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内地经济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内地经济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 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作用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特区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应如何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帮助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这是经济特区第二次创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实现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是经济特区的历史责任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但是,由于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别,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这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沿海和内地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在理论上和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步富裕,不管投资环境优劣,经济效益好坏,大家一齐上新项目;不论先进落后,贡献大小,实行同样一个工资标准。这种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严重地影响经济发展,结果不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2〕实行这个政策, 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弊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发挥先进地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先富裕起来的示范区,一方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新路子,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经济特区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是经济特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综合实力较强;二是外向型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我国5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上述三个条件也有差别,但是,经过17年的建设,4 个特区城市经济发展均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从总体上看,都具备对内地辐射和带动的条件。

从综合实力看,1992年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心评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 个特区城市均在其中的前列。在第一次创业时期,4个特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 %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万元,成为我国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区。

从外向型经济看,1996年4个特区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已占全国11.85%,外贸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9.91%。

从产业结构看,4个特区城市三次产业比例逐渐合理,1995 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达43.36%。 高新技术产业在特区也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深圳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4。

此外,经济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迈出一步,思想观念也比较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经济特区还有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以及法制优势。所有这些都是经济特区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特区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地区差距不仅存在于东部与中、西部,而且存在于东部地区的内部,甚至在经济特区中也有贫困村。因此,经济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协作关系既包括中、西部地区,也包括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特区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由于特区原有的基础较薄弱,对内地的辐射能力不强,不能直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而是通过经济特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间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内地通过在经济特区设办事处、办企业、就业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贸易活动,引进外资,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深圳为内地提供2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每年汇往内地的劳务收入几十亿元。 另据报导,厦门“9.8招商贸易洽谈会”覆盖全国1/3的面积和人口。1996年签订的外商投资项目2503个,总投资209.4亿美元,利用外资155.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达13.2亿美元,其中,中西部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两个事例,有力地体现经济特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必须指出,内地要利用特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本地要具备适应外资企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二是本地区要具有资源优势。这两个条件通过经济特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与外商资金、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地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二)发展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内地经济要发展,关键是培育几个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企业集团,让它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内地的企业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军工企业;二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三是小企业。前两种企业都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技术队伍,但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框框,经济效益较差,后一类企业规模小,设备工艺落后。上述三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利用市场经济对资源的调配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但是,只有能获得比较利益时,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才能有较大的发展。

在80年代,经济特区与内地经济协作的主要途径是内地一些军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到经济特区办内联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利用特区企业的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来发展经济,取得较好的效益。如年产近70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厦门华侨电子有限公司,就是由厦门电子公司与原电子工业部4家工厂联合同香港康力集团合资兴办的。 内地到特区办企业,一方面增强特区外引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推动内地的改革开放进程。

进入90年代,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和土地的需要增加,工资和地租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同时,由于调整产业结构,有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的比较利益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有的企业向内地迁移,有的在内地办分厂,有的参股内地企业,有的承包经营内地企业。据统计资料,截至1995年,深圳企业到内地投资总额已达到140亿元。

特区企业到内地投资,对促进特区与内地发展起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属于市场经济行为,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获得利润为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时,政府要为特区与内地企业的合作穿针引线,并在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经济特区与内地对口支持

市场能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起调配作用,有利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但是,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机制所能解决的,需要依靠政府协调解决,才能使欠发达地区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经济特区与内地对口支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统一安排的对口地区,如深圳与贵州、厦门与宁夏以及西藏和三峡地区等;二是省内安排的对口地区,如厦门与三明、龙岩等地区;三是特区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对口支持单位。

特区与内地对口支持,首先要把企业行为、社会行为与政府行为结合起来,使两地的合作有牢固的基础和可靠的组织保证。如深圳从1990年就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划拨出可支配的财力20%,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其次,要调动社会力量,拓宽支持的范围,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局限在企业,而对口支持是社会有关部门的全面参与,如机关、学校、卫生、文化、科技等,均与对口单位建立协作关系;第三,要树立互助友爱的新风尚。通过对口合作,特区人民与内地人民建立起较深厚的感情,形成一方有难大家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如1996年福建龙岩发生火灾,厦门市各界群众纷纷捐款,仅两周就捐款1040万元。

但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有的问题如交通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依靠地区间的对口支持是不能解决的,还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协调解决。

