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679100 )
【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本院收治的83例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2例),其中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其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照两组不同时段神经功能缺损,血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同时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强血小板活性,并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侧脑室;脑梗死;疗效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的亚型疾病,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临床表现为局限性脑缺血,神经功能呈阶梯式恶化,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1-2]。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83例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83例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50y-72y,平均(61.5±4.5)y,病程4h-20h,平均(9.5±2.8)h;观察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51y-73,平均(62.3±4.8)y,病程5h-21h,平均(10.2±2.9)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包括降颅压、吸氧、预防感染及扩血管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080078,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治疗,0.1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040006,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治疗,75mg/次,1次/d。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w。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 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 )例数表示,采用 检验组间率( ),以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不同时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段PAR
治疗15d后,观察组患者的PAR为(7.8±2.1),对照组患者的PAR为(21.5±5.6),治疗30d后,观察组患者的PAR为(3.5±0.6),对照组患者的PAR为(19.5±4.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
3.讨论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运行障碍而导致的脑组织细胞坏死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是脑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出现猝然晕倒并言语、智力障碍,且预后极差[3-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下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在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早期,只有梗死部位神经元发生严重缺血而坏死,但梗死部位的周围因有侧支循坏存在,因而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尚存活的神经元也发生坏死,加重患者病情。而研究表明,保护缺血部位周围尚存活的神经元,可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而活化的血小板是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可导致患者脑血管受损病因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5]。同时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Hcy及CRP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情况显得更为显著。分析其原因为:研究显示:血Hcy及CRP是导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血Hcy及CRP能促使患者氧自由基的形成并增强血液中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性,从而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增加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同时影响凝血纤系统,致使患者血栓形成加速[6]。氯吡格雷联合阿四匹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减少患者局部血栓长度及血小板粘附聚集面积,并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降低诱导凋亡因子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从而降低血Hcy及CRP,有效保护脑组织细胞。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R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当患者在脑梗死发生时,患者的脑部局部血液会被中止,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会发生局部粘附聚集,导致患者血栓形成并蔓延,加速患者脑部缺血缺氧,加剧病情。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是通过阻断血小板受体与ADP结合,抑制ADP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并抑制血小板活化。研究显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粘附聚集率明显下降,同时患者的血液粘度也明显下降,有效的抑制了患者血栓的形成,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7]。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于两组患者远期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恢复神经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提高血小板活性,并提升患者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令华,孟先良,贾彦丽,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0):109-111.
[2]王江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43-145.
[3]陆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24-26.
[4]张志远.不同时间给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55-56.
[5]颜颖颖,马甲.丁苯酞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帮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5,18(11):1911-1913.
[6]王丹,荣根满.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57-58.
[7]夏英凯,杜怡峰,韩国哲,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水平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6,56(1):79-80.
论文作者:谢兆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患者论文; 血小板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脑室论文; 脑梗死论文; 格雷论文; 进展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