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文学分类学*_分类学论文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分类学*_分类学论文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学论文,中国论文,文献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ABSTR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documentary c-lassification,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macro-research must i-ntegrated with micro-research in respect to the theory of doc-umentary classification;with regard to documentary classifica-tion itself,thehierarchical display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facet synthetic classification;as for the documentary retriev-al language,the classification language must be united with t-hat of the subject;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documentaryclassific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one,6 refs.

SUBJECT TERMS Documentary classfication-China-21st cent-ury Classification retrieval language-Summaries

CLASS NUMBER G254.1

中国文献分类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说它年轻,是因为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走向21世纪后,它还要不断蓬勃地向前发展。

1 中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经过

中国文献分类学是从中国文献分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从经验知识逐步上升到科学知识的。它的发展大致经过孕育、萌芽、成长和成熟4个时期。

1.1 孕育时期

春秋末年,孔子将收集到的简策根据一定的标准,删定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这是文献分类工作的开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按文献内容分类,并认为“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荀子也提出文献的分类方法:“同则同之,异则异之”。这是文献分类的朴素思想。到了西汉,刘向、刘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当时的学术分类为基础,把国家的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七略》,除了“辑略”为序论外,实则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法略、数术略、方技略。《七略》反映的分类体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献分类法。

1.2 萌芽时期

《七略》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文献分类体系,著名的有南北朝王俭的《七志》,梁朝阮孝绪的《七录》,隋代许善心的《七林》,宋代郑寅的《七录》,西晋荀勗和东晋李充的“四部”等。这些分类体系,都是伴随着书目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对文献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有什么客观规律可循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则很少见到。只是到宋代郑樵,才出现了一个转折点。郑樵从当时文献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前人的文献分类经验,一方面打破旧的文献分类体系,在《通志·艺文略》中,将文献分为12类、100家、432科;另一方面在《通志·校雠略》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文献分类理论。他首先强调文献分类的意义和作用,认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类例不明,图书失纪。”其次提出文献分类必须有条理。他说:“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患处多无术耳。”再次指出文献分类必须以学术分类为基础。他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另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类分文献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郑樵是中国第一位文献分类理论家,《通志·校雠略》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文献分类理论著作。到了清代,文献分类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认真探讨了文献分类的理论。他主张文献分类重视文献的内容,不应拘泥于文献的形式,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把文献分类的目的、依据、方法和作用都说清楚了。而且主张文献分类要类目清楚,类次有序,这就象征文献分类学的萌芽。

1.3 成长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献分类学的思想也传入中国。中国文献分类学者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的文献分类理论方法,另一方面批判继承中国的文献分类理论遗产,并根据当时图书馆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文献分类理论。1917年沈祖荣、胡庆生提出中文新书、旧书统一分类。1925年杜定友提出中西文书籍分类应以内容为标准,而不应以语言文字为标准。1926年他又在《图书馆学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提出把“图书分类学列为9门学科之一”,其内容包括分类哲学、外国分类法、中国分类法、专门书籍分类法等。同年,刘国钧在《四库分类法之研究一文中指出:“自来关于类例之研究,可分为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理论方面之问题有二:一为分类系统所依据之原理,一为此系统所使用之类目,是否与其采用之原理相结合,是否无相互矛盾之处。实际亦有二问题:一为此系统对其运用上是否便利,二为运用此系统者之书籍隶部是否妥当。1934年皮高品认为《杜威十进分类法》类目陈旧错列,繁省失当,主张根据中国实际编造适用中外图书的分类法。同时,中国文献分类学者还发表了一批专门研究文献分类理论与方法的论著,如吕绍虞的《图书分类原理与方法》、蒋元卿的《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等。

1.4 成熟时期

杜定友虽然于1926年提出“图书分类学”的概念,但明确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加以系统研究则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了。1979年5月,白国应在《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图书分类学是研究图书馆藏书分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又说:“图书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所谓理论的方面,指的是关于图书分类原理、图书分类历史和图书分类表的研究;所谓实践的方面,指的是关于图书分类工作、图书分类方法和图书分类应用的研究”。1980年,白国应又在《图书馆工作》上发表《关于图书分类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接着张德芳发表《分类学与图书分类》,史永元发表《新中国图书分类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79年7月,刘延章以《文献分类学初探》为题,提出“应当把文献分类学创建起来。”更为可喜的是,这几年连续出版了几本名为《图书分类学》或《文献分类学》的专著,更加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地位。中国文献分类学开始成熟。

2 中国文献分类学的成就

中国文献分类学从孕育到成熟,大约经过了2600多年,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近10多年来发展更快,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1 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分类学