(四)建立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经济协作区

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重要原因是商品经济不发达,为此,开辟市场是带动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原有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的束缚,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组成新的经济联合区域,以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区域市场,最终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1995年5月,由国家计委牵头, 以汕头和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为“龙头”成立了“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其范围包括3 省11个城市,陆地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占3省陆地面积的34.3 %, 人口4745.8万人,占3省人口的34%。这个区域既有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又有山区、边缘区,同时还有革命老区的欠发达地区,其中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贫困县有11个,分别占福建和江西两省贫困县的一半。这些发展水平不同,各有特点的地区联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解决长期制约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难题。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山区、边缘地区交通闭塞,长期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隔绝,这是导致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成立后,明确提出以交通为突破口,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区内拟建设梅(州)坎(市)铁路、赣(州)龙(岩)铁路,使这个长期闭塞的山区,西部与京九铁路接轨,东南部与汕头、厦门、湄洲三个港口相通。同时,还修建各种等级公路2000多公里,使整个地区形成陆海空相配套的交通网络,为该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其次,是区域合理分工与布局问题。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布局不合理,结构雷同,这是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该协作区是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确定的七大经济区之一的东南沿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有两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二是侨乡优势。但是,由于没有把区域经济协作提到议程上来,潜在的优势不能转变为现实优势。这次建立经济协作区,把这个地区的四个层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中部地区、内陆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布局作了具体的安排,并制定出规划,使这个地区的调整产业结构有明确的方向,有利于克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结构雷同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作是高层次的经济合作,把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同地区的优势结合起来,是沿海发达地区带动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新形式。要搞好区域合作,首先要统一认识。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都要认识到,区域经济协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缩小差别,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加强领导,建立常设协调机构。区域协作成功与否关键在领导,各地市场的领导要定期开会协商,解决协作中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好协作各方的经济利益;第三,要制定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规划,并认真地组织实施。

三、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经济特区与内地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的系统工程。经济特区要发挥好带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对口扶持的关系

市场机制能对资源起调配作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大批“三资”企业开办,对内地资源需求会增加,会带动内地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内地转移。但是,资源调配和生产要素流动都是按经济规律进行的,以获利为目标,无利可图或获利甚微的项目,企业是不愿意干的。因此,只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难改变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些社会公益事业和获利较少的项目,如交通、教育以及农业开发等项目都需要实行对口扶持。这是增强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在这些地区脱贫之前,是必不可少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对口扶持是相辅相成的。对口扶持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提高对口扶持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经济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关系,既要考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发展问题。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当前的发展问题。对内地欠发达地区来说,关心的是温饱问题,对特区来说,关心的是建立出口基地问题。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考虑比较少。

经济特区要带动内地经济发展,首先要帮助内地发展有优势的项目,如农副产品种养与加工,山区资源的开发,通过一两个优势项目,带动村、镇(乡)经济发展。同时,还要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当前的发展问题,如开发森林资源要考虑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办造纸厂、化工厂要考虑环境污染问题。不要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求眼前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是倒退式的发展。不论是特区还是内地,在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对一些从当前看是有利,从长远看是不利的项目,坚决不能干;对一些从当前看无利或少利,从长远看是有利的项目,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干。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使特区与内地经济协调发展,并形成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良性循环的新格局。

(三)内联与外引的关系

内联与外引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特区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内地经济要发展需要内联,也需要外引。内联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综合实力,外引是为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由于内联与外引涉及到特区、内地和外商三者的关系,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这是内联与外引的基础。内地有资源优势,特区有区位、体制、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外商有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内联外引只有做到优势互补,分工合理,才能创造出规模效益。

二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这是内联外引的前提。经济合作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只有合作的双方都能获利,而且经济有新的发展,这种合作才能长期维持下去。

三是市场先导,效益为主。内联和外引要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关键在于选择的项目要有市场和有效益,否则,会拖内地经济发展的后腿。为此,对内联和外引的项目都要进行筛选,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多一些主动性,少一些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内联和外引的层次和水平。

(四)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

发展经济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内地经济欠发达的重要原因是交通闭塞和教育落后。交通是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的物质基础,交通闭塞使发展商品经济缺乏前提条件。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教育落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很难应用,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因此,经济特区要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既要帮助内地改善以交通为主的硬环境,也要帮助内地改善以教育为主的软环境,两者都重要,缺一不可。只有硬环境和软环境有较大的改善,内地经济才会有新的发展。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标签:;  ;  ;  ;  ;  ;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内地经济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