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模式_党建论文

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模式_党建论文

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城乡论文,基层论文,新格局论文,党的基层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37—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创新课题。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一课题,最早酝酿于重庆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3月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初期,重庆市委组织部组织了全市部分党建专家、组织工作领导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开会征求意见,研究重庆党建在新形势下的“热点难点、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等。笔者在这个会上,初步提出了应当结合“314”总体部署,结合重庆城乡统筹的核心定位,做“优”做“特”,创建“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的党建新格局的构想,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赞同。随后,在《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组织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率先在中西部地区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区域党建工作新路子”,“逐步形成‘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的城乡统筹区域党建新格局”。接着,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正式提出,重庆在党的建设中要“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目前,重庆市已经在九龙坡区等8个区县先行试点。

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的工作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拟继续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引起更加广泛深入、切实有效的讨论,并且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大意义

1.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党的建设不能离开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建党86年来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告诉我们,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历来是围绕一定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开展的。在建党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少,系统单一,我们党的组织建设总体上重点放在城市、工矿企业。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的组织建设总体上重点放在了农村,基层组织主要分布在军队和农村,“支部建在连上”等基层党建模式亦应运而生。抗日战争中,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我党拓展了城市工作的空间。解放战争中,由于解放区、根据地的扩大,我们有了一些城市工作的平台,城乡结合也有了一定基础,在城市、工矿企业、学校、军队、农村,我们党的基层组织逐步增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工作重心也由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基层组织遍布城市、乡村和各行各业,城乡结合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我党党员也由一大前50多人,发展为今天的7336.3万人;基层组织也不断壮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重要奋斗目标,统筹城乡包括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通常经历五个阶段:即当城市化率低于10%时,为初始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10%—30%时,为城乡分割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30%—50%,时,为以城带乡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50%—70%时,为城乡交融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为城乡一体化阶段——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自然经历了“城乡分割”的历史阶段。甚至到了今天,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是城,乡是乡,城有城的政策,乡有乡的制度的现象。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化率约为43.9%,重庆市城市化率约为46.7%;我国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也由1952年的50.5∶20.9∶28.6转变为2006年11.8∶48.7∶39.5。重庆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亦为12.3∶43.0∶44.7。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

2.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建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党的组织路线、自身建设、活动方式,总是要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客观规律。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紧紧围绕新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并开展的。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战斗堡垒,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环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看,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等,这就更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加注重谋划党的建设城乡“一盘棋”,部署党的建设城乡“两手抓”,推进党的建设城乡“共发展”,这也更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同时,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讲更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也更加有利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国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贴近更多基层党员,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体现党员队伍的整体先进性。

从党建理论创新角度看,基层党建实践创新每推进一步,党建理论应当就跟进一步。在近些年的基层党建实践中,各地不断涌现出许多面向新时代、针对新情况而作出的新实践、取得的新经验。因此,新时期党建理论研究,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决不能抱残守缺、封锁自闭。要善于将人类共有的文明有机运用于党建,使创新成为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从而真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与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相比,新就新在“统筹”二字上,这正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和新的历史使命作出的一种积极可贵的探索创新。

3.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重庆乃至我国中部部分地区和西部地区特殊市情、区情的需要。这些地区“小马拉大车”,“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重庆农村人口多,城乡发展梯度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些实情,是我国中部部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缩影。因此,解决好重庆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试验、示范作用。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重庆特定发展阶段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重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必然要调整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传统经济社会格局,从而引发各个领域体制和机制上的深刻变革。在这个深刻变革的新阶段,作为战斗堡垒的各基层党组织必须及时有效地跟进,通过相应的改革创新,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保证重庆特定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使命的胜利完成,并努力实现党的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互促共进,努力实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与社会生产力同步提升。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建工作创“优”铸“特”,尤其是适应我国中部部分地区和西部地区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在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中,一方面,各地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力争使我们的工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境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乡统筹的逐步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更加直接。农民工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新兴社区党员等新情况大量出现。这必然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活动方式、功能发挥和党员教育管理,等,带来许多新挑战、新课题、新任务。因此,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二、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基本内涵与总体思路

