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导向、研究推动与双向建构
帅飞飞
【摘 要】 为化解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估之间割裂而造成的种种困境,有必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育人目标,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并形成由国家、地方、学校和课堂等四层体系为概念框架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在这一教、学、评高度综合的过程中,以结构分层和内容完备的目标体系为导向是核心灵魂,各级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研究的推动作用是智力保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式和自下而上的草根生发式的双向建构是实现路径。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四层体系;目标导向;研究推动;双向建构
当今多数国家与地区基本都是靠评价来引领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改革的。[1]我国香港地区的学者也从评估入手,试图整合教、学、评,提出了学本评估(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2]概念及其框架[3][4][5]和自主学习导向评价体系(selfdirected learning oriented assessment)[6]。内地学者对学本评估[7]做了引介和发展,还建构了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模型[8],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然而,有些教育目的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业评估,是由不同教育部门执行的,各部门缺少充分的沟通、理解与合作,导致各要素间缺少应有的内在一致性[9],最终造成不同考试之间相互矛盾[10]、教育过程难以遵循教育目的等种种窘况[11]。为化解这些教育困境,有必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育人目标”“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12],通过研究的推动作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一、四层体系: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框架
教—学—评一体化概念框架的构建依赖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研究。我们要“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种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12],同时协调基于教育理想的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内外的评估,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国家、地方、学校、课堂四个层面的教—学—评一体化。
一是国家层面的教育决策者、课程专家、评估专家、学科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师生和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研究,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外部大型评估之间的一体化。这需要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周密的顶层设计、整体的统筹安排和动态的跟踪管理。
刘建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10]
二是地方层面的教育决策者、课程专家、评估专家、学科专家、地方课程编写专家、教研员、教学人员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外部评估之间的一体化。这需要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组织这一层面的教育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协同努力、共同参与研究。
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统筹、组织与协同合作。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结构具有层级性和内容具有完备性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目标”体系,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引下,构建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四是课堂层面的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外各种人力、物力支持下共同参与研究,实现教学目标引领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基于课堂教学的内外部评估之间的一体化。这需要师生共同研制教学目标、共同创生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可见的教学过程以及共同评估教学实践。
这四个层面的教—学—评一体化位于一个连续体上,它们之间还存在一些过渡形式。比如,省、市、县、区、镇等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或研究机构,学校层面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等不同层面的人群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都会产生许多不同层次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焦点。使各个层面的教—学—评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共同目标的引领作用和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的推动作用,其建构方式主要分为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式和自下而上的草根生发式。
二、目标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灵魂
教育目标作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灵魂,对后续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方式以及评估方法的确定起着导向作用。在将教育目的到课程总体目标再到教学目标逐级具体化的过程中,配以知识、技能、态度等不同“领域”的目标内容,可从纵向层次和横向领域两个维度建立结构分层和内容完备的教—学—评目标生态体系。
课程专家应在各种教育调查以及合乎逻辑的学理论证的基础上,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管理、实施以及评估等方面的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建议和行动方案。学科专家要结合课程改革精神和总目标,结合本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价值制定出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编制出本学科的教材及其配套课程资源。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还需和评估专家合作,以保证其理论构想的可测量性。他们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也负有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的责任。
1.教—学—评目标结构的层次性
