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论文_冯华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论文_冯华

日照华州工程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 262300

摘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定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保障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当中,水土保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土保持的措施的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其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工程、生物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好的改善当前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更好的进行水土保持,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的荒漠化。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从人均资源来看,其拥有量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何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之一。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较为辽阔,各个地区的水土状况都存在差异,因此,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措施手段的适宜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从而确保水土的稳固。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1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

1.1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与该土地的用途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用途与土壤类型的匹配程度,就是土地适宜性概念。因此一块土地的适宜性是何种程度,取决于该土地的用途,且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水土保持措施来说,土壤自然属性与土地适宜性是保证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重要因素。水土保持措施实际上需要考虑多种不同的因素,并将其综合在一起后才能找到实行措施和检查结果的方向,它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具体来说,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多目的评价和单目的评价,经济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等。根据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类型也不断随之变化。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标准是人,或者说,是人是否能够将特定土地用于特定用途,且何种意义上对该土地进行利用,能够利用到什么程度,这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土壤资源评价。但是在实际应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又倾向于对土壤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即以土壤改善和恢复的程度为标准。

1.3存在的问题

对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研究比较薄弱。这主要在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还有所欠缺,其中对于措施的采纳程度和保存率的研究还比较初步,相关的理论还有待深入。其次对于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还需要在可操作性方面加强。此外有关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缺乏对多种配置体系之下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土资源相关性的研究。目前需要对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进行模式化研究,以便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情况之下。此外对于优化配置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水土与自然、社会环境下的反馈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内容。

2评价体系与方法

2.1评价目的与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内涵,该评价的目的是为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治理开发顺利进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管理服务的,为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水土保持总体布局、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与布局调整、实施生态修复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同样应遵循土壤质量评价原则、土壤适宜性评价原则、土地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价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对适宜性做出客观评价,增强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总体包括一般性原则和具体原则两类,即:针对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限制性原则、比较原则、区域性原则、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主导性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生产性原则和利益共享原则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评价依据

土壤调查成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是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肥力状况,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诸自然因素及其综合状态将影响到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

2.3评价分类体系

借鉴并参考FAO《土壤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及其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中国1∶100 0000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流域综合治理评价等[69-75]评价方法和指标,在研究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典型措施、典型农户和典型地块进行研究,可将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按三级分类法表示,即适宜性纲、适宜性类和适宜性等三级系统。适宜性纲:包括适宜纲和不适宜纲。适宜纲,表示预期考虑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减水减沙、蓄水积土,持续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可补偿投入,而对土壤资源不产生不合适的破坏危险;不适宜纲,表示预期考虑的水土保持措施不能够减水减沙、蓄水保土,且不能够持续利用,或该措施不能产生足以补偿投入的收益,甚至有破坏土壤资源的危险。适宜性类:以土壤质量为核心,包括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3个方面[69-70,74],重点关注土壤肥力质量,反映现阶段土壤对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的适宜程度和土壤质量,根据适宜性和限制性因素及各因素评级,按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分为宜工程措施类、宜农业技术措施类、宜生物(林草)措施类3类。适宜性等:以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为评价依据,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和经济度量进行评价,即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比较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投入和收益,决定其适宜性等级。其实质在于土地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和经济度量,比较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同一土地的适宜性,或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同一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并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可行性、生态合理性。以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效果为标准,划分为优(高度适宜类)、良(中等适宜类)、中(临界或勉强适宜类)、差(当前不适宜类)、劣(永久不适宜类)五等。

2.4评价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方法需要从整体出发到达具体,再综合总结。在进行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时候,首先需要确定被评价的目标,从而构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具有多种层次,以便适应具体和一般性原则。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使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建立基准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水土保持的效果和效益。当地环境与主要用途始终使评价体系的参考因素。然后,在进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程度为根据进行评价。其核心应当是生态效益即水土保持效益的实现程度,具体指标如含沙量和减沙效益,保土率和侵蚀指数等,对具体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衡量。土壤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具体如肥力、元素含量、植被等。应当注意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时候不可单单局限于水土保持措施实行的单一地点,应当广泛联系当地的水文地理、地形气候条件,从更宽广的角度考虑生态效益问题,并将土壤指标分析为长期的与短期的,静态的与动态的,从大尺度上监测土壤质量,全方面衡量生态效益。此后引入人的因素,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考虑其中,具体指标如产值和产量等。这需要从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地块和流域入手,进行评价。一般采用抽样方法,同时也可以与政府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此外还有经济计量模型、回归法、分析法等多种经济学方法可供评价使用。

结束语

对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水土保持措施除了实际的工作开展以外,对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确保日后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玉斌,王昱程,郭晋.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47 -55.

[2] 郭剑,向万丽,罗婷.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06.

[3] 孙丽艳. 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

论文作者:冯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论文_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