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论文_朱隽爽

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论文_朱隽爽

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所在,意义重大。对此,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文章根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结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论述了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前言:长期以来,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高校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1.1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

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课程内容陈旧,或者几年,甚至十年不更新,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学生缺乏规划

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2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2.1矛盾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特色

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素质教育打基础,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教学统一,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个人特色,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促进学生成材。

2.2改善方法

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跟踪产业变化,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

2.3模式改革

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实践教学,为此,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理论为基石,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3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完整的,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良好的研究素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4.

论文作者:朱隽爽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论文_朱隽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