中国文献分类学是一门既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总结文献分类经验,继承祖国文献分类遗产,又学习、借鉴了外国文献分类先进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文献分类原理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理论,包括:文献分类学的对象、内容、性质、任务和方法;文献分类的意义和作用;文献分类学的术语;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文献分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1.2 文献分类工具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法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文献分类法的功能、类型、结构原理、组成部分、分类体系、编制技术、使用方法以及中外文献分类法的比较研究等。

2.1.3 文献分类历史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仅研究文献分类法的沿革,而且研究文献分类的学术思想、原理、技术、方法和演变以及文献分类学家的活动和作用等。

2.1.4 文献分类工作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工作的地位、作用、组织和管理等。

2.1.5 文献分类方法

主要研究类分文献的一般原则以及各种主题、各种类型和各门学科文献的类分原则和标引方法。

2.1.6 文献分类应用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在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出版社和书店等机构中的应用。包括研究编制文献分类检索工具、分类排列图书和文献分类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

2.2 编著了具有一定水平的专著

文献分类学专著的编著和出版,是其研究系统化、理论化的产物和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古至今曾有文献分类学专著100多种。1840年以前的专著没有单独出版,大都包含在史学或目录学著作之中。1840~1949年间出版了10种。大部分是1949年10月以后出版的。比较著名的有:刘国钧的《图书怎样分类》和《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杜定友的《分类原理与分类问题》,皮高品的《图书分类法评论集》,白国应的《图书分类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图书分类》,张琪玉的《情报检索语言》和《情报语言学基础》,周继良等的《图书分类学》、曹殿举等的《图书分类学》,宋克强和许培基的《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刘延章的《文献分类学》、陈树年等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以及侯汉清、王荣授主编的《图书馆分类工作手册》等。

2.3 编制了100多部文献分类法

自汉代以来,中国先后编制了100多部文献分类法,对指导文献情报部门的分类工作和读者(用户)进行文献检索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代著名的有《七略》和《四部》;近代著名的有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等;现代著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1985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些都是中国文献分类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2.4 发表了2000多篇论文

论文发表的数量多寡和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科发展的标志和研究的水平。据统计,从清朝末年至1949年9月,共发表221篇。1950~1977年共发表260篇。1978年以后共发表1800多篇,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既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也有才出现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问题,还有关于发展历史和将来趋势的预测问题。例如:杜定友的《图书分类法底理论体系》、刘国钧的《关于新中国图书分类法的一个基本问题》、皮高品的《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基本问题》、白国应的《关于图书分类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史永元之的《新中国图书分类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张琪玉的《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创造与普及》、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关家麟的《现代科学发展与文献分类展望》、丘峰的《主题法与分类法》、陆宗城的《略谈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图书分类的挑战》、侯汉清的《分类法的发展趋势简论》和贺广明的《分类语言在机检系统中的使用》等,都是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方法逐步出现了“五个相结合”,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总结经验与理性探讨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国内与研究国外相结合。中国文献分类学发展是很快的。

2.5 翻译了一批国外文献分类学著作和文献分类法

为了学习、探讨国外文献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了解国外文献分类法的发展情况,中国文献分类学者翻译了国外文献分类学著作约20多种。内容涉及文献分类理论、文献分类方法、文献分类历史和文献分类目录等方面。例如,1942年钱亚新译《图书分类法》(美国凯莱著)、1957年刘国钧译《图书分类目录编制法》(苏联安巴祖勉著)、1982年于鸣镝、冯频译《图书馆分类理论》(英国布坎南著)、1982年宋益民译《图书资料的分类》(日本宫坂逸郎等著)、1985年吴人珊译《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印度塞克德瓦著)、1989年何善祥、郑盛畴译《图书分类法史略:第二卷》(苏联沙穆林著)以及吕其苏等编译《国外情报检索语言研究——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等。关于国外文献分类法,据统计已译好和正在翻译的近60种。比较重要的有《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苏联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国际专利分类表》、《国际物理学分类表》和《概略分类体系》等。

2.6 涌现出一批研究文献分类学的专家

中国在古代,研究文献分类学的学者较少,而且大多是历史学家和目录学家兼任。进入近代,人数逐渐增多,而且出现专门研究文献分类理论和文献分类法的专家,著名的有: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徐树兰、孙毓修、沈祖荣、陈乃乾、戴志骞、洪有丰、查修、杜定友、桂质柏、刘国钧、皮高品、王云五、钱亚新、陈子彝、施廷镛、吕绍虞、蒋元卿、何日章、袁涌进、裘开明、金天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研究人数大大增加,仅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的个人作者就有1000多人。其中出版专著和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作者计100多人。著名的有:刘国钧、杜定友、皮高品、钱亚新、张琪玉、白国应、张德芳、史永元、周继良、袁涌进、李兴辉、韩承铎、许培基、刘湘生、侯汉清、卢子博、曹殿举、刘延章、丘峰、李锡初、宋传山、戴维民等。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领域对文献分类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 中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趋向

