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_黄筱青,廖艳玲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_黄筱青,廖艳玲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护理依据。方法:选择我科60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为主要对象,对可能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总结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个体化护理和智能训练,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也对预防痴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护理

血管性痴呆(VD)是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疾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或伴有视空间技能和情感人格障碍的疾病。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痴呆综合症,是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卒中导致的VD在老年人群的患病率为3.6%[1],它的发生可使患者康复时间延迟,日常生活及社会工作能力下降至逐步丧失。随着卒中病人近年来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血管性痴呆患者也日益增加,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血管性痴呆可通过控制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本文研究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与某些因素的关系,为探讨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所有选择的病例均为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脑卒中且有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0-86岁。其中小学文化程度25例,中学11例,专科8例,大学6例。梗塞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额叶、颞叶、枕叶等。VD 患者评定量表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 IV -R 的痴呆诊断标准;Hachinski 缺血量表记分>7 分;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皮质下、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死病灶和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改变;均有一次以上的卒中史及其他危险因素,可排除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导致痴呆的神经系统疾病。

2.危险因素分析

2.1 年龄因素:年龄是发生血管性痴呆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亦增加[3]。年龄越大,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率越高。本资料中,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年龄都较高,因此,年龄是血管性痴呆发病中比较确定的因素。

2.2 受教育程度:教育对智能是较为敏感的影响因素,受教育能使人掌握复杂的技能和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大脑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后,它可以在程度和时间上延缓智能的衰退,对患者是一种预先保护性措施。研究表明,较高学历是痴呆免于发生的保护因素,文化程度与血管性痴呆呈负相关[4]。本资料中,血管性痴呆患者受教育程度均较低。

2.3 蒙泽明等[5]报道颈动脉狭窄为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游血管,是脑供血的主要通道,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管壁弹性下降,斑块分级增高,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脑部血供,易导致血管性痴呆。本资料中,所有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内膜增厚,内径明显狭窄。

2.4 VD发病与脑卒中类型、发病次数、大面积及多发性梗死、合并糖尿病、白质疏松症与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相关性[6]。特别是额叶 颞叶的梗塞皮质下的白质广泛的缺血性脱髓鞘病灶,使皮质和皮质下的联系受到影响,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选择认知功能损害。如患者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力的障碍,而出现VD 症状。

2.5 患侧手的运动功能和家庭矛盾为VD 发生的另两个因素,卒中后患者的正常生活被打乱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加上低级别的手运动功能,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直接影响其康复进程,延长患者重归社会的时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并发卒中后抑郁,同时与社会接触减少,自我相对封闭,对生活失去兴趣,出现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大脑功能退行性改变而出现痴呆。

3护理

3.1 基础生活护理: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不注意个人卫生,吃饭、穿衣等方面存在障碍,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护理人员应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保持床单卫生。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定期修剪指、趾甲,理发剃须,适时添衣保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持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时翻身拍背,以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3. 2 饮食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予易消化、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糖及丰富维生素饮食,少吃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糖果甜食、带骨、带刺及辛辣刺激的食物。控制总热量,防止超体质量,饮食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饭菜温度适宜,防止食物过冷引起胃肠不适,或过热引起烫伤。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丰富的食物,以防便秘。

3. 3 皮肤及患肢的护理:对肢体瘫痪的患者,要建立翻身卡,每2-3小时翻身一次,动作要轻柔,并对骨突处、骶尾部等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预防压疮。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康复。对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被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观察肢端的血运情况。

3.4 心理护理:痴呆患者多有人格障碍,如感情淡漠、少语、多疑、重复性语言、精神错乱、注意力缺乏及意志力丧失等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护理人员不能歧视患者,要尊重、理解、同情患者这种病态心理反应,交流方法是心理护理的关键。交流时应根据护理对象的特点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尤其对有语言障碍的对象要善于理解对方情感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多解释、多重复,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可适当为患者安排一些娱乐活动,让患者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此外,还要让患者家庭成员关爱和理解患者,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温暖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促进病情稳定和好转。

3.5 安全的护理:血管性痴呆的早期特征是记忆障碍,尤为近记忆障碍,可在其口袋内放一张写有患者姓名、地址、家人联系电话的卡片或布条随身携带,防止走失;对痴呆较重患者应严加照管,控制其单独外出活动。创造适宜的康复护理环境。无障碍设施,应设床栏和必要的保护性措施。走廊、厕所等应有扶手。室内物品摆放简单、固定、整齐。要求患者家属陪伴或专人护理,因为即使是重度痴呆的患者对其亲人也会有所反应,有利于康复。

3.6 语言功能的早期康复:失语患者尽早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病人中,经常会出现失语、失读、语言空洞重复,只能说简单的几个词,所答非所问,逐渐丧失交谈能力等现象。护理人员利用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训练病人语言表达及语言理解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分步进行训练,采用单词短句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护理的同时注意病情观察。通过经常反复练习与鼓励,增强病人自信心,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目标。

3.7 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自理生活能力训练、智能及认知功能训练。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清理个人卫生,甚至买菜做饭。帮助重症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进食.梳洗、入厕、叠被子等。经常训练患者记住自己及家人的名字,可以先叙述给患者听,后模拟,反复训练。给患者看一些卡片和图片,进行简单计算,提问患者自己所在地点、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亲人姓名。嘱患者多交朋友,培养兴趣,多看电视,看报纸,从事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在训练过程中结合适当的言语赞扬或实物奖励。

4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最重要的临床决定因素是卒中,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多因素综合干预,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在治疗上,患者除了常规治疗手段,还要配合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并将其始终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中,从而预防、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应与预防、治疗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个体化护理和智能训练,以保证规范、标准,可明显改善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精神行为症状、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Unverzagt FW,Gao S,Baiyewu O,et aI. PrevaI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Data from the IndianapoIis Study of HeaIth and Aging. NeuroIogy 2001,57:1655-1662.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吕爱华.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910.

[4]Goreliek PB.Status of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stroke[J].Stroke,1997,28(2):459-463.

[5]蒙泽明,吴荣辉. 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13):4-5.

[6]汪雪菁,潘利红.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J」.华南大学学报,2006,34(3)429-433

论文作者:黄筱青,廖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_黄筱青,廖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