研究人员有责任通过阅读、参加理论培训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学习、思考和吸收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和教育顶层设计的内在精神与理论内核,认真研究当地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努力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基层研究人员应该通过观课、教研会议、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坊、教师培训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与一线教师展开教学研讨与学术互动,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理解逐步渗透和转化到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中。
地方党政领导的用地管地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多的地方将眼光由新增建设用地转向存量土地挖潜,更多的企业受土地低效闲置处置政策和持有成本的倒逼,提高了主动推进土地开发利用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首先,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统筹安排,协调课程专家、评估专家、学科专家、教学人员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基于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和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总目标。
其次,不同层面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安排相应层面的课程专家、评估专家、教学人员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制定适合该地区的课程目标。
目前,全球多个自贸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突出,从而引起多方关注,在此背景下,重庆也可能面临相同的问题。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交流日益频繁,经济支撑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所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中国企业在美国常常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仅2016年就达到50例,我们在关注国内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同时,更应关注自贸区内频发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再次,每一所学校的领导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并聘请专家和上级行政领导共同参与研究,基于本校的办学哲学和办学特色,制定出本校的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将学科目标具体分解为一学年、一学期、一单元、一课时的具体的、情境化的、可操作的教—学—评目标链,层层落实到每一个课堂之中。
2.教—学—评目标内容的完备性
“我让你依靠,让你靠,没什么大不了,别在想,想他的好,都忘掉……”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到任贤齐演唱的《依靠》这首歌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你那为情所困的无助样子,伤心的泪水悄悄地滑落在我的脸上。你看那满天数不尽的星星,就像我为你流的整夜的泪。
首先,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要求制定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14]。我国从1985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目的,整体上比较宏观和概括,注重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三维目标”作为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15],它整合了知识的客观性、过程性和动力性等三大属性[16],这为我国基础教育克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提供了观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培养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7]。我们要从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层面准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认识到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完成三项任务的过程。[18]
再次,核心素养代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和学会改变的五支大柱。经合组织(OECD)开展“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SeCo)项目,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和“人与工具”三个方面。[19]欧盟(EU)提出八个领域的核心素养,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完成基础教育时,上述有些素养可予以借鉴并使学生得以具备,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我们可在综合吸收上述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出各个层面教—学—评目标比较完备的内容体系。例如,在课堂层面的教—学—评一体化过程中,基于国家总的教育目的,整合三维目标和世界各国核心素养概念框架,同时综合考虑学习的内容、动机与互动三个维度和认知、社会与情感因素[20],教学的人与对象世界、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己的对话实践本质[21],再进一步借鉴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22],我们可以拟定出课堂层面教—学—评目标的内容框架(见表1)。
三、研究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智力保障
各级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研究的推动作用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智力保障。教育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专家、学科专家、评估专家、教研员、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与教育利益相关的人士。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共同琢磨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经典问题,才有可能在目标引领下,将内容、策略与评估等各要素整合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生态系统。
表1 课堂层面教—学—评目标的内容框架
1.教育决策者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团队中主要起组织协调和最终决策的作用
教育决策者要宏观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和人才规格要求,组织和协调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材编制者、教学人员和评估专家以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研究,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种综合实证调研和反复理论论证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上制定出宏观教育政策、课程纲要、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组织各方教育人力和物力资源,引导和支持教育实践工作者落实各项课程与教学改革精神,从而根据具体化的情景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不知为何,最近我创作热情突然高涨,一连写了五首诗、六首词、七首歌,还改编了一首儿童歌曲《玩泥巴》:“玩泥巴,玩泥巴,快来玩泥巴。我捏的小狗汪汪叫,我捏的小猫摇尾巴,我捏的小鸟飞呀飞,我捏的小人乐哈哈……”你们肯定都好喜欢它吧!
