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雁荡山旅游美学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_雁荡山论文

论雁荡山旅游美学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_雁荡山论文

试论雁荡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雁荡山论文,机理论文,美学论文,试论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雁荡山,在《雁荡山日记》中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句中“奇巧”一词指的是雁荡山奇峰秀美,巧夺天工,拟人状物,栩栩如生;“百出”指的是奇峰怪石,姿态万千,移步换形,变幻莫测。实际上,“奇巧百出”就是“变幻造型地貌”的总特征。故雁荡山一向有“变幻造型地貌博物馆”之誉称。在我国名山中,雁荡天下幻与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黄山天下奇一样名扬四海。

一、雁荡山变幻造型地貌概观

“奇峰竞与云争幻”,“怪石随人自品题”。雁荡山的山峰造型,给人以直观、形象、变幻的艺术感受和意境,在情与景的交融上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让旅游者在神奇的梦幻世界中获得美的享受,回味无穷。其中,最为典型、最富有代表性的要数灵峰与剪刀峰。

灵峰由拔地耸起的两座岩峰组成,是雁荡山的标志景观。白天望去,形似手掌相合,手指微屈,关节突兀,两掌之间构成宽敞的观音洞,统体喻称合掌峰;而当夜色降临后,这座山峰则神奇变幻,站在远处眺望,变为一对正在亲吻的情人,人们便称它为“夫妻峰”或“情人峰”;当我们移步至灵峰寺前屋檐下,反仰观望,该峰又变成一只钩鼻凶猛的雄鹰,于是它又称为“雄鹰峰”;当我们再移步至灵峰寺旁,仰看雄鹰,它又变成维纳斯上半身的“双乳”了,显得壮美、神圣、动人,人们叫它为“双乳峰”;若再从峰峦侧面品味峰影,它又俨似一位窕窈淑女立于壁前,因面带愁容,人们唤她为“相思女”……前后不过百米,竟出现5个不同的形象,有人、有物、有情、有境,人人看了,均赞叹不绝。而剪刀峰更为奇绝。在它四周,高、低、远、近,不同方位,不同视角都可以欣赏到20多种美妙生动的变幻景象,其中著名的分别可命名为“剪刀峰”、“出水海豚峰”、“将军夫人峰”、“啄木鸟峰”、“狗熊火腿峰”、“观音说法峰”、“帆船峰”、“玉柱峰”等八峰。

在雁荡山,像灵峰、剪刀峰这样变幻的奇峰举不胜举。因此,可以说:雁荡之胜在造型,造型之胜在于“变幻”,“幻”是雁荡的精华,“幻”构成了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富有个性的旅游美学特征。

二、雁荡山变幻造型地貌形成机制

(一)雁荡山的特殊自然条件

1.古火山地质基础。雁荡山是座古火山,曾经历多次火山喷发。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有两次:一次大约在一亿二千多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另一次约在七千万年前(晚白垩世)。多次的火山活动结果在本地区广泛堆积了厚达2000~3000米的火山岩。其岩石类型主要是流纹岩以及熔结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由于不同的岩石,存在着不同的产状、节理、矿物成分、粒度、结构、抗蚀强度、溶蚀速率等物理化学性能,加上流纹岩的岩石刚性强,节理发育,因此,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它们朝着不同形态发育,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从而构成奇峰异景。目前,雁荡山峰景不仅多叠瓦状的断面,而且显示出多棱、多角、多面、多姿、多变的特征,组成苍劲、刚健、挺拔的画面线条。这一地质条件为“变幻造型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台风雨、地形雨的强烈侵蚀。在宋朝,沈括考察雁荡诸峰的形成原因时,曾在文章中写道:“原其理,当时谷中为大水冲击,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可见,流水侵蚀是雁荡奇峰形成的外力条件。雁荡山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均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受台风影响十分频繁,故常以暴雨形式降落;加上雁荡山最高峰海拔1056.6米,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东南坡正好与湿润的夏季风直交,故从乐清湾上来的东南风容易被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雁荡山一带为浙江省的雨量中心,也是浙江省山洪暴发的多发地带。根据艾里定律M=CV[6,],流水搬运量与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即当流速增加一倍时,流水移动沙石的重量可增加64倍。因此,其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十分强烈,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流水的强烈侵蚀,使山峰挺拔,坡麓陡峭,谷地平缓,并形成平地观山景的优良条件,使游客有充足的场地左右环向,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尽情地欣赏山景的变幻。

