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建设中国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大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科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农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历史的、动态的。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重要标志,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和概括:现代农业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从全球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看,现代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行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
从现代农业包含的内容和实现的途径看,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农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动力。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都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2.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3.农业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新生劳动力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农业功能向着农产品加工、制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
4.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普遍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相结合,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行生产、科研、加工、运销、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
5.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由弱质产业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优势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范围看,建设现代农业已走过上百年的历程。20世纪初期,一些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不同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基础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所走的道路也不同。
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能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大力加快科技进步,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化肥和农药施用水平,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产品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人地相当、耕地和劳动力资源比较适中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提高农产品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不同,但呈现出一些共有的发展态势:一是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各国都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最引人瞩目的是,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一些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二是农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随着全球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关联度明显提高。各国都采取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农业竞争带来的好处,同时有效防范农业国际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农业的多元功能逐步延伸拓展。各国在巩固农业传统功能的同时,注重拓展农业的新兴功能。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利用现代技术和本国资源相结合,不断培育和开发农业的新功能,促进农业功能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和扩展。四是农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各国农业都面向国内、国际农产品竞争市场,按照两个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特别是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着重发展有新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五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完善而发达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各国都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以构建农民利益群体与农产品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特别是在开拓市场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农业一体化、社会化经营加快发展。为了使农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许多国家加快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七是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各国政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都是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为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都对农业实行扶持反哺政策,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从而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既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也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阶段。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的农业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的必然要求。能否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农业历史的国家。传统农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农业必须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单纯的传统农业已难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难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应对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增强农业的基础作用,才能肩负起新时期农业的历史重任,才能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不失时机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第一,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农村产业的发展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建设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保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首。解决粮食安全,既要储粮于库,又要藏粮于地,更要增粮于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安全。
第三,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约束越来越大。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才能扩展增收渠道,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第四,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农村经济基础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可以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第五,建设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我国农业产业。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应该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生产技术并存,先进管理办法和落后生产方式并存,发达农村和贫困农村并存。区域间农业科技发展不平衡,农业领域各业科技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各环节科技发展不平衡。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不适应,与建设新农村对农业的要求不适应,与应对国际竞争对农业的要求不适应。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从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每个国家都是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从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出发,从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着眼,明确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重点和任务。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当前,我国正面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机遇。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自身发展积累了一定实力。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理论不断创新,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日益完善,农业政策的统筹性、反哺性、普惠性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已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应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的需求,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七个方面的整体转变:
1.推进农业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推进农业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集成农业技术转变。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3.推进农业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结构转变。逐步打破城乡间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促进城乡资源和产品的流动与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城乡结合的各种优势。
4.推进农业由简单初级产品生产向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产业各环节利益共享机制,把农业生产变成农业产业链的第一车间。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运销紧密结合。
5.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模式转变。坚持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创新和完善统一经营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由结构趋同性调整向区域化、专业化转变。不断推进区域化布局,建立优势产业带。发展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
6.推进农业由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传统农业是一种线性经济模式,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环保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农村环境。
7.推进农业由以面对国内市场为主向农业走向全球市场转变。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眼于国际市场和全球农业竞争需要,增强“走出去”能力,强化“走进来”应对措施,提升农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五、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态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把握建设重点,瞄准主攻方向,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1.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近些年来,在中央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粮食生产稳步恢复发展。但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牢固,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坚持立足国内生产、适度利用国际市场保持供求平衡的方针,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坚决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粮食发展力度,确保种粮收益持续增加。
2.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
3.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大力发展粮食和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粮食和畜牧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优势。培育大型农业公司,发挥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加快发展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
4.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国际农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农业资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率,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5.巩固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功能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农业,其实质就是拓展农业功能。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特别是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应用,拓展农业功能已成为现实,农业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已远远超越传统农业。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功能创新展开的。我们要在巩固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业的多元功能,不断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6.积极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方式。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尤其在开拓市场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农业产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适应农业国际竞争的需要,积极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组织方式。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农民群众创新产业营运方式,总结引导好各地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方式。
7.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紧缺、农业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村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与资源约束矛盾的有力措施。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循环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度开发利用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综合利用发展种养加各业,提高农业整体产出率。
8.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任务。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发挥农业的多重作用。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小城镇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和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扩大县域对外开放,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提升县域产业层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9.切实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把耕地、淡水、林草等农业稀缺资源保护好。我国耕地安全、淡水安全、林草安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安全。保护好农业稀缺资源,就是科学发展农业,就是科学建设农村,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农田、基本草原和淡水资源一旦损失,不可再生。我们要站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加强农业稀缺资源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0.促进农民自身全面发展。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建设一支现代农民队伍。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既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又要解决留住农村人才问题;既要解决农业外部就业问题,又要解决农业内部就业问题;既要解决农民外域就业问题,又要解决农民本地就业问题。要切实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重视农村农业人才开发,为农民学习和就业创造条件,积极拓展本地就业渠道,吸引各方面人才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11.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应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强化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垦改革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2.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善农产品进口宏观调控,减轻国际廉价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冲击。要制定外资进入涉农领域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外资进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监管。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带动我国优势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及人力资源的输出,延伸农业生产能力。
六、建立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是开创性的宏伟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构建起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等多方面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
1.构建现代农业建设投入的机制。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向主要用于农业转变,将财政增量大部分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改革,从机制上解决农业和农民发展生产所需资金问题。
2.构建农业支持和保护机制。在WTO规则框架下,运用“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要在稳定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同时,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和支持规模。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要在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同时,加大对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畜牧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财政应给予农业保险一定的扶持。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结合我国农业实际,从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出发,合理设定农业保险品种。
3.构建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公益性特点,国家科技投入应向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倾斜,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促进农业科研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研资源整合机制,推进跨单位、跨区域的农科教、产学研协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入户;建立健全对外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能力。
4.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机制。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引导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市场、推广科技、带动农户、促进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形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5.构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人才远程教育,建立农业人才终身教育制度。创新农业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制度。创新农业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农业人才成长环境。
标签:农业论文; 传统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现代产业体系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