2.作为研究中坚力量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主要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流坑古村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流坑文化是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的叠加,不仅创造了诗书、绘画、雕刻、建筑等精美的主流文化,而且创造了傩文化、酒文化、寺庙灯会、轻乐吹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如傩舞,是正月驱鬼逐疫、祭祀敬神的民间舞蹈,可是近年来,虽仍有出傩形制,但昔日传承的傩舞戏班已不多见;还有水陆道场佛会、元宵灯彩神游、家族春秋祭祖等文化活动逐渐消失[3]。
学习效果评价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它如同催化剂一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点为标准,学习效果评价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科学、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1],检验真实的学习效果,改进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论文对高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进行研究。
要使教—学—评目标真正发挥引领作用,除了结构的层次性,内容的完备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综合吸收国家有关教育目的相关文件的精神、三维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教—学—评目标的内容体系。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观众的晚会审美要求也日益增高。观众对于电视晚会一方面对数量有所需求;另一方面注重高品质的节目文化追求。电视台需要尽可能适应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建立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电视编导的创新理念。电视编导在持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应主动借鉴同行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向优秀电视编导请教经验并学习,为下一期晚会寻找新的素材,探究符合电视台和自身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对之前的编导工作展开自我批评,汲取教训,提高专业素养,为人们打造一台喜闻乐见的具有艺术性的电视晚会。
3.评估专家的研究直接决定教—学—评一体化能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主要是由评估和目标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从评估的角度来关照目标,能提高目标的可行性;从目标的角度来规范评估,可保证评估方向的正确性。评估专家参与各类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保证目标和评估之间内在融通一致的前提。此后,评估专家要依据课程总目标和各学科课程目标来规划各学科的评估维度和评估项目,并根据不同目的和情景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估方式,确保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对教学正确的导向作用。
4.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努力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学—评目标结构层次性的划分有其历史渊源,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都曾提出过分层次教育目的的构想。教育家认为,有必要建构一种内含最高的教育目的和较近的教育目的层次性的教育目标生态体系,用以引领教育方向、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学习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我国的最高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教育目的可以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家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即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及“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11]课程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课程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为了使理想的教育目的落到实处,上层的教育目的应细化为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13]在这一过程中,各层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应承担起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注重相互沟通、理解与合作。
5.教师研究是教—学—评一体化最重要的推动力
教师对教、学、评的领悟和运作影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开展学术研究、成为研究型的学者是当下教师转型的重要方向。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各类教育政策、各级教育目的和课程与教学目标、各种课程资源以及各种评估方式,在目标引领下,有机地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融入课堂层面的教—学—评一体化活动之中。
6.学生成为研究者也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成为国际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备受关注,倡导学生展开学习学术研究[23]开始兴起。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反思,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监控自己参与的学习过程,评估自己所处的学习进程,调动自己的学习动机,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使用的学习策略,总结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元认知活动,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监控者、调节者和研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四、双向建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的最终实现有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和自下而上的草根生发两条建构途径,以共同加强教育决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领域之间的互动,从而克服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之间的割裂问题。前者从国家最高层面调动相关教育机构和研究力量,将教—学—评一体化过程向下逐层具体化;后者则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层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研究,使教—学—评一体化过程向上逐级生长。两条路径不断地相互靠近、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最终促成教—学—评一体化的真正实现。
1.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
三是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外聘专家和上级行政领导共同参与研究,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引领下,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内外评估之间的一体化。这需要学校领导有使命感、有能力、有激情、有行动力,能组织协调和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
其次,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合理编制各级各类教材及其配套资源。既要强调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的学科课程,发挥学科课程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功能,又要强调学科间互动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的建立,促进学生共通核心素养的培育。
再次,要在课程标准研发机构内建设一支学业评价专业团队,通过评价收集课程标准研制所需的实证数据,来引领各省、地区的课程改革,同时开展自上而下的评估改革,制定出科学实用的评估体系。其中,作为最上位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涵盖对学生学业成就和非学业成就全方位的评估,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同时发挥评估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正确的“指挥棒”作用。
⑥系统以压缩干净空气作为起升驱动,橡胶气袋可达到食品级,没有任何油污,没有排放物,不会造成河水和环境的污染。
最后,组织教师和学生依据各级目标和各类评估的要求,综合采用教材等各种课程资源,在课堂层面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与学。这样一来,通过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整体规划和动态调控,以及目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教学实施者和评估者之间的协调行动,我们可以从宏观上以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建构方式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
2.自下而上的草根生发
自下而上的草根生发要求教师和学生师生共同参与研究。首先,师生要根据国家教育目的、课程“三维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等,共同研制出各级学科教—学—评目标、学年教—学—评目标、学期教—学—评目标、单元教—学—评目标和课时教—学—评目标,形成纵向分层的教—学—评目标链。
其次,在一系列教—学—评目标链的引领下,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校本化实施,并基于学校的独特条件和具体情境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本校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研究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共同创设出一体化的教—学—评任务链。
