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学国语科新教学大纲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大纲论文,日本论文,国语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日本中学的教学大纲,大约10年左右修订一次。现行中学国语科教学大纲于1989年(平成元年)3月由文部省颁布,初、高中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施行。如果说,上一届大纲具有总结日本战后30年中学国语科教育的性质,标榜了“语言教育的立场”,有其历史意义;那么新大纲的修订,则有迎接21世纪,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特殊地位,因此,这一次大纲的修订,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国语科大纲在高、初中的总则里,都增加如下一段文字:
“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在谋求培养自学热情和独立自主地适应社会变化能力的同时,必须对基础的、基本的学习内容进行彻底的指导,并努力于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
所谓社会变化,具体地说,就是指情报化、老龄化以及国际化而言。其中情报化、国际化是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本届大纲修订的重要社会背景。
此次教育课程审议会答辩文件提出,学校教育应是“培养终生学习(生涯学习)基础”的场所,培养学生“自学的热情”,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有突出的意义。
上次教育课程会议的“答辩”,对国语科明确地提出了“语言教育的立场”,这一次则强调“进一步重视语言教育的立场”,但与此同时重视人格、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出“谋求养成具有丰富的感情和顽强的生活意志的人”这一改善目标,要求各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适当考虑。
修订的重点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日本中学国语科新大纲修订的重点如下:
一、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是适应情报社会需要的几项重要能力,为此,新大纲在目标、内容、科目设置等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修订:
1.确定发展思维和想象能力的目标。
这明显地反映在教学总目标的规定上。以初中为例,上一届大纲规定:“提高正确理解、表达国语的能力,同时加深对国语的认识,丰富语感,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新大纲在中间增加了“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要求;高中则增有“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感情”的提法。
2.加强书写指导
新大纲的“内容”,继承上一届大纲,仍分“表达”、“理解”二领域和“语言事项”一事项。这本身便突出了表达的地位,并将听、说和读、写并列,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样受到重视。新大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书写指导,提高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书写指导的修订集中反映在初中的“语言事项”上。初中的“语言事项”共分三部分:
(1)关于语音、语句、语汇、语法、文体、文章构成、标点符号以及“国语概说”事项;
(2)关于汉字事项;(3)关于书写事项。
初中书写的指导目标,大纲对多年级都有具体规定;其总体精神,根据“语言事项”
(3)的内容处理规定,大致如下:
能够正确、规整、迅速地书写,便于识认,并养成文字感觉,同时培养自己能进一步认真书写的态度,注意将书写能力应用于生活实际(如写稿纸、信封、明信片、横写、竖写技巧等)。同时规定使用毛笔的书写训练在多学年进行,以为培养用硬笔书写能力的基础。
3.加强口头语言的指导
由于情报机械的发达、留传技术的进步,人机对话逐步成为现实、依靠声音交换情报的机会增多。情报化、映像化的社会对口头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日本中学国语新大纲做了如下修订:
初中,在“语言事项”(1)第一项各年级都增加了有关口头语言的内容;在“表达”的最后一项,各学年都增添了关于“商谈、讨论”的内容。例如规定“把握商谈和讨论的话题和目的准确地发言”,“考虑发言人的立场和说话的根据,准确地听取说话的内容,”“尊重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使商谈或讨论按照目的有效地展开”等等。在“制订计划和内容处理”项(3)还规定:“关于口头语言的指导,不仅要和书面语言的指导相关联,还要广泛地寻觅话题,创造有计划、意图明确的指导机会,同时开发并活用口头语言教材,在提高指导效果上下功夫。”
在高中,新开设选修科目“现代语”,是加强口头语言指导的重要修订。“现代语”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的知识和技能。”从科目构成来看,是必修科目“国语Ⅰ”“语言事项”内容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但从其指导事项的一、二两项规定看,明显地重视口头语言的表达活动和说话方法的指导。其规定是:“理解口语的特点,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和场会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的要领”;“考虑适当的发声、发音、抑扬、强弱以及说话的速度等,做有效的发言。”
