照其发展的历史事实,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把它的特点揭示出来。揭示了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就等于揭去了披在它身上的神秘之纱,从而就能导致发现隐藏在其内部的逻辑规律。
2.2.3 任务之三是探索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规律
任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任务,都旨在探索和发现各门科学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整理事实材料也好,揭示发展特点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和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其不同的事实和特点,也有其不同的发展规律。所以,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就必须以事实和特点为依据,通过由表及里的独立思考,把它的规律探索出来。探索并发现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规律,那就逐步实现并完成了研究这门新兴科学的目的和任务。
2.3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我在拙作《先秦心理思想研究》和《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中,曾就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意义,提出了四项看法。我们以为,这四项意义对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也是适用的。现结合其情况,略作分析如下:
2.3.1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心理思想虽然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作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心理学却与此历史无关,而纯粹是从西方传播来的。这就给我们造成了这么一种印象:我国没有什么教育心理思想,教育心理学是“舶来品”;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命里注定只能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跑:解放前跟着西方跑,介绍的是西方的一套;解放后又跟着苏联跑,介绍的又是前苏联的一套;近20多年来西方的一套又日占上风,吃起香来。它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但经过对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却使我们产生了另一种印象,即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思想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足以成为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厚基础。同时,我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中还有不少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材料,可以与外国的东西争妍斗艳。例如,孔子就把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几个主要部分(差异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等)都有所涉及,并且还提出了不少比较科学的见解。又如,荀子关于性伪之合即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关系的看法,张载与朱熹关于记忆与思维关系的论述,王守仁关于记得、晓得、明得三种学习水平的主张,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意向、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的重视,等等,至今仍闪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他例证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把这些“吉光片羽”发掘出来,对于提高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2.3.2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有助于丰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去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讲授外国的,中国自己的半点也没有;真是言必称西方,言必称前苏联。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予以改变。我们以为,今后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就应当尽可能造成三足鼎立之势,即既要介绍西方的,也要讲授前苏联的,还要充实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的内容。根据我们对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体会,这后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在讲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时,就可以介绍古代的生知说与学知说、气禀论与性习论、外铄说与内求说;在讲授差异心理时,就可以把孔子、桓谭、张载等人的差异观与某些材料充实进去;在讲授学习心理时,就可以较系统地介绍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学习的实质、学习过程的阶段、学习的心理条件、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等宝贵见解;其他如讲授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心理测验等内容时,都可以有不少的东西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此讲授心理学,就会使学生有亲切感,从而促进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
2.3.3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科研工作。过去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很多都是在外国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概念和事实材料之中兜圈子,使研究者的思路和眼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现在开辟了中国教育心理学史这一新的领域,就可以有不少的课题供我们进行研究。不仅如此,我们在研究中,还可以从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某些理论观点和事实材料出发来考虑问题,从而使眼界得到开阔,思路得到启发。例如,朱熹关于学习过程乃积累与贯通相结合的过程的见解,就可以促进我们对学习过程实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孔子关于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言论与实践,对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会给予一定的启发;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学习、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的种种主张,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研究课题;甚至近现代心理学家艾伟等所开创的汉字问题、阅读心理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诸如此类,尚可举出不少。我们深信,随着对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也会不断扩大,其研究质量也会不断提高的。
2.3.4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的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长时期来,几乎是西步亦步,苏趋亦趋。这种局面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悠久历史、又是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不相适应,也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的要求和需要不相适应。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摆脱对西方和前苏联的依附性,完全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为此,我们就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并使它能与西方教育心理学、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既鼎足而立,又互相促进。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不外乎四条途经:一是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是吸收国外富有科学性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与实证材料;三是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教育心理的现实问题;四是从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中吸收某些营养。这后一条途经对从事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者来说,则显得更加亲切。不是“卖瓜者说瓜甜”,在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史中,确实有不少东西(包括体系结构、理论观点和具体材料三个方面)可以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直接地或间接地服务。