再有,师生通过共同研究,共享可见的教—学—评目标及其成功标准,并共同创生出可见的教—学—评过程,使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教学等。[24]师生成为评估主体,可以实现课堂评价范式从“经验式评价”向“证据式评价”的转变以及课堂评价策略选用从随意性到专业性的过渡。[25]评估持续地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评三位最终可以形成一体。[26]
图1 目标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模型
最后,要构建起立体交往的教—学—评共同体。以学习小组为核心,多极教—学—评主体之间开展各种属性复杂多样、形态纵横交错的立体交往,并将这种本质上属于人与人之间对话的立体交往融入到人与物之间、人与人自身内部之间的对话中,形成更为广阔的对话网络。这样一来,师生在教—学—评目标链的引领下,通过共同研究的推动作用,可以将教—学—评紧密糅合在一起,从微观层面以自下而上草根生发的建构方式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模型见图1。
为解决我国教育目的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学评估之间割裂的现实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教育窘状,研究者需要采用关系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研究教育,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共同研究的推动作用,实现目标导向教—学—评一体化。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对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予以合理的利益回报、采取民主的推进方式等三个基本条件。[27]走向深度的课程改革应当理性思考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采取民主推进的方式,统筹各方面资源,协调改革参与者与支持者的多方利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该各自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反思现实的条件之外,对理想和可能性共存一份坚信[28],努力促成目标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终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状况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还不能体会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意义及重要性,纵观历来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而高校与当地政府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也十分地不健全,除了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全国大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志愿服务意识极差的现象,尤其是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形势则更加严峻。而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源正是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史称“小西北”),笔者仅以此研究希望唤醒西北地区甚至全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这便是此次研究的重点[1]。
参考文献:
[1]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2]Carless,D,Joughin,G& Mok,M.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06(4).
[3]Jougnin,G.Learning-OrientedAssessment:aConceptual Framework[C].G.Grebert,L.Davies& S.Phillips(Eds)Conference Proceedings,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ferences,Brisbane,2005:4-5.
[4]Carless,D.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Conceptual Base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7(1).
[5]Carless,D.Exploring 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Processes[J].High Education,2015(6).
[6]莫慕贞.利用自主学习导向评估框架变革评价:实施工具[J].考试研究,2013(1).
[7]曾文婕,黄甫全.学本评估:缘起、观点与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8]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9]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7(1).
[10]崔允漷,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11]张等菊,扈中平.对层次教育目的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1(11).
[1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Z].教育部,2014.
[13]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1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2.
[15]钟启泉.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谈“三维目标”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2).
[16]黄梅,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0(4).
[17]李亦菲,朱小蔓.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
[18]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
[19]裴新宁,刘新阳.为21 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20]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9.
[2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
[22]郝志军.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5(2).
[23]潘蕾琼,黄甫全,余璐.学习中心与知识创造——21 世纪学习学术发展彰显课程改革两大新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6(1).
[24]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 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
[25]王帅.教师课堂评价偏见:形成、效应及矫正[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6]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27]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
[28]叶澜.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J].今日教育,2015(7).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Assessment:Goal Orientation,Research Promotion and Two-Way Construction
Shuai Feifei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dilemmas caused by the isol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contents,methods and assessment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key competence of students as the orientation,focus on the goal of education,coordinate the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assessment,examination and other links,and form a concept framework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assessment,which mainly covers four different national,local,school and classroom levels.The leading of objects system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allaround content is the key bo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assessment,while the promotion of joint research by various educational stakeholders at all levels is intellectual security.The two-way construction of topdown administrative-driven and bottom-up grassroots is the realization path.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assessment,four -leveled framework,goal orientation,research promotion,two-wa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6518/j.cnki.emae.2019.10.005
【本文检索信息】 帅飞飞.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导向、研究推动与双向建构[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10):27-33.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构教学交往共同体的个案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YQJK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帅飞飞 /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英语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中山 528437)
责任编辑/雷 熙
标签:教—学—评一体化论文; 四层体系论文; 目标导向论文; 研究推动论文; 双向建构论文; 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