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与谬误的比较研究_类比法论文

类比与谬误的比较研究_类比法论文

类比法与归谬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归谬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81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021(2006)06-0023-05

类比法与归谬法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方法,但在言语交际中经常结合在一起来论证某一论题,因此常有“归谬式类比”、“归谬类比式”或“类比式归谬”等说法。如孙中原教授(2001)认为《小取》中的“‘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推是归谬式类比推理。”[1] (P333)对于同一事例,李亚彬先生(1996)却将它作为类比法的例证,但在具体分析时,也指出了对方观点的“荒谬”。[2] (P263)我们认为“归谬式类比”或“类比式归谬”的说法,主要是从不同的着眼点和语用学的角度来命名的,说明了类比法与归谬法在论证过程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既可以用归谬手法来构成类比,也可以用类比手法来构成归谬,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推理,因此,在逻辑学范畴内,它们在构建方法、语用策略、语用效果等方面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我们从论述类比法与归谬法的同异入手,以求对这两种推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考虑到类比法除用于论证外,还用于科学研究上的模拟创新等,而归谬法则主要用于论证,为了两者具有可比性,本文只选择用于言语交际中的类比法,不涉及数学中的相似类比、模拟类比、仿生类比等内容。

类比法与归谬法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两者构成的心理基础相同

类比法与归谬法都是以联想为心理基础的。两者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人之所以能够进行类比和归谬,是因为在人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概念、事件、形象、情感等等,当遇到某一情况时,立刻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一些情况,从而触发灵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或得到“触类旁通”的启示,或得到以类制谬的快感。例如:

高秀廷写的《“麦穗”的悲剧》一文,说了这样一件事:他看到朋友将一个大可乐瓶拦腰切开,把带嘴的一半倒过来(像个漏斗)插在下半截里,然后用细绳将它们固定住。然后将几块馒头扔进漏斗,再放一点水,丢进湖中,一小时后,拎上来,里面就有很多惊慌失措的小麦穗鱼。看到这些,他对朋友说道:“这些小玩意儿可真有点傻。它们只知道馒头的味道美,还知道像漏斗一样的小瓶口很容易进去,却不明白,吃饱了想出来可就难喽。真可惜!”朋友对此作了评论:“像麦穗这样的小鱼,毕竟是低等动物,它们哪里懂得事情的后果如何!再说,这也是一种生态平衡,没什么可惜的!”作者接着写道:“回到楼上,我忽然产生一点感想。水里有那么多的因贪婪而葬身人腹的麦穗,因其属于低等动物并不奇怪,可我们陆地上的高等动物——人,号称‘万物之灵’的人中,又何以有那么多‘麦穗’呢?你看,那些顺手牵羊的小偷,那些监守自盗的窃贼,还有那些骗子、贪官……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那些麦穗有何不同?同样,他们的命运,早早晚晚也会像麦穗一样,而被聪明的人捞上来。”

作者在该文中运用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类比法。在湖边看到低等动物麦穗因贪婪而被捉的事实,上楼就马上联想到高等动物中的某些人也是因贪婪而被法律制裁。经过“触类旁通”,使论证达到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的理论高度。

归谬法也一样,也需要联想。没有联想,就只能就事论事,就不会有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的反驳。联想有顺向联想、逆向联想等类型。类比法往往用的是正向联想,而归谬法有时用顺向联想,有时用逆向联想。如,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对此,鲁迅反驳道:“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鲁迅对国民党北平市市长袁良禁止男女同学、同泳一事进行顺向联想,加以引申、发挥,推论出了令人捧腹的荒谬结论。又如在全国大专辩论竞赛辩论“各国政府是否应全面禁烟”时,反方用以支持不应该全面禁烟的理由之一是:吸烟会带来灵感。正方三辩马上予以反驳:“按照这种逻辑,在没有香烟之前,汉唐的贤人、先秦的诸子就没有灵感了吗?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今天我们在辩论会上同样需要灵感,难道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叼一支香烟吗?”正方三辩所使用的归谬法就是逆向联想。从“吸烟会带来灵感”联想到反面“不吸烟就不能带来灵感”,围绕这一观点,谈古论今,言之凿凿,获得了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试想,如果正方三辩不用由丰富的联想构成的归谬法,而是从理论上去分析什么是灵感以及灵感产生的原因等等,即使很在理,也不会有用归谬法来得如此精彩。

一个正确而有说服力的类比法与归谬法,都要求作者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复杂的、曲折的、多元的、隐蔽的联系,通过审美联想,运用审美手段来达到美感效果。