中国文献分类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世纪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理论落后的面貌并未根本改变;从科学技术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法还需要认真改造;从未来角度看,中国文献检索语言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求还有待探索;从现代化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技术自动化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中国文献分类学者应该及早奋起,认真探索21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趋向。

3.1 文献分类理论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所谓宏观研究,主要是指从文献分类学的整体和全局去研究。例如,文献分类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1世纪后中国经济能力增强,文献信息部门条件改善,建立起文献信息网络系统,其中文献分类应该起什么作用?再如,由于文献本身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加,新型文献载体不断出现,文献分类方式方法如何适应?由于社会信息化,信息公路的开通,用户信息意识大大增强,检索需求大大加快,文献分类策略将作如何改变?另外,如文献分类学的发生发展规律、文献分类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中外文献分类理论比较之研究,以及文献分类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等。

所谓微观研究,主要是指从文献分类学的各个具体部分去研究,如文献分类法如何编制,如何开展文献分类工作,文献如何进行分类标引和文献分类的具体应用,等等。

宏观与微观是文献分类学研究的两个不同侧面。宏观研究是文献分类学的灵魂,是其学科生命线的体现;微观研究是文献分类学存在的基础,是其学科特点的体现。过去,中国文献分类学者比较偏重于微观研究,而对宏观研究甚少,因此文献分类学的社会影响较小,生命力不强,作用不很大,这对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到21世纪,既要研究微观,也要研究宏观,既要研究文献分类深层次的问题,也要研究文献分类高层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文献分类学的蓬勃发展。

3.2 在文献分类法上等级列举式与分面组配式相结合

中国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历来是采用等级列举式。实践证明,这种树状结构,既不可能把古今中外一切文献的主题都囊括无遗,也不可能把各个主题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全部揭示出来,特别是在科学不断交叉综合的形势下,更难满足各种检索的要求。为了克服等级列举式的弊病,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改用印度阮冈纳赞、英国分类法小组主张的分面组配式编制新分类法或用分面组配式改造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例如,能够适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能够揭示任何狭窄、细小的专门主题;能够反映各种主题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分类法具有较大的容纳性和灵活性;能够多方面反映同一文献资料,满足多元检索的要求;能够大大压缩文献分类法的篇幅,既可扩充容量,又易于控制管理。但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一些传统的学科在分面组配分类法中无处可放,还有由于过分灵活,标引和检索都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不适应图书分类排架。而等级列举分类法的优点却能弥补分面组配分类法的不足。因此不少中国分类学者提出文献分类法要等级列举式与分面组配相结合。也就是说,在确定基本类目及其序列时要以等级列举式为基础,在各个基本类目下再依各个不同的面来划分,同时采用分面组配技术进行文献标引。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分类法,是发展的趋向。

3.3 在文献检索语言上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相结合

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是文献检索的两种语言。在过去,大都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分类语言是从学科的角度进行检索,主题语言是从对象的角度进行检索。近年来,经过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研究和讨论,大家已普遍认识到这两种语言都是从文献的内容方面进行检索的方法和途径,而且想方设法使两者结合起来,以便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满足人们进行多元检索的需要。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决定采用分面分类表和字顺叙词表相结合的方式编制《社会科学叙词表》;又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委会把《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与《汉语主题词表》结合起来,编成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在文献情报系统的广泛使用,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相结合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对于目前世界上已出现的分面叙词表、叙词表索引、分类表-叙词表对照索引及综合叙词表如何评价?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相结合后将给读者(用户)带来什么好处?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文献分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4 文献分类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中国文献分类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传统技术,诸如:等级列举、系统排列、交替列类、相互参见、类目注释、仿照复分、混合号码、辅助符号、专类附表、相关索引、互见分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今后应该继续发扬和运用。但是,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文献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文献分类技术必须转向现代化,其中包括如何采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播技术在文献分类实践中的应用,目的是解决文献分类的自动标引、自动检索以及文献分类表的自动编制和自动管理等问题。在研究文献分类技术的时候,应该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为了使中国文献分类学在21世纪得到顺利发展,我们热切希望设立文献分类学研究所,建立文献分类自动化实验室,创办文献分类学报、制订文献分类学研究发展规划和建设一支有能力、有水平的文献分类学研究队伍。

来稿时间:1994-07-25。

*'94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

标签:;  ;  ;  ;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分类学*_分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