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投资的收益特征[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益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在进行宏观或微观经济投资决策时,一般是“一工交、二财贸”,“先上书记项目,再上市长项目”,“教育项目放放再说”。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教育投资的重要作用和收益的基本特性缺乏真正的认识和足够的了解。因此,研究、探讨和掌握教育投资的收益特征,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尽管,在教育领域内部,由于校办产业的发展和勤工俭学活动的经常进行,教育投资有时也表现为直接收益。但总的来说教育投资收益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高效性
教育投资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本世纪60年代初产生并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投资于教育的每一美元所产生的国民收入,要大于投资于水坝、公路、工厂和其它有形资本商品的每一美元所产生的国民收入。”在美国,国民收入的1/5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4/5来自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是地地道道的“源头活水”。[①]重视教育投资是现代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舒尔茨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美国1929——1957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计算,其结论是: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大于物质资本的增长速度,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1929——1957年可再生有形资本的增长率是2%,而劳动力中教育资本的增长率是4%”。[②]“物质资本赚回利润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竟达7.5倍”[③]“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为35%,中等教育为10%,高等教育为11%,加权平均后平均收益率17.3%,占美国国民收入增加额的17—33%”[④]。可见,教育投资的利润惊人。另外,库兹涅茨·肯德里克等人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与舒尔茨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库兹涅茨根据英、法、美等14个国家近百年的经济增长统计资料,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作了分类研究,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人均GNP构成中,25%归因于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长,75%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⑤]。1971年肯德里克分析了1948—1966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计算出“这期间经济增长率为4%,其中1.5%归因于要素投入量增加,2.5%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⑥]。教育投资收益的高效性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有的经济学家分析研究了世界上17个发展中国家,发现初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为25%[⑦],上述这些结论令人瞩目,然而,这些计算的结果很可能还是低估的。因为,第一,在计算方法上,他们没有考虑教育在保持劳动力平均质量方面的作用因素;第二,没有估量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没有考虑教育的“溢出效应”。例如:教育对知识及其在社会的传播贡献等等。
二、长期性
教育投资收益的长期性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提高工作能力之后,在整个工作或劳动期间内长期发挥作用并带来经济效益。虽然,固定资产投资也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但多数处于流动资金的实物形态,只能在一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教育投资则可长期受益。由于教育投资的成果是受教育者工作能力的提高,而工作能力,尤其是智力它可以伴随受教育者寿命、健康状况和受教育年限的长短而发挥作用。假设受教育者的工作年龄为16到60岁,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可长达40多年。当然,就一个受教育的劳动者个人来说,按其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不仅其体力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呈下降趋势,而且智力,也是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发展过程。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有的受教育者本人的不思进取,容易使得知识老化陈旧,但智力的作用并非是直线下降的,就人类生命的普遍过程来说,教育投资的收益还是呈长期性。这是因为:其一,知识的陈旧和更新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不是原有的知识全部报废,而是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经过实践的检验,一部分知识证明不符合客观实际被否定,而更多的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新知识,而为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将继续发挥作用;其二,人的智力虽然有一个由强到弱,知识有一个陈旧老化的过程,但教育也有一个再投入再深化的过程,人可以通过再学习,再提高;其三,人的智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在60岁以前是与人所受教育程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正比的,它不仅会起长期作用,而且还是人获得新知识的基础。
三、社会性
教育投资收益的社会性是指教育投资的受益者是全社会。即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好处。这一方面反映在受过一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通过工作岗位的变换和工作地区的转移,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为那个部门那个地区提高工作效率或经济效益作贡献;另一方面,更重要地反映在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新的发明创造的涌现。可以这么说,在当今社会,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长期对教育投资的积累结果,没有对教育的投资,没有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没有学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没有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正是因人类的发明创造,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进了经济增长,改善了一般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民收入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收益。总之,只要把着眼点从个别地区、部门和生产单位的收益转到全社会的收益,那就不会鼠目寸光,仅仅根据本地区、部门和生产单位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来判断这种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之比,也就不会用局部的教育投资收益大小来判断进行这方面的投资是否对自己有利。由此可见,虽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因增加教育投资有可能暂时扩大财政支出或减少个别地区的收入,但从长远看,从整体看,对教育的投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一国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有保证地,持久地增长的有效方式。
四、外溢性
教育投资的“外溢性”[⑧]。是指教育投资除了可以直接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和劳动能力外,还具有其它方面的多功能性。这些功能都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
