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诗”之地--诗歌教学初探_诗歌论文

收回“诗”之地--诗歌教学初探_诗歌论文

收复“诗”地——诗歌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童年的岁月里,几乎每个人都与诗亲近过。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了。许多年前,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政治性否定隔离了我们和诗,“诗的国度”里诗的传人已寥若晨星。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而如今,我们却成了数千年诗歌文明的“失忆者”。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语文第三册选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合计达38首之多,在一册教材中同时出现这么多内容、风格迥异的诗歌,也就意味着编者正在重新审视并回归诗在语文教育及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意味着执教者将要通过课堂去收复已经沦陷的“诗”地。在当前倡导“大语文”或者说是“人文语文”教学的背景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诗歌教学的方法,也算是为诗歌“重整河山”做些实事吧。

理论的依托

我的一个学生曾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用含蓄的语言讲述了一则绝美的故事,她说故事的灵感源自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营造的“不可言喻”的意境。海子曾说:“诗,要求于人的不是理解,而是对于沉默和迷醉的共同介入。”——我们知道,这种非理性化,不自觉的状态是一种模糊境界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难以用常规的清晰思维容纳,难以用常规的语言逻辑方式表达,但它对人的行为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模糊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模糊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Zadeh)教授指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事物构成愈为复杂,其不确定性就愈为强烈,事物间存在着一系列相互渗透贯通的过渡状态和环节,呈现出亦此亦彼、二元融合并存的性态。面对事物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我们不必去无谓地追求不可能的明晰,而应对其作相应的模糊逻辑思考。这种对模糊事物采用模糊思考的方式,有利于正确把握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

诗人创作诗词的过程就是一个模糊思维的过程。面对“亦此亦彼”的“模糊”的客观事物,诗人的模糊的语言曲折地表达了某些言外之意以及用具体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容,体现着“情感”这种心灵中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欣赏者同时也回应以模糊思维,感受其词语之美及迷宫般的精神。由此,我们在诗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模糊理论”,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整个作品完整地交给学生,留出最大的空间让学生进入可贵的思维模糊区,让其对诗的意境产生朦胧的感悟。我们不能再同过去一样,一味地追求“确定、惟一”,一味地解析文本,这样只会冰释诗句浓烈的人文意向,榨干诗词空灵润泽的意境,使诗成为一堆冰冷枯燥的语言代码。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思维模糊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与作品、与诗人产生心灵的碰撞。

尝试与收获

基于上述理论,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以下是一点总结:

一、展现美,培养兴趣

要让中学生走近诗,就要先把诗的神韵、诗的美展现在他们面前,使其对之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是诗的国度,“杨柳依依”“在水一方”的凄迷的《诗经》,“采菊东篱下”“池塘生春草”的清拙的魏晋,“沧海月明珠有泪”“清泉石上流”的雍容的唐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绮秀的宋词,以及“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的优雅朦胧的现代诗……弱水三千,即便只取一瓢,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满溢。由于“模糊思维”具有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等特征,所以只要坚持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认识一首或一节诗,让直观的语言感动思想,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好诗是教师最关键的备课工作:

1.选择与本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诗。如教授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可选用主题相近的《金陵怀古》做“引诗”,这样既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全方位地展示作者的创作风格。

2.选择学生略有所闻又不明就里的诗词。如顾城的《黑眼睛》,短小却充满哲理,学生是很欢迎的。

3.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可以采用新的视点,进行趣味性阅读。如《清明》一诗,原本是首七绝,但它却既可以活读作词,成一阕精彩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节奏明快,一扫原诗愁绪;又可删改成一首富于想象力的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这样的旧诗别解,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尽量运用现代设备,做成图像、文字、音乐相互和谐配套的多媒体投影课件,帮助学生进入优美的诗境。例如,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用水印化的山水画作为投影底版,选用行楷字打出诗句,再配上古曲《春江花月夜》。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被展现出的立体美所震惊并陶醉其中。

二、不可或缺的朗读

汉语具有“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语言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就促进了中国诗人形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出于同理,亦会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事实。因此,诗的学习中,诵读是必需的。在诵读中以模糊的方式来培养对文字的“悟性”,其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而学习诗歌时对诵读的要求则更高:在诵读中要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构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大量的反复的含英咀华中,学生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感悟到数千年来锤炼的汉字的意韵及其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对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阅读面的拓展

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了几十首诗词,这样的接触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的。语文学习不同于科学分析,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举多胜少”。这也正符合了模糊理论的精神,模糊思维正是通过对事物多方面的模糊认识的集合,来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考认识问题的方式。因此,阅读数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新版教材也特别指出“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然,这里的量不是无选择的堆积,也不是游离于教材的标新立异、漫无目的,而是既有重点、统一性,又有涉猎广度的点面结合。

1.立足课文 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同时,可选择内涵或意象与课文相似的诗来充实阅读量。例如,上《致橡树》时,可从两方面来选诗补充阅读量,第一,爱情主题。通常认为舒婷在诗中表达了理想的爱情关系,于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因其主题与形式的相似而角度迥异成为首选;第二,树的意象。源于诗自身的特点。同样的意象在不同创作者的笔下,总能显出迥然的意境。郑敏的《树》是宁静而深思的自我化身,艾青的《树》简洁而多解,沈尹默的《月夜》浅近地表达了人格独立的思想,与《致橡树》异曲同工。这是充满了艺术美感的理性渗透,它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更易于被学生所接纳。

2.开设专题诗欣赏课 将课文作为一首引诗,略作点拨后进入专题诗的欣赏。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虽然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可以把它处理成两节乡愁诗的鉴赏课。除了让同学了解选诗所对答的《蟋蟀吟》外,还可选取余光中、李广田、席慕蓉等诗人的同题《乡愁》,并穿插配以歌曲《乡愁四韵》《乡恋》等,通过立体的视听,让学生感悟诗情诗意,了解不同的意象所传递出的相同的情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其自然地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3.以诗解诗 模糊思维中,有一个留粗去细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适用于古诗词的鉴赏。由于中国古诗中处处可见“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以精练文字表达深厚意蕴,所以最忌用白话直解。虽然我们可借助于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感悟,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用文字本身来表达美,所以以模糊思维为原理的以诗解诗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如柳永的《雨霖铃》为离词之千古绝唱,千种凄凉、万般离痛,都只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意蕴最深的两个意象:“柳”和“月”,可以择录大量的古诗名句。以“柳”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在头脑中将大量的感性材料运用模糊思维连成一片,进而达到自然感悟,既避免了破坏诗境的刻板讲解,又使学生了解古人折柳送别、借柳伤别的习俗,更品味到古代别离诗用“柳”的艺术,深切感悟情与景谐的意境之美。

结尾

现在的学生是幸运的。诗性天赋的一脉相承给了语文教育一个好的契机。我们并不奢望大量地培养诗人,但我们希望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急功近利的今天,诗应该可以在学子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

标签:;  ;  ;  

收回“诗”之地--诗歌教学初探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