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议论文,中学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各地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
1.对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足,仍停留在只是换个名称而已的认识上
有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程序设计”这部分知识,依然按照计算机课程的科学体系编排,先讲抽象的“算法”,再讲具体的“程序设计”。这犹如对没见过任何苹果、梨和香蕉的孩子们大讲水果的特性一样,是违反教学规律、不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其实,教育部新课程计划中把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由原来的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而且要求尽可能快地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这些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后,更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本质”和“工具性”,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进一步有机融合创造了条件。
2.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不够科学
例如: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第一章、第二章模块知识的设置,大多是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这些内容。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抽象的概念、理论性的知识,原本心目中抱有的兴趣和愿望都落空了,就会感到信息技术课程太枯燥了、太难学了,甚至打退堂鼓。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尽快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来。
3.教材没有综合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过于强调技术内涵,忽视强化人文精神,没有实现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例如:相当一部分教材将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的教育集中放在一个部分中,而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却不注意加入有关上网行为规范、网上安全事项、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等有关内容,这样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忽视考虑伦理道德问题。
4.现行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存在缺陷
国家新课程结构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试图以这两门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工具,研究性课程提供将信息技术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与实践的机会。然而在现行信息技术教材中关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以及两门课程进程的协调和同步问题还需加强。
5.教材中任务的设置缺乏情景性、有意义性和操作性
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和综合课题研究的形式编写。但实际上,这些任务、课题的设置,只是一些基本的简单任务和课题,其设置缺乏情景性、有意义性和可操作性,各任务之间缺乏相互联系,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及组成相关的任务链。例如:有的教材中的任务是一个个应用软件的学习步骤,而不是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任务,实质上这些任务可以看作是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书。
6.教材更新周期长,部分知识模块内容过于陈旧
我们认为应该及时更新部分教学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快,是其它学科所不及的;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一些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能融入到其它课程中学习。
7.教材的设计没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例如:现行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大多不是零起点,而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的起点往往不一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还是零,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完成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8.教材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内容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内容
例如:有些教材过于注重追求学生兴趣,把一些时尚而没有公认一致的东西选作内容,像有关黑客和红客大战问题、没有按国家规定制定的地图问题等。
二、关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建设的一些建议
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实施的中介,新教材既要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充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又要提示施教者在实施中怎样去实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教材建设既要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又应渗透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教材中要渗透人文精神,要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目标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各学科课程都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材建设应整合这三个方面,使之融汇成一体,要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注重教材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实现教材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教材的优化,目的在于改变教材“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教材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比较混乱。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选择的内容应力图科学、客观、准确,使用通俗易懂而又严谨的语言解释基本概念;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要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的社会发展,注重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模块的独立性。我们认为,应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掌握的全部内容模块都编写在教材中,知识体系教学模块最好还是从零起点开始陈述,且各模块尽量能自成体系。即使有些知识内容与小学教材重复也不要紧,教学上可由教师根据学习者特征、教学环境等灵活选择。例如:受经费和技术的限制,当前学校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往往不能满足较多的学生同时在网上获取信息的需求,网络的传输速率是教学的“瓶颈”,特别是在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注重教材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成体系的内容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如:中学阶段的Excel知识模块可以单独学习。当然,所谓内容的完整性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应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在教材的内容设置(特别是应用性软件的操作)上,要留有空白。
其次,在教材内容编排顺序上,应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水平不一,许多教材不是“零起点”,重复教学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策略又可能受学生人数、课时多少的限制而难以实施。为了突破“零起点”问题,应该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等应用性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到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
再次,在教材内容阐述上,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综合任务、综合课题和整合案例,让学生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来完成。如:教材中可考虑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案例(幻灯片的使用和Excel知识的整合应用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设置,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模仿、修改、拓展、延伸和创新的原型,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最后,在教材内容应用上,考虑评价机制和可控性,可在教材上设置电子作品评价建议、活动项目指导。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师培训经验;采用面向电子作品(e-work)的评价方法。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在教材的设置可将电子作品评价建议、活动项目指导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以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也有利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教材建设要富有弹性,为学生的发展留出空间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教材可在新任务、综合课题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展开等环节上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完成任务、课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教材可以设立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可以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4.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多层面的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材的建设应在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达到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能创造性地教学或学习,实现教材从学习范本向学习资源的价值转变,从而实现教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5.注重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教材的建设要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材也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建设上必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特征。可在新教材上提供相关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甚至可以建立起教材配套支持网站,作为教材的延伸。当然所选的内容应符合中学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
目前,全国许多省(市)纷纷编写适合本地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新教材,我们希望这些教材能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能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能传递技术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现代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