(一)它可以增长人的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一个人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后,无论是他的思想境界,道德观念,还是考虑问题的眼界出发点和立足点多与一般人不同,往往会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更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这些优良品质和行为都能潜移默化地对一国经济的增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它可以提高人的“特殊能力”亦叫企业家能力。这种特殊能力,舒尔茨把它叫做“分配能力”或“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⑨]。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竞争非常激烈,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不均衡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觉察到了这些变化最迅速地做出反应,采用某种新技术并重新分配自己的资源,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这种特殊能力,使人对经济条件的变化能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因此,人的这种能力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们的反应就越迅速、越准确”[⑩]。
(三)它可以提高时间的价值,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时间的能力,做到节省时间。一般来说,物质资源是无限的,人们靠自己的智慧可以不断地发现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但人类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经济增长,最终经济限制不是物质的缺乏。“决定现代化上限的基本经济约束是不断增长的用于消费的人类时间的缺乏”。(11)“时间就是金钱”。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节省了时间,就是节省了金钱,节省了成本,获得了收益。
(四)它可以影响其他人。一般来说,一个学识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除了自身能为人类社会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外,他还可以“言传身教”,自觉不自觉地扩展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家庭、子女和亲属朋友。就一个国家而言,受较高教育的人越多,这种扩展性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该国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
(五)它可以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一方面它可通过加强基础科学教学,使人类先前所积累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生产技术,得以世代相传,为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它可以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和新的技术,创造发明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如:专业技术教育和科研)。
五、间接性
教育投资的收益与物质生产投资的收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易被人们所直接感知。物质生产的直接成果形式是物质产品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一般都看得见,摸得着,易见直接成效,产品销售后,可以直接收益。而教育投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投资,它的产品不是物,而是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是现有劳动者智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人的劳动能力和智力,它不具有独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无形和依附于人体之上的。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它潜伏在人体之中,只有当这些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并和生产资料等其它结合物结合之后,才能生产出物质产品或其它产品。它的投资补偿只能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它的投资收益只能通过国民收入的增加或给社会带来财富表现出来。这就充分表明,教育投资的补偿和收益,一般不是发生在教育本身的过程中,也不单单发生在教育领域内部,而是发生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通过受教育者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直接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中表现出来。教育投资收益的这种间接性、附着性和潜在性,决定了教育投资决策选择的艰巨性。因教育投资收益不易被人们所直接察觉,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往往容易将教育投资的极端重要性忽视,而做出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错误的决策。
六、迟效性
教育投资的迟效性是由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周期长所决定的。无论哪个生产领域,如果把投资经济收益的周期理解为从资金投入,到建成投产,开始回收全部投资就获得收益的话,那么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投资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的长短不同,经济收益周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12)虽然象三峡工程,京九铁路等特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无论是建设周期还是经济收益周期也比较长,但相对来说,绝大多数的建设投资项目建设和收益周期都比较短。而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周期普遍比较长。这是因为:第一,培养人才的周期长,一般来讲,培养和造就一个合格的中等学校的毕业生,需要12年左右,培养和造就一个合格的高等学校毕业生需要16年左右;培养和造就一个合格的硕士、博士生则需要的时间更长,大约22年左右。在培养周期内,即使不计“机会成本”,也只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没有产出。第二,知识转化存在着“滞后期”。学生在培养期内,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一般是理性的,是课堂和书本上的,如果要把它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产生再生效益还得需要有一段的“试用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滞后期”。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滞后期”或短或长,短则一年,长则多年,如果把象德国等西方国家无论何人上岗前都得进行岗前培训的时间计算在内,教育投资收益“滞后期”则更长。
综上所述,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两大不同属性。一是它的高效性,多功能性和长期性。教育投资的这种基本属性决定了投资于教育的收益,高于其它任何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高度重视和加大教育投资是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经济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增长战略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是它的间接性和迟效性。正因教育投资具有这种特征,所以,在宏观和微观经济投资决策中,教育投资的极端重要性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决策者们,要有战略头脑,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教育投资问题。真正象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3)。
注释:
①舒尔茨:《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国际展望》、《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136页。
②舒尔茨:《对穷人的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Investin in poor people an economists view,1965)
③于光远:《关于教育是生产力问题》、《教育研究》1980年第5期。
④引用舒尔茨:《教育经济增长》(Educaiton and economic goowth,1961)
⑤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1966年版,第826页。
⑥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4页。
⑦ ⑧英·A·P瑟尔瓦尔著:《增长与发展》金碚、李扬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⑨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⑩舒尔茨:《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The vulue of the bility to deal with diseguilibria,1975)
(11)舒尔茨:《高价值的人类时间:人口均衡》(The high value of humen:population equilibrium,197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6—397页。
(13)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