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善”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道德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道德论文,走向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伦理道德是一种符合一定社会的传统习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理想的一种“善”。作为普遍的善,它个别的、现实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最终的导向状态是幸福。而通往幸福的路径是个体通过对伦理道德的认知、体悟,使外在的“应当”成为人内在的价值选择判断的标准和修养,从而影响和改善人的行为,使人走向群体的和谐以及具备实现生命超越的可能性。基于这个实现的路径,伦理道德的德性教化显得十分紧要。而在学校教育中承担德性教化任务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因为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性质,较于一般的智育课而言,其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而思想水平最重要的表现是人的伦理道德品质和行为;且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也与伦理道德活动极为密切。按照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的观点,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思想流”,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人置于一个个具体的思想问题之中,在人思想流的运动中施加有利的影响,促使其转化、升华,让其不断奔流向前。因此,综合考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要素,可以发现其对学生的道德气度、胆识和人格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宽容与理解的道德气度
在当下市场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并存;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和期望各异;人们交往的平台和方式扩大化、多样化。所以,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面前,在各行各业不同的社会组织、利益团体面前,在接触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时,在不同的人生价值选择上,面对网络上言辞犀利、别具一格的观点时以及面对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等情况下,都应该尝试去理解,以宽容的姿态悦纳。因此,宽容与理解是一个人有能力、有自信的表现,是有容乃大的风度。
而这种道德气度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就有所提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将“心有他人天地宽”作为教学的一整课内容,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内涵,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和“平等尊重你我他”的具体行为原则,从内容和方式上显性地对学生进行宽容与理解的教育。不仅如此,在高中的哲学内容中提到人的认识是无限的,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局限性,其中就暗含着对于过去、现在的不成熟的想法以及站在不同立场上、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人的观点,不要一味地批判和否定,也要站在过去的条件和人们的视角上理解。只有通过理解与宽容,才能造就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和创造。
除了明显的教学内容安排外,在经济、文化、政治内容的教授中也暗含着许多关于宽容与理解的道德气度教育。就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来说,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文化浸润以及历史价值分析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中感受从公司的产生到公司制度的变革不但是经济意义上的巨大进步,更是人类精神的伟大飞跃。因为这场变革是人宽容精神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可从中领会宽容精神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启发式,设计了弹性度较大的问题:“在无限责任的规则下,一旦经营失败对投资者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可能导致无力再进行新的投资,甚至连生活都极为困难,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将丧失创造欲望和投资信心,然而对投资者而言有限责任是一种极为有利的保护,在你看来有限责任对投资者起到哪些方面的保护”,让学生在调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思考有限责任这种新规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的交流过程中,能够领悟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是对人生命、财产、尊严、冒险创新精神的保护,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对失败的容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进步。除此之外,还引入案例“百年通用,美国梦碎”。学生在通用汽车公司曾经为美国人创造美国梦到如今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的案例探究中,领会企业破产重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常态,要以一种理解宽容的心态去看待经济生活中的失败以及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然后期待它的重生、增值,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和美好。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道德气度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类课程,涉及许多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探讨,它没有精确标准的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代表他们自身价值观和经验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可能是善的,可能是有所偏颇的。在处理这些火花时,权威的压制和灌输起不到作用,甚至会令人反感、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宽容情怀,给各种特别的观点以平等的、共同展示的舞台,对激进的观点和行为给予包容并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评价等手段将其导向善,以理服人,展现教师的自信和风度。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创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理解他人,而且教师自身也要认真倾听,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宽容美德的形成进行“范导”并创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宽容美德在潜移默化下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和行为习惯中。
二、增强学生无畏与创新的道德胆识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竞争与合作、个性与自由大力被提倡的时代,需要人打破原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和更广泛的交往;需要人们在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加强对未知领域的冒险与开拓,获取先机;需要人们突破自然条件、地域束缚的创造活动来改善自然和人类生活。而这都需要突破原有的伦理道德认知的束缚,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下无私无畏,开拓创新。因此,无畏与创新具有深刻的伦理道德内涵,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胆识。这与以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密相关。
从教材内容上说,在高中哲学内容的教学中就有关于无畏与创新的教学主题。如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与批判性作为创新意识的立论依据,从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巨大作用上,论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初步具备一种创新的意识,领会“日新之谓盛德”;且在求索真理和发展观的学习内容中,理解探索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实践水平、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限制,但是真理是不断发展和向前推进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因此,在困难面前要无所畏惧,坚持不懈,使学生领会无畏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
