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学科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对象和方法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这一基本途径和方式来进行。所谓学科教学,是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引起教和学的师生(生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学科教师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实践技能等素质的教育过程。它主要是以“普及”教育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学科领域,把学科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为实现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是因为:其一,它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学科教学中“应试教育”弊端突出且根深蒂固;其二,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数以万计的教育者每天都在进行学科教学活动;其三,它具有问题的综合性,本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能促进全区教育的整体改革。
本课题以构建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完善课程结构、变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师素质、活化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实行点面结合,一方面选择部分学校作为重点研究单位,另一方面动员和武装全区教学骨干组织群众性的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构建学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科教学进入有目的的运行轨道
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学科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可达到的那些基本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学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即受教育者在学科教育及其环境影响下所要达各项基本素质发展目标的结构系统。本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邓小平教育思想为基本理论指导,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基本政策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功能特点,主要从“精神、品质、知识、能力、习惯、态度”等方面构建如下表所示的中小学学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三者是一个交融联系的整体系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中观目标体系,它是宏观的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深化,同时又是对微观的具体教学目标的整合与规范。全区各实验单位在本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微观性、动态性、过程性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科每节课进入有目标、有秩序的运行轨道。
(二)完善学科课程结构,着力于关照学生个体差异的校本课程开发
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是核心,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也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突破规定性课程的前提下,我们对现有课程进行结构性调整,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探索有效实现学科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
课程开发必须依据人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结构,依据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需要,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因为“在教育‘生产’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授体,更是教育的予体。”(注: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
课程内容由关注学科知识体系转向同时注重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丰富“四基”的内涵,使知识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载体。
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发活动”。因为知识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机制的活跃。
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向学会自主,学会体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课程要为师生留下更多自主创造的空间。
在课程开发的形式上主要采取:一是引入他校开发的课程项目;二是学科与活动整合;三是因校制宜,独立开发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1.引进“韵语”、“本体”实验 我们经过遴选、实验、评估、推广等过程,合理利用他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学习效率在“校本课程”中提高。1998年秋,引进辽宁东港开发的韵语教学实验,在条件较好的7所小学试点实验;引进洪镇涛老师创立的本体教学实验,选择了条件较好的4所小学试点实验。三年多的实验效果明显:韵语教学实验被评为向全国开放的“示范基地”,《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31日以题为《韵语法集大成》刊发了这项实验经验,并向全国推广;结集出版的《韵苑耕耘录》、《韵苑新枝》和《韵苑新蕾》三本论文集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目前,韵语教学实验已经扩展到全区的17个街、镇的29所小学的42个班级,本体教学实验已经扩展到全区的11个街、镇的12所小学的15个班级。
2.整合学科与活动课程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选择、改编教科书,以实现课程的适应性,使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中生长。在小学段,开发了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活动课程。由我区辛冲镇部分小学承担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农村小学活动课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研究》结题后,编辑出版了主题班队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教育活动等教材。在初中段,开发了“阅读技能”、“英语听力”、“生活职业技能”、“环境保护”、“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实践行”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在高中段,开发了“研究性学习”、“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文学艺术”、“国防教育”等校本教材;颇具特色。
3.创新课程,独立开发 我们针对农村学生心理特点、思想状况,聘请有关专家,确立专项课题研究,开发创新校本课程,使学生的成长在“校本课程”中定格。1997年,区一中、区三中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分别承担了武汉市《中学生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农村高中学生心理疏导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疏导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出版了《高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校本课程教材。学生撰写的诸如《主题之歌》、《可爱的新洲》等文集,因具感人鲜活的特点而受到师生的好评。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充分解决了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问题和学生不同性格特长发展的需要问题,使校本课程更具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和学生的差异性,使课程开发系统和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相对统一起来。
(三)变革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科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将学科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在研究各学科、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必须研究与其相应的教学行为。一是特定行为: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得以实施,有赖于每个学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殊功能。二是主动行为:将素质教育主动纳入教学计划,主动实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三是同步行为:通过情境、兴趣、体验,使学科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以追求高分为目的,以教育客体为中心,以灌输和听记为主线,禁锢学生的发展空间,阉割学生的创造思维,造成学生的人格畸变。要实现学科课程内容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变革那种应试性、维持性、结论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首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师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学习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促进学生热爱学习 创设人格平等、互帮互助、自我认识、自我更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最有趣”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学科素质目标的全面检测,合理评价,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强,主动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继续学习 打好学科基础,优化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向往与追求,生发对未来学习的憧憬。
第二,遵循“教会学习”的方法论原则,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素质发展的时空。
实行“教师权力下放”学生能自己读懂的知识,老师不讲解或点到为止;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老师不抢先拿出;学生能自己动手的事情,老师不代替学生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老师不随意干预。