在“内容的处理”的4项规定中,除最后一项是关于教材的要求外,其余3项也全是关于口头语言的。强调:“不要偏于知识学习,要适当创造调查、报告、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机会”;“适当纳入有益于提高日常语言活动水平的学习活动”;“通过种种指导的机会,加强有关听话的学习”,等等。
二、重视古典和民族文化传统学习。
从适应社会国际化的趋势出发,关心和学习外国文化,了解异域情况,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学习外国文化,首先要尊重和理解本国文化传统,这可以说是关心和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特别从日本来说,纵观本国的文化、文学传统,其古典作品很多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晶,因此,日本文化发展的背景,就有当时国际交流的因素,从这一点来说,在国际化的时代,尊重本国文化传统,也有特殊意义。当然,这不是说又要回归“一边倒”和“国粹”的立场。
日本新大纲加强古典教育的修订,突出表现在高中国语科的选修科目方面。
首先,就增了“古典选读”的选修科目,目标是:“通过读解和鉴赏做为古典的古文和汉文,加强对我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培养喜爱古典的态度。”这一规定,很明显是把读解和鉴赏古典作品做为手段,而以培养“关心文化传统、喜爱古典的态度”为目标。在教材方面,要求适当选入“就特定的作品、文体、形态经过整理的某些带有系统性的内容。”但又不是把日本古典的代表作,广泛地教材化,而以限定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原则。在指导方法上,同其他古典学习相比,更侧重于古典作品的整体的宏观的读书指导,而不拘泥于“古典读解”的细微过程,更着眼于阅读作品整体,体会其价值和趣味。在指导注意事项方面、强调“通过音读、朗读,加深对作品的读解和鉴赏”,“理解古文和汉文语句的意义和用法,体味其特有的表现技巧”以及借以“思考生活和人生”,“思考日本文化的特点和日本文化同中国文化的关系”等。
其次,把原有的选修科目“古典”(4单位)改为“古典Ⅰ”、“古典Ⅱ”,各3单位,多增加2单位。
这样,日本高中的古典学习,就由下列3类课程组成,为学生学习古典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3部分是:(1)“国语Ⅰ”和“国语Ⅱ”中的古典,前者为必修,后者由准必修改为选修;(2)“古典Ⅰ”、“古典Ⅱ”;(3)“古典讲读”。其特点是:
(1)“国语Ⅰ”中的古典学习,培养学生作为综合国语能力的古典读解、鉴赏能力的“基本、基础”学习;“古典Ⅰ、Ⅱ”是“古典讲读”的基础。“国语Ⅱ”继承“国语Ⅰ”的学习旨意,并进一步加深。
(2)“古典Ⅰ”在“国语Ⅰ”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系统的古典学习。“古典Ⅱ”继承“古典Ⅰ”的学习旨意并进一步加深。
(3)“古典讲读”深化、发展“国语Ⅰ”的学习内容,阅读和体味特定的古典文章和作品,以培养关心和理解本国文化传统以及喜爱古典的态度。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日本现行大纲对古典教育和文化传统学习的重视和周密的考虑。
三、适应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日本国语科新大纲在高、初中的总则里都明确规定:“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学习内容熟悉的程度,努力下功夫改善个别指导方法”的要求;在高中,还提出“编班要有弹性”一类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广大语文教师引进“形成评定”、“小组学习”、“生活单元”,乃至“程序学习”等等,进行教改实验。为了适应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的需要,最根本最普遍的措施,还在于大纲关于选修科目的修订。关于高中扩大选修范围的情况,已如前述。最引人注目的修订是在初中国语科也开了选修科目的先河。这是战后日本中学语文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
选修“国语”开设于初三年级,计35课时,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特性自由选择,学校只提供学习示例,不予启发。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主导的观念,教师作用大抵在提供学习咨询和协助搜集学习资料等方面。也可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或进行校际协作和交流。学习内容当以必修“国语”为基础、适当地发展、应用或补充,但坚决反对做应付升学考试的长文读解、汉字听写等练习;也不能脱离大纲去搞过于专门的文学史或音韵学之类的讲座。除此之外,可以不加束缚,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大纲例示的“综合的学习”值得注意。这是曾经颇有争议的涉及“生活单元”的教学经验。有关情况,请参看拙作《战后日本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情况介绍》一文(载《语文学习》1984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