3.植被的点缀彩绘。雁荡山植物种类繁多,从低等苔藓到高等被子植物总计约千种。这些植物对雁荡山的育景、造型、变幻等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装点了细节、增添了色彩、美化了主题。雁荡山锐峰叠嶂,悬岩突兀,嶙峋峭拔,许多崖壁并不适宜植物生长,但在有积土的斜坡上或裂隙中,往往顽强地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株或草丛。这不仅给山岩造型增添了不少的细腻笔调,而且在变幻造型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剪刀峰”变为“将军夫人峰”时,夫人胸前飘挂着的蝴蝶结,维妙维肖,就是由草木丛组成;而在下个变幻景点观望时,草木丛却变成了狗熊头上的茸毛……另外,在雁荡山的悬壁上还滋生着大面积苔藓,它们在雨水丰盈时迅速繁生,碧绿一片;在干旱时很快枯萎,但残体仍依附在岩面上,组成灰黑色的条纹,远看似大笔彩绘一般。在变幻造型中,这些地衣、苔藓及其斑块,有的构成老寿星的脸,有的结成姑娘的大辫子,有的绘成飞禽走兽,从而与奇峰整体构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似真似假、变幻万千的奇异景象。

(二)变幻造型是五度空间的组合

1.视觉图像的三维变化。一切景物实体的大小都可由长×宽×高三维要素组成。人们审视美景时,由于视力、视野、视距、视角、方位、注意点等的不同,可以引起视觉图像三维要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整体图形的变化。又因任何景物都是多属性、多面性的统一体,特别是体积庞大的山峰,容易使游客与景物形成多种审美联系。在某一观察点容易与审美对象的某一方面属性发生联系,换一个方位观察,就容易指向审美对象的另一属性。如灵峰,它之所以可变幻为“夫妻峰”、“雄鹰峰”等不同形状,是因为垂直视角、视觉的变化而导致视觉图像的变化。而剪刀峰的变幻景象,主要是因为水平视角、方位的变化产生的。因此,变幻造型是以三维空间的变化为先决条件的。

2.时间因素对变幻造型的制约。观赏审美景物时,往往与光有着密切关系。光又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景物各方属性显现的图像也随之更换。白天阳光充足,对山峦各个构景部位都能仔细察及。根据视觉规律,人们在观察时总是以视野中央部分最为敏锐而清晰,愈靠边缘就愈模糊。所以白天观望山峦时,正面的岩石、植物等细部特征,在构图中起着重要作用。到了夜晚,光线暗淡,这些细微的景象模糊不清,甚至不见了,在月光蓝天衬托之下,边缘轮廓形状却显得清晰醒目,从而在人们的视域里,轮廓倩影构成了新的奇特的物像。如灵峰,白天正面眺望像一双手掌,晚上只看清轮廓倩影,却能看到一对情人在月下相恋,所以又称它为“夫妻峰”……另外,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光照,可以组成不同的阳面和阴面,也可引起景物形象的不同变幻。

3.意念对变幻造型的诱导作用。变幻造型是一种审美意象,它的形成与旅游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想像能力、审美标准、志趣心境等条件有关。如果游客具备的条件殊异,对同一景物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联想,形成不同意念,得到不同的审美意象。如“夫妻峰”的变幻造型,在不同的旅游者心目中就有不同的意象。当东方游客观赏这尊女像时,脑海里闪现的是位头披纱布、身穿和服、腰扎蝴蝶结的温柔而多情的日本少妇;西方的游客看到的却是穿着十七世纪流行的衬架支撑女裙、满头长卷发的激情而奔放的西欧古典女郎……。

在审美活动中,每个人总是把审美对象与自己生活阅历中接触过的景物或景物的某方面特征联系在一起,产生审美联想。借喻的景物形象不可不认识,但也不能太熟悉。当人们对某件比喻景物不认识时,就难以产生联想,形成意念;而如果太熟悉了,又会感到不相似,这时就需要导游的引导了。如果缺乏感性认识,可以通过绘画、实模、加强细节介绍等手段进行培养、孕育、启迪,从而得到审美意象;如若对借喻景物太熟悉时,就应进行取舍、概括、抽象、作模式化处理;还可通过神话故事的叙述提高想像能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许多景点未经导游指点解说时,游客是毫不介意的;一旦经导游介绍,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灵感,即可促使游客对景物产生特殊的感受与意念,形成审美意象,愈看愈像,愈想愈妙。

意念的空间是无限的空间。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还可以把周围其他景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观赏,产生妙趣横生的审美效果。在雁荡山灵峰景区,除“夫妻峰”外,还有“犀牛望月”、“牧童偷看”、“婆婆转脸”等众多的变幻造型。单个欣赏,只觉得其形态逼真;但整体欣赏,并用打油诗联系解释,意境就截然不同了:“牛眠灵峰静,情人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短短四句打油诗,有人物、有情节、有意境、有谐趣,意念和感受得到升华,审美意象进入更高境界,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雁荡山变幻造型的形成实际上是长×宽×高+时间+意念(或感受)五度空间的组合。旅游者视觉图像的形成,虽与景物的实际形状(长×宽×高)三维空间有关,但也往往受时间因素的制约,更重要的是还依赖旅游者的心理状态与感受能力……因此,五度空间的组合是雁荡山变幻造型旅游美学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稿收到日期:1997年5月1日

标签:;  

论雁荡山旅游美学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_雁荡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