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探究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探究

王 一 洪晓楠

【摘要】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面临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治理理念和方式还有待提升等问题。对此,可通过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大力发展公共服务、推动“三治”融合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农村社会的有序治理。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还有待提升等问题。如何有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是实现农村社会有序治理、建设“美丽乡村”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美丽乡村建设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2015年6月1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不仅标志着美丽乡村建设由基层探索上升为国家统筹,也标志着美丽乡村建设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轨道。《指南》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同时,《指南》中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属于乡村基层治理范畴的要求予以明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要实现的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目标要求,完善基层治理既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题中之意,也是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目前随着复杂机械装备在军队中的广泛装备,军校毕业的学员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的操作和使用装备。在军校中普遍开设了机械类课程,使学员能在掌握机械的基本原理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这些机械理论应用到自己将来要使用的装备上,这要求学员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独立思维,但是军校的学员们基础是不一样的,有部队士兵,有高中考生,其接受能力不同,很多基础差的学员需要更直接的搭建机械基本理论和将来使用装备的“桥梁”。

遥控控制模块程序任务流程见图6。任务调度通过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核心调度器实现。系统时钟节拍设置为1 ms事件,核心调度器被事件触发之后遍历任务块链表,检索到处于就绪态优先级最高的任务执行。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三是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同一区域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决定了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区域施策。

一是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已经瓦解。传统乡村治理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道德观念和家规民约为制约、以乡贤族长为代表的乡贤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在传统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口流动变迁、民族间相互融合、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农村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受到冲击,意味着需要重新构建社会生活秩序”。

面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应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大治理观,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不断创新完善乡村治理的思路、措施和模式,将治理理念和措施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检验乡村治理的成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有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富有成效的,实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那是一种陌生的暖意和温情,这种异样的感觉让我忘了反击,茫然到忘了我原来是跟谁也不来往,尤其对陌生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的。

四是民生需求不断升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生态环保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二是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向城市的不断集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社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未富先老”现象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留守儿童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贫困落后偏远地区还存在着适婚男女青年比例严重失衡问题。这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影响,也将增加农村社会的治理难度。

二是以发展经济为首务,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雄厚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农村的公共服务难以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难以实现有效治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的腰包不鼓起来,美丽乡村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乡村治理首先要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突出党建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通过精准服务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其中关键是选好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将政治立场坚定、为民服务意识强、富有责任心使命感、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三委”班子。强化党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三是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实现农村社会的良性善治,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在不断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还要重点解决好农村养老和留守儿童问题,大力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实现农村社会的有序治理。

四是以社会稳定为根本,推动“三治”融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农村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植根于浙江枫桥乡村治理实践的“枫桥经验”, 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和示范,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推动“三治”融合,关键要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使法治约束,道德约束,自治机制的整合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融入群众的主体性,不断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真正做好“融合”文章,实现“三治”的良性互动和融汇贯通。

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包括工业指标、农业指标、生活服务业指标和综合指标,主要有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亩均用水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城镇公共及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和人均综合用水量等指标,也包括各行业用水定额,可以作为宏观控制指标衡量流域、区域或行业以及具体用水户的用水效率。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涉及面广,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种类繁多,故此项目的用水效率控制决定着项目用水总量及项目发展的规模和布局。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主要体现在农业用水控制指标和用水定额方面,有效改变过去粗放型用水模式,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美丽乡村建设寄托了亿万中国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农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树立大治理理念,构建起大治理格局,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有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实现农村社会有序治理。

【参考文献】

①《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年。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注: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项目“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8M630291)阶段性成果】

责编/常妍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