大做教学“诚”字文章 对中小学特别是毕业年级,用指令性和调节性规定,减少教材的课时量,减少课堂的讲解量,减少课外的作业量,减少考试检测的次数,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消化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革新考试、检测方法 教育局以文件形式推广作业分层,考试分卷的经验,对某些学段学科,逐步取消百分制,采用分项考试、等级评价;对某些学科的某些项目,采取边复习边考试;学生一次没考好,可再次复习后申请重考。同时,通过精选与设计,为学生创设思想自由驰聘的卷面世界。
第三,唤起教师运用现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励学生思考和探究。这种探究的基本范式是探究问题、探究过程、探究方法,这种探究引起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变教师提问为主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认识的触角如果能伸进未知世界的神经地带,进而发现问题并能正确表述,这比教师的串问更为重要。以前的课堂提问,不少情况下所训练的是“应答式”能力,是“引诱”学生最终钻进事先设计的“标答”胡同。而“探究式”方法,一是抓住学科中最具启发性的内容,即迁移性中的知识,二是教师提问的指向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开拓思路,引导展开,而不止于结论。
变教师讲解为主为鼓励学生自由猜想 在遵循知识本身的严谨与精确的同时,提倡和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猜想探究,让非逻辑思维去“奇谈怪论”,让求异思维去“异想天开”,让逆向思维去“标新立异”。实践证明,学生基于某种已知所牵动的科学想像和直觉,有时生发违背“常规”的跳跃和顿悟,这种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开掘潜能,开发差异。
变教师归纳为主为多让学生自我概括 我们一反教师“一锤定音”的传统综合归纳模式,积极启发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概括。自我“缩约”,使学习成为不断加工与提炼信息、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自我“重组”,进行新颖的组合,理出新异的层次,找出知识网络的交结点。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将素质教育思想变成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促使这一转变的“中介物”是学科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师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归纳和概括出来的教学模式,最初是一种经验形态。按照“目标引入——激励探究——转换运用——反馈评价”这一模式构建的基本结构,通过检验、修正、提升和完善,各学段、各学科形成了一批具有理论形态的一般模式群。
学段模式的一般样式 小学段的“情境激发——尝试乐练——启思求新”;初中段的“设疑自读——尝试操作——总结提高”;高中段的“整体把握——归纳迁移——自我评价”。
学科模式的一般样式 语文的“导读激情——感悟激美——练习激创”;数学的“启思导学——层进巧练——归纳求新”;外语的“激趣入境——多向互动——乐练提高”;思想政治的“激情——明理——导行”;体音美劳的“示范——导练——陶情”等等。
再好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为“模式”总是在强于某一方面的同时而弱于另一方面。如果老是按照一“模”效法,教学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刻板公式,“用模”便成了“受磨”。所以,“一般模式只是创造的依据,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其要义,取其‘神’而舍其‘形’”,(注:吕渭源.教学模式·教学个性·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1).)“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只有“好课”才是好模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素质首先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注:林祟德.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统合、导向和支配作用。只有新的理念才会产生新的作为,所以,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也是教师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确立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素质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概念,这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社会规定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素质要素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教师除了“学高”“身正”之外,必须融进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的素质内涵,而教会学生学会发展自我,则是教师实现教育创新的最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要素。围绕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观念、监控能力以及教学与非教学行为表现等素质内容,针对我区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师自我完善的近期和中期目标:
养成“一个习惯”即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研究习惯。
做到“两个热爱”即热爱学习,把学习作为毕生需要;热爱学生,把热爱“后进生”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具备“三种品质”即崭新的教育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
掌握“四种知识”即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全面的教师职业知识,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
形成“五种能力”即搜集、整理、提炼、开发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并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论证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能力,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加强和改进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们着眼于长远规划,着手于内部挖潜,着力于岗位培训,以培训促教师成才,以实践促教师成长,以机制促教师成功。
1.拓宽培训内容。教师培训,坚持新视角,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做到师德培训和“三新”培训全员化,学历提高培训普及化,骨干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化。注重训练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突出培训重点。分期分批进行校长培训,提高校长领导和管理素质教育的能力;狠抓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提高中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构筑教育信息平台,用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
3.提升培训水平。校培为主,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是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立足自我,请进来,走出去,送上门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内容上,研训互补;在形式上,研训结合;在实效上,研中有训,以训促研,研中提高,以研导训,促进发展。实行培训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化,教育理念的科学化,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教学能力的复合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化。
4.活化培训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教师教育纳入区、街(镇)、校三级目标管理,成为衡量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实行分类指导。根据教师区域和个人素质差异,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努力克服培训工作中的“重集训,轻自学;重整体,轻个体;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不断优化培训方式,引导教师过教学基本理论关,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关,攻理论升化的创新关。三是实行优先投入。拓宽经费渠道,保障优先投入。教师培训经费以教师工资总额的0.5%纳入区级财政预算,近几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达千万元。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对在任期内不履行职责,不承担任务,不发挥作用,经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将取消其称号和政治经济待遇,并将教师教育与评先、评优、晋级挂钩。
(五)活化学科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推动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对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将学科素质教育的实践进行科学抽象并从理论上予以升华的过程,它有助于教师确立科学的学科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动力杠杆。
其一,明确学科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求得一种理想的人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提倡开创精神,鼓励个性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的目的是追求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学校领导者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二,突出积极的教育评价原则。坚持发展性原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坚持方向性原则,给师生以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为被评价者指明改进的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坚持民主性原则,开通评价渠道,开放评价方式,使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其三,制定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根据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制定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方案、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方案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评价方案。同时,还制定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价标准。