3 怎样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
3.1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指导思想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研究任何科学,都不应当有什么指导思想;一旦有了什么思想作指导,那就会丧失研究科学应有的客观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因为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不与任何哲学思想沾边的科学研究者是不可能有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就一定要自觉地把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之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亦即客观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看待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从而客观、系统和全面地去把握它发展的事实、特点和规律[4]。
我们认为,作为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方法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一般科学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三个层次各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哲学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即辩证唯物主义可以指明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途径和方向;一般科学方法应当服从于哲学方法的指导;具体研究方法除必须受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外,还要受一般科学方法的支配。因此,具体研究方法是无所谓绝对的好,也无所谓绝对的坏,只有把它们置于一定的方法论体系之中,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2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原则
根据上述作为指导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还必须遵守如下几条重要原则。
3.2.1 实事求是的原则。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在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中贯彻这一原则,就是要客观地反映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进程,就是要如实地把握这一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如列宁所说,要“卓绝地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反对把我们所能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在它的名下”[5],从而如实地反映出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庐山真面目,客观地总结出它的发展事实、特点和规律。
3.2.2 古为今用的原则。所谓古为今用,就是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的时候,都必须认真地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便把历史的东西直接与当前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不断地把历史的研究工作推向前进。在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中贯彻这一原则,就是要利用其某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事实材料,就是要吸取其发展进程中的某些经验与教训,就是要把握其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逻辑规律,直接地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间接地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3.2.3 材料与观点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涵,就是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的时候,都必须力争用材料说明观点,用观点统率材料。在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中贯彻这一原则,其具体要求是,首先要详细占有第一手资料;其次要注意从材料中逻辑地得出结论,切忌随意抽象和空泛概括;最后要重视用一定的正确观点来驾驭材料,切忌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或迷失于材料的汪洋大海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可靠性与真实价值。
3.3 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3.3.1 资料整理法。上面说过,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首先必须详细占有大量资料。但资料占有后,还必须根据一定的观点与历史的逻辑,分门别类,加以整理。这样,资料才会为我所用。至于资料整理的具体方法,可以因情制宜,不必统一于某种固定模式。历年来,有不少历史研究的资料集出版,为我们提供了某些范例,可以参考。我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四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运用资料整理法来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更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3.3.2 纵横解剖法。任何事物(包括历史的东西)都既有纵向结构,又有横断结构。因此,对任何事物作研究,就必须自觉地把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以保证研究的全面系统与精确可靠。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中运用这一方法,其具体方式:一是从纵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以著名人物或重要著作为中心,按照历史进程的顺序,依次地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著名人物或重要著作的教育心理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一是从横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以专门的教育心理问题为中心,打破历史进程的顺序,不顾人物和著作的先后,一个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把一个一个教育心理问题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联系对比,分析综合,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规律。当然,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这两种方式并非绝对分开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在作纵向研究时,往往有横断研究的参与;同样,在作横断研究时,也常常有纵向研究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两种研究方式称为纵横解剖研究法。
3.3.3 系统比较法。所谓系统比较法,从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角度来说,就是把古今中外的教育心理学的事实材料与理论观点联系在一起,分析比较、综合对照,以加深对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质的认识。具体地说,这种系统比较,既可以是中国的古同外国的古进行比较,也可以是中国的古同外国的今进行比较;既可以是中国的古同中国的古进行比较,也可以是中国的古同中国的今进行比较。关于此,我的前述两种著作中都有不少实例可以说明,恕不一一列举。这里要指出的是,比较研究法固然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又可能是一种危险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史时,我们应当把比较的总体目标与具体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系统之间的比较,切忌随意选择若干对象加以比较,更要防止枝枝节节的比较。只有这样,我们通过系统比较,才能在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的研究中得出合乎历史逻辑的结论。
标签:心理学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 科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教育目的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思想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