(二)二者构成的客观依据相同

类比法与归谬法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构成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3] (P70)的解释,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的异同或高下”。因为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事物与它事物、一个类与另一个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同或相似性。因此,就为类比法与归谬法通过比较来找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提供了客观依据。如上面提到的《“麦穗”的悲剧》一文中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一是因贪婪而被捉的麦穗属于低等动物,一是因贪婪而被法律制裁的人属于高等动物。通过比较,发现他们落入渔网和法网都是基于“贪婪”这一共同原因。归谬法也一样,如鲁迅对袁良言论的反驳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因为“男女一同呼吸空气”与“男女同学、同泳”是同类现象,明眼人一看就知禁止男女一同呼吸空气具有荒谬性,那么禁止男女同学、同泳也同样具有荒谬性。

(三)二者论证模式基本相同

类比法与归谬法的论证模式基本相同。武宏志、刘春杰指出“类比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根据两个事例存在某些相似性,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4] (P172)他们给出的类比推理的形式为:

事例C[,1]和事例C[,2]在许多方面相似,

在事例C[,1]中A是真(假)的,

所以,在事例C[,2]中A是真(假)的。

归谬法推理形式为:

事例C[,1]和事例C[,2]在许多方面相似,

在事例C[,2]中A是假的,

所以,在事例C[,1]中A是假的。

从上述两种形式中清楚地看出:类比法与归谬法的依据都是基于“事例C[,1]和事例C[,2]在许多方面相似”,其推理方法都是将两个事例进行比较,其发生的内在因素都是由直觉触发灵感,由灵感产生想象,由想象导出创新。①

类比法与归谬法的论证模式虽基本相同,但推导过程并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推导的顺序不同。类比法是从C[,1]中A是真(假)的,得出C[,2]中A是真(假)的。而归谬法则是从C[,2]中A是假的,得出C[,1]中A也是假的。二是推导过程的复杂程度不同。类比法推导过程简单,可以直接由个别推出个别,而归谬法则要先假定事例C[,1]是真的,并从这种假定中推出显然荒谬的事例C[,2],然后,从事例C[,2]的假必然推出C[,1]是假的、荒谬的。

(四)类比法和归谬法都可以借助比喻手法来构成

苏越、李建华在谈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5] (P27)类比法与归谬法的构成大都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由于比喻生动形象,新奇巧妙,因此,在论证中人们往往借助比喻来构成类比法和归谬法,使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收到举此明彼、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作用。比喻的逻辑基础是C[,1]和C[,2]两个事物必须具有相似点,相似点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一种反映,这既与比喻构成的基本条件吻合,也与类比法与归谬法的前提要求吻合。同时,比喻又是言之成理的,因为比喻常常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理性认识,因此,逻辑学者有“譬喻式的类比推论”、“比喻式归谬”等说法。

例如:对《孟子·公孟》中的一段话:“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礼。’子孟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孙中原先生将其作为“譬喻式的类比推论”的例证,也有学者将其归入“譬喻式归谬法”的例证。②

类比法与归谬法可以借助比喻来构成,但并非所有比喻都能构成类比法和归谬法。比喻从功能上可分成形象性描写和哲理上阐述两类。只有那些阐发论据以支持论题的比喻才能构成类比法和归谬法。例如:

(1)在海里,贝汉廷像一块冲不动的礁石。在岸上,贝汉廷像一块千锤百炼的钢铁。(柯岩《船长》)

(2)培育盆艺和塑造人生是相通的,花木要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就要经过设计、修理、矫正;人要成才,也要经历教育、限制、约束。(张研农《盆艺与人生》)

(3)鼓噪低分高能、高分低能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偷换了分与能的对应关系,他们不是用论证物理考分与物理实践的关系,而是用其他实践能力以证明物理考分之不足为凭。这正像用打仗勇敢证实语文考分不及格为无价值、用不会绣花证实化学考分无意义一样,是一种极为奥妙莫测的理论。(赵廷鹏《分与能关系考辨》)

例(1)纯属修辞上的比喻,例(2)和例(3)是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构成了逻辑学上的类比法和归谬法。以上三例共同的特点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但例(1)描述的是“一块冲不动的礁石、一块千锤百炼的钢铁”与船长贝汉廷的高尚品质和坚定意志之间存在着形象上的相似;例(2)和(3)则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哲理上的相同或相似,类比法是通过喻体所蕴含的哲理来强调本体同样具有这种哲理,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归谬法是通过喻体的荒谬来彰显本体的荒谬,从而达到反驳的目的。

类比法与归谬法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推理类型,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二者构建方法不完全相同