其四,变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模式。自评——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校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师师互评、生生互评;他评——组织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价值判断的同时,更注重增值探索。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有效功能。
其五,出台系列评价制度和措施。对学科教学的有效评价,不单是一种教学鉴定,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和措施,充分发平价的诊断功能、制约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我区对初中实施了办学水平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初中升入重点高中的部分指标分解到各初中;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小学取消升学考试,试行并全面推广了小学生素质教育等级评价制度。这一切,使中小学对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有效评价有了良好的氛围。
其六,创设良好的素质教育评价环境。评价制度的改革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得到改革的真正执行者和落实者的教师特别是握有权力的校长的理解和普遍支持,同时还必须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形成全面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质量观。尤其是要为学生的素质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环境。只有民主、平等、和睦、愉悦的评价环境,才会产生积极的个体体验。为此,我们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始终坚持“五不”:一不搞考试成绩分数排队,以淡化学生人际间的比较;二不给学生戴“差生”帽子,以求共存共融,全体发展;三不用一把尺度衡量学生素质,以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四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以利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五不求学生各方面平均发展,以形成素质特色和个性。评价学生学习,坚持自评为主,定性为主,以逐步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素质。
有效的学科素质教育评价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对教师也有很大促进作用。近几年广大教师十分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对思维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对如何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现成结论过程化和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给我们体验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变革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质是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素质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完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素质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内容的研究,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整合、扬弃、优化和更新。追求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就是追求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境界。所以,讲“优化”,就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之旗,以新的教育思想作先导。在学科素质教育的诸多观念中,必须始终树立以下观念。
整体素质观。中小学学科教学,必须打好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整体素质的基础,全面开课、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真正落实学科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个体教育观。承认人的差异,不求学生各方面平均发展,不按统一模式塑造,不用一把尺度衡量;同时,努力创设多类种、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材施教,促使个体成人成才。
主体发展观。人的素质发展,依赖于主体性的发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式上,必须致力于学生自觉自律、积极进取的性格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第二,课堂教学创新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
学生任何一种素质的形成都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摒弃制约学生主体发展的“重方法轻观念、重形式轻内容、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重模式轻创造”的弊端,开放主渠道,走“课堂教学创新”之路,实行开放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对主体和客体、对教材和教法、对程序和手段进行创新的设计与构建,教师要实现思想的解放。
开放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人本意识,把“人”当作目的本身,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着力拉动学生的发展内需。
开放课堂,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以教学目的的最优确立、教学结构的最优决策、教学方法的最优设计、教学时空的最优扩展,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最优发挥和主体素质的最优发展。
开放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尝试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实行学生在课堂上“无错误问题”的原则,提倡学习上不同意见的争鸣,提倡学生为追求真知向老师“发难”,开放思维空间。
第三,学生个性差异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资源和源泉。
作为群体的人的个性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层次性,所以有人群就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但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并非一样。如何开发差异?
当作资源 把学生的差异当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非智力因素当作资源,让非智力因素渗入智力活动;开发“非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开发“后进生资源”,注意吸收后进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充分发掘他们的需要、兴趣、特长、爱好和强项。
善于发掘 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着外显行为和内在潜能两种存在方式,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差异的特质进行“考古式”地挖掘、发现、审视和鉴定。将每个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和提纯,以发掘其强项、优势和特长。分析学生行为的变化和发展,将有关方面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产生新的需要,以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任何个性都有自己的生长轨迹,对学生差异的独特性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接纳。
尽力满足 每个学生都具有指向未来的潜在发展能力,一旦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和兴趣,则能促其潜能发展。通过课程开发,使学生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得到体现;通过课型开发,让学生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最近发展;通过课件开发,让学生在真观的形态下感悟情境,感悟现实;通过环境开发,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形态中体验完美。
积极引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需求不仅内容多样,范围扩展,而且层次也逐渐提升。继续延用传统教育理念硬性框定学生“这不准,那不行”,非但不能奏效,反而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科学的方式是:运用鼓励、肯定、表扬、鼓舞的激情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性、引导性、保持性的教育环境;采用心理换位、师心童化、移情体验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可以感受到积极期待的教育信息;实行分层教学、分别指导、分类推进的策略,为学生提供适合不同层面差异发展的教育机遇。
(二)讨论
1.虽然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但学科教学理应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因此,中小学学科教学要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采取的途径和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抓好课堂这一主渠道,还必须组织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搜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2.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逐步完善“三级”课程结构,使素质教育目标全部纳入课程,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学段与学段之间的有序衔接,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上述三个方面的讨论,都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思考不够,实践不够的问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仍然制约着学科教学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全社会关心素质教育的氛围;同时加大教育整体改革的力度,采用具有时代特征的体现创新教育的新教材、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将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学科教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数学论文; 提高自我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