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千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24000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些城市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顺势而出。随着我国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我国现如今在建的智慧城市试点已经有好几百座。本文主要研究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探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让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控制要点
1导言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在以往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近年来,中国很多城市先后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管理能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观念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发展的又一新阶段。智慧城市就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为核心的新型治理模式,使得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它可以对包括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给出智能响应,使城市管理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有4个主要的特征:首先,全面透彻感知。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中的各个物理空间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其次,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建立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信息交流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使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再者,应用广泛。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出现了很多建立在此理念上的应用。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医疗等。这些应用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并使得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最后,深度融合。实现了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等多个网络平台的深度融合
3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3.1规划不足、盲目建设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是自下而上开始探索的,国家层面在建设之初未出台专门性的规划或提供指导性的意见,由地方政府结合自身情况率先开始试点。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形态,规划建设繁杂,并无先例可循。由于智慧城市的概念源于产业界,并依赖于产业界提供相应的技术驱动,在政企合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容易被企业利益所裹挟,企业将自身利益宣传为城市建设的需求,提出各类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和对真正建设路径的把握下盲目开展建设,导致建设完成后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被部分地区和官员当作政绩工程快速推进,未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一哄而上”,缺乏长效制度保障,可能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3.2城市建设忽略市场需求
一些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视为“形象工程”、“政绩目标”,注重对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以产品技术领先的方式展示建设成果,而忽视了市场的发展。忽视了公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需求,导致智慧城市建设与居民真正需要想去甚远。改善民生成为一句空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缺乏配套设施和相应的制度,不仅使具有市场前景的智能项目“活在想象当中”,而且不能物尽其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诸如物联网产品和传感器标签等智能产品的高成本限制了智能应用的进一步推广。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越快,使用周期越短,忽视市场需求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陷入低质量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当中。
3.3建设方向不够贴近公众需求且公众参与程度低
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设施、通讯设备、水、能源等关系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目标是将城市生活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连接成一个整体联动的体系,让居民享受更加便捷、幸福、舒适的城市生活,所以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和真实反馈。我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市民参与度、满足感低其原因包括:第一,如前所述,建设过程中公民需要第一的理念被政绩理念、项目导向等取代;第二,为居民表达需求、切实了解公共需要的途径不畅;第三,居民自身参与能力不足。
4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控制措施分析
4.1树立正确的智慧城市推进观念
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做法包括私营化、市场化、地方化、社区化等,其中实施社区化、地方化的原因是贴近居民、同居民利益关切最紧密,容易了解居民真正需求,能够更有适应、灵活性地提供居民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智慧城应当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电子政务等理念有效结合起来,树立正确导向的理念,摈弃唯政绩至上的错误理念,秉承公共服务精神,使用适当融资模式和方法,并且在建设申请、审批、验收阶段树立严格的过程管理,避免因管理理念不足出现的建设火热,管理不善现象。
4.2建设智慧规划信息平台,助力城市协同发展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在“天地图”、“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政府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开展“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不仅可以协调不同空间规划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还可以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等十几个部门的专业规划与管理数据,实现“多规”数据在同一个平台上的信息联动共享和实时更新,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因而,在智慧城市视角下考虑“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将智慧城市相关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多规合一平台,成为促进空间信息数据共享共建、加强各规划编制过程衔接、消除部门壁垒、强化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4.3重视信息安全,构建防御体系
智慧城市具有信息高度集中的特点,也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当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管理层面,应当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加强城市信息安全监管,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从业人员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培训,明确责任分工与行为规范,建立监督检查和追责机制,从管理上提高风险保护能力。技术层面,首先应从宏观上对信息系统进行严格的安全域划分,对不同的安全域实施不同的安全策略,通过网络隔离技术实施边界的安全防护。微观层面,针对新型智慧城市的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的潜在信息安全风险应用具体的防护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深度防御体系。
5结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智慧城市理念在未来会被更多的城市所采纳。这一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管理、居民生活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此外,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路琳.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观念的几点思考[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12(01):17-19.
[2]赖百炼,吴军虎,王红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内容及建议[J].测绘通报,2013(S1):89-91.
[3]史笑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浅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29(05):44-47.
[4]沈振江.智慧城市建设,数据与规划管理[J].科技导报,2017,35(10):76-79.
论文作者:叶剑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8
标签:智慧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理念论文; 信息论文; 居民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