类比法的构建方法是比较,归谬的构建方法除运用比较外,还要在C[,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引申,而且引申出的C[,2]必须是荒谬的,不合情理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往往是归谬法出彩的关键。类比法前提中的C[,1]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是已知的、显性的,C[,2]对象的部分属性是未知的、隐蔽的,通过比较,使C[,2]对象中未知的、隐蔽的部分属性显性化,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在归谬法中,被反驳方认为C[,1]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在反驳方看来是荒谬的,由于这种荒谬是以隐蔽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容易察觉,因此,反驳方从C[,1]引申出与之具有相似属性的C[,2],由于C[,2]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的荒谬性是显性的,人们一看便知,这样就达到了反驳的目的。归谬法由于要从C[,1]引申出C[,2],并且由C[,2]的荒谬推出C[,1]的荒谬,因此,归谬法的建构除了运用比较的方法外,还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鉴于此,陈孟麟先生认为《墨经》中所说“推”式是归谬式假言推论。[6] (P75)

(二)二者的语用效果不完全相同

一个论证要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论证的说服力取决于论题是否正确,论据是否真实,论据与论题之间是否有密切联系等等。当类比法作用于言语行为的论证时,其语用效果表现为理由对说、写者的主张具有支持力,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当归谬法作用于言语行为的论证时,其语用效果表现为理由对被反驳者的主张具有杀伤力,从而达到反驳的目的。例如:

(4)记者:有人说,在一些官员眼里,城市雕塑也成了政绩工程。仿佛城雕多了,城市文化也就发展了。

潘鹤:我跟你讲件事:文革前,我经常到海南岛华侨农场,这个农场是种橡胶的。每天都要割橡胶,第一任场长很懂业务,每棵橡胶只割一刀,产量很低。第二任场长占了他的位置。他要求每棵树一天割两刀,产量立刻翻了一番,他本人也立刻得到提升。等到第三任场长来时,整个农场的橡胶树都死光了,这是因为第二任场长的急功近利。大家把责任归结在第三任场长身上,……结果撤职查办。这件事很典型。现在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好大喜功,不顾后代,结果当然是遗祸子孙。城市雕塑同理。(张演钦《城雕热过头了》)

(5)有关专家认为,“田力宝”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它。……“田力宝”技术的研究,中试产品工艺过程,中试田间施用是三个既有联系又不能混为一谈的环节。不能因为部分产品质量不好或局部施用效果不佳,就彻底否定整个发明。如果发现一只伪劣灯泡,就把爱迪生说成是骗子,并把发明置于死地,恐怕我们今天还不能享受现代化的光明。(陶国峰,卢跃刚《科学的呜咽——“田力宝”事件备忘录》)

例(4)潘鹤用前两任场长对割胶的不同作法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与当前城市雕塑过热的情况进行类比,尽管两件事不相同,但蕴涵的哲理相同,因此论据对论点(即主张)具有充分的支持力。例(5)“因为部分产品质量不好或局部施用效果不佳,就彻底否定整个“发明”,这与“发现一只伪劣灯泡,就把爱迪生说成是骗子”的性质相似。既然后者严重违背了生活常理,偏离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轨道,具有明显的荒谬性,那么,前者的荒谬性也就不用点拨,明眼人一看就能心领神会。这种痛快淋漓的反驳无疑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三)二者运用的策略不相同

类比法往往运用旁敲侧击,因势利导的策略达到说服的目的,而归谬法则常常运用欲擒故纵,以谬制谬的策略达到反驳的目的。例如: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负责执笔的杰弗逊起草好“独立宣言”后,就坐在会议室等待委员会审查的结果。当很久还没有消息时,年轻气盛的杰弗逊烦躁不安。老成持重的富兰克林拍拍杰弗逊的肩,给他讲了一个年轻朋友的故事,大意如下:这位朋友给新开张的帽店写的招牌为“约翰·汤普生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下面还画了一顶帽子,请他的朋友提意见。第一个朋友毫不客气的说:“帽店”一词与“出售各式礼帽”语义重复,建议删去一个。第二个朋友则说:“制作”一词也可删去,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质量好、式样称心,他们自然会买。第三个朋友说:“现金”二字多余,顾客买你的帽子,毫无疑问会当场付钱的,因为本地市场不兴赊销。最后一个朋友对剩下的“出售各式礼帽”也不满意,他说:“谁也不指望你白送给他,留那样的词有什么用?”于是把“出售”划去了,接着,又提笔将“各式礼帽”也一并“斩”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画了一顶帽子”。帽店开张,挂出的招牌上只有“约翰·汤普生”几个大字,下面是一个新颖的礼帽图样。来往顾客都称赞这个招牌做得好。听着这个故事,自负、焦躁的杰弗逊渐渐平静了下来,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宣言”草案经过众人的推敲、修改,只会更加完美。