除了预设的内容外,内在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的处理上,提供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就业政策的变化,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是否愿意回到三十多年前国家分配,人人就业的环境中。学生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就业形势肯定有自己的想法,给学生展现的舞台,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明了,虽然现在的市场调节、竞争上岗充满着压力、危险、不安,但是对于人发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有重大的意义,更能激发人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课中,还呈现了大量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张秉贵、袁隆平、钱学森等,学生通过对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领会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充分发挥榜样人物在无私无畏、大胆创新精神上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除此之外,引入案例“农民工状告世界500强”,使学生通过真实案例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勇敢斗争,为了正义不畏困难的精神。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道德胆识的培养也十分关键。而这在课堂上首先是从鼓励学生勇敢站起来表达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始。教师通过完善问题的设计、增强问题的弹性、创设共同参与的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保证和尊重学生发言的权利,让他们有发言的欲望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鼓励他们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勇于质疑、挑战、竞争,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强自信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但教师在培养学生“站起来”的勇气的同时,也要细心呵护学生的无畏与创新,而适时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表扬是不可或缺的。按照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理论,表扬是一种正强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表扬是有条件的,必须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必须明确哪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当真诚;应当表达学生如果投入适当努力,将来还有可能成功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注意表扬的艺术,不能空泛,否则会导致学生规避可能会影响他们美好形象和声誉的任务,从而使他们不敢冒险和接受挑战,不利于道德胆识的培养。
三、塑造学生责任与担当的道德人格
责任是逃脱不了的“应当”,是其他道德品质生长和驱动的基础。但它如今却已然成为一种被强烈需求的良善。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到轻易放弃和漠视生命;从等价交换,依靠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服务以及技术创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获取利润到弄虚作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牟取暴利;从对人、动植物生命存亡、行为、情感和意志的尊重、保护到通过科技手段如化学、药物学等进行控制甚至攻击;从人能够察言观色的面对面的理性交往到网络的虚拟空间的肆无忌惮;从匹夫有责的个人担责到人人有责而相互推诿的责任主体的悬空,无论是对生命的关照,还是经济、科技、网络、政治、生态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通过责任的承担来规范和发展。而这种责任是社会依据人对他人、社会、自然所扮演的角色而赋予其必须承担的,而且是自觉自愿担当的一种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质。在这种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塑造学生的责任人格,即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及活动能够初步形成一种负责任的、敢于担当的道德人格,能够“表现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以及积极主动的道德行为”。
为了塑造学生的责任人格,思想政治课教学除了在明确的责任主题教学中教授责任的内涵、担当的方式、道德责任的选择外,还在其他的教材内容之中渗透着责任教育。如在“做理智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内容中,就特别强调我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生态环境负责,保证下一代的生存权利。在《财政与税收》内容中,让学生了解公民依法纳税是强制性、无偿性的,但这是一种对国家富强以及对子孙后代能享受完善公共服务的负责任的表现。商品买卖交换的过程也是买卖双方彼此承诺、承担责任的过程,买方必须尊重对方的劳动成果,给予对方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卖方必须为购买者着想,要诚信,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对国家负责,所以要珍惜自身的权利,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做有责任的公民。而作为人民的政府更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合法行使权力,对人民负责,做负责的政府。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道德人格培养并不应止步于教材的内容,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设计和开展的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课中,教师可通过视频“离开雷锋的日子”中路人与一位被车撞倒的老大爷的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体会路人的角色,让他们从路人的角度出发,来猜测他的做法。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而不是直接从道德责任理想的应当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反而增强了主体性的体验,明白如何去承担责任。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学生能够体悟到承担责任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机敏,需要从人存在的根本利益出发走向伦理道德责任目标的至善;能够见义勇为又不被诬陷,用真情实感求得公正的对待,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健康成长。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责任人格教育时,首先要做到的是诠释好教师这个角色,要以身作则,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在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困难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怀。此外,教师还应当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环境和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责任:通过一些特殊的“家庭作业”,使学生在与家长有意识地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过程中,体会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通过课堂的合作任务、互助学习,让学生在承担、履行作为朋友、同学的责任中愉悦成长。当然,责任是有度和界的,当发现学生利用相互之间的关系抄袭作业、互相包庇、协助作弊时,适当的规范和惩戒对于推动他们正确认识和承担责任也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气度、胆识、人格的培养,能促进他们实现与他人和谐共存;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进学生伦理道德素质的发展,为其幸福发展筑起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