由于写“招牌”与写“宣言”都是作者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如果其作品是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就会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个人,就会更为完善。富兰克林没有直说,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上述意思表达出来,借助于心理暗示,杰弗逊自然明白富兰克林这一故事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达到了说服的效果。

欲擒故纵的策略用在归谬法中的表现是:本意要反驳对方,但在策略上却假意承认对方所说的论点,但随即引出与之同类的荒谬的另一事物,让对方陷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这种将拳头缩回后再伸出去的以退为进的方法比直接打出去的力量要大得多。例如,唐代李贺,父亲名叫晋肃,因“晋”与“进”同音,为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在《讳辩》一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推出“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两个命题,形式相同,两件事情的性质相同,这样就迫使对方如果承认自己的说法是真的,那么就得承认韩愈的说法也是真的。由于韩愈推出的命题的荒谬之处显而易见,对方不能也不敢只承认其一而不承认其二,最后不得不缴械投降。归谬法采取以谬对谬的方式,之所以能够达到以谬制谬目的,是因为谬与谬、擒与纵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四)二者的语言风格不完全相同

在言语交际中,类比法与归谬法都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信而有征。但由于类比法往往直接诉诸于理,因此,还要求语言准确平易、严谨周密。归谬法往往通过煽情来诉诸于理,因此要求语言犀利泼辣、幽默风趣。例如:

(6)我发现,他(希腊足球主教练雷哈格尔——引者注)带领的球队都是弱队,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与其说他改变了球队倒不如说他创造了球队。我们教学,不能只是“精英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更重要的一环的“大众教育”和“改变教育”。……足球比赛中战术的安排设定如同我们的教学方案。先进的战术体系能让一支球队将比赛演绎得酣畅淋漓,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案能让课堂进行得如痴如醉。同样,一位好的教练能让球队提升一个档次,一位好的教师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夏晖《看雷哈格尔的“改变教育”》)

(7)前不久,广东中旅在其推出的国际内游“VIP系列团”中打出了这么一句提示:“如果服务满意,请支付导游小费20元/天。”对此,广东中旅负责人的解释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大旅行社的利润也在减少……

旅行社不从自身检讨原因,改进导游服务,直面竞争,反而要求游客支付本不该支付的“小费”,这就好比法官没有秉公断案,当事人提出抗议时,法院却以“我们工资太少”为由要求当事人支付“小费”,不然就不秉公断案。这岂不成了赤裸裸的索贿?!(朱金中《如此要“小费”是变相索贿》)

例(6)是作者看了希腊队夺得欧洲杯冠军后的感想。在这段文章中,他用了两个类比法,分别论述了“提高国民素质更重要的一环的‘大众教育’和‘改变教育’”以及“一位好的教师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论点。论述过程有条不紊,严密周到,论述的语言朴素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例(7)从广东中旅负责人的解释中推出“法官没有秉公断案,……法院却以‘我们工资太少为由要求当事人支付小费”的谬论,有力论证了“如此要‘小费’是变相索贿”的论题。文笔形象生动,泼辣犀利,一针见血。如有人针对报刊在报道领导干部干某事时,都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说法,予以反驳:“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上课。”“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该归谬法就地取材,即时取事,寓讽于笑,寓驳于趣,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注释:

①以吴家国主编的《普通逻辑原理》等教科书中,认为“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形式。”我们之所以取武宏志、刘春杰关于类比推理中的“相似”说,而未取“相同”说,原因在于类比推理是一种合情推理,是一种不充分的似真推理,“相似”说比“相同”说包括的内容宽泛一些,因此,有利于人们在较大范围内打开思路。

②孙中原教授在所著的《墨学通论》一书第153页作了如下分析:“其全部议论,可分为两部分:从修辞上说,有本体和喻体;从推理上说,有前提和结论;从论证上说,有论据和论题。通过这些譬喻,的确收到了举此明彼、以浅喻深、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和表达作用。”陈克守先生在《论墨家的类比》(《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中虽然未明确提出“比喻式归谬”的说法,但他在对该例进行分析时,是将其作为“比喻式归谬”来对待的。如说“无客而学客礼”和“无鱼而为鱼罟”显然都是荒谬的,是公孟子所不取的。……”此例也说明了类比法与归谬法的论证模式基本相同。

标签:;  ;  ;  

类比与谬误的比较研究_类比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