笔者认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其基本内涵应为: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建理论指导下,以统筹兼顾城市党的建设和农村党的建设为主线,以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为主要对象,以新型社区、“两新”组织(包括农民工组织、农村新合作组织等)、农民工党员、流动党员党建工作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城乡党建整体交融体制为目标的新型基层党建格局。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笔者概括为:“固基筑屋,拆墙铺路,多元渐进,逐步融合”。

“固基筑屋”。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决不是否定以往的基层党建工作,更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以《党章》为指导,以我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把构建新格局与发扬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作法结合起来。继续健全党在城市、乡村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搞好党内民主、班子建设、创先争优、反腐倡廉、带动致富等活动。

“拆墙铺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决非简单地“提口号”、“做形式”,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试验,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做法进行改进创新。要强化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理念,积极稳妥地逐步改进或取消有碍于城乡统筹的相关做法和相应条规,打破单一的“属地管理、分层管理、城乡分割”等传统模式;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强化城乡整体意识、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平等意识,为构建新格局张目铺路。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产业(或专业)驱动”的新型组织机构,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的新条规,逐步实现总体建设城市与乡村相结合,党员管理属地与区域、产业相结合,党员教育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等。

“多元渐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不能搞“一刀切”,下硬指标。应当允许构建形式多样化。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过程,决不能搞突击冒进,遍地开花。应当先行试验,“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逐步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将达到城乡交融阶段,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亦将达到形成城乡党建整体交融体制的目标。要逐步整合基层党建工作组织、人才、场地、信息等各种资源,让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两新”组织、农村等党建板块能够互动互促,共建共享,进而成为有机整体。要促使城市与乡村党组织全方位的对接和融合,逐步形成城乡党建“观念融合、资源融合、工作融合”,“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三、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具体路径及相关措施

1.找准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突破口”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城乡统筹的过程,主要就是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加剧流动。同时,大量的农民工党员也必然随着民工潮流入城市,他们的流动性大,自觉性相对较差,其管理、教育、培养、使用成为目前基层党的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既是重庆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又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城乡统筹工作的“突破口”。解决好农民工党员的管理、教育、培养、使用,促进解决农民工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突破口”。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应当从解决好农民工党员的管理服务切入,既放手让农民党员去城里务工、流动,又要根据党员流动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我们应当尝试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据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创新基层组织设置与管理方式,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活动。二是以促进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创新组织活动内容,为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就业咨询、技能培训、房屋租赁、子女上学、计划生育、看病就医、权益维护、文化娱乐等服务。三是服务于农民工党员,创新党内管理制度,如简化农民工转接党组织关系手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工党员党费交纳标准,鼓励农民工党员亮明身份,将农民工党员纳入流出地和流入地评先选优的范围,按一定比例在农民工中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农民工党员中推选党代表,等。通过改革创新党内管理制度,推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相关制度设计,尽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过程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

2.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抓住“组织建设的城乡统筹”这一重点,实现城乡党建资源的整合

新时期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五大建设,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也不例外。但从基层党建现状看,“五大建设”中,组织建设的统筹应当是最难的,这应当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着力点。如果突破这个着力点,就有可能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动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促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

在组织体系构建上,可以尝试组建各级城乡统筹基层党建领导和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省、市和区县、乡镇党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增加领导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能,由“一把手”担任组长,亲自领导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省、市委组织部和区县委组织部可成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处、科,乡镇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两新”组织党工委和相关部委、街道也应增加领导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能。通过健全、调整与整合,及时构建起上下协调,相互联动,灵活有效的,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

探索更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促进党员管理、运行机制、活动形式的创新。有效的组织设置形式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但是传统的一村一支、一居一支、一企一支、一校一支等单一的、呆板的组织设置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打破单一的“属地管理、分层管理、城乡分割”等传统模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探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建,产业链、行业链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合建,流动党员原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建等多种组织设置模式,如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校联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党委”等。积极创新城市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共促共建的有效方式,促进城乡党组织在工作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对接和融合,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目的。

3.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逐步形成有利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互动、联动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在创新。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逐步形成有利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互动、联动机制。

在流动党员、进城务工党员管理中,可积极探索“双重管理”的有效途径,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做到城乡共管。也可探索在身份证中增加政治面貌或办理党员信息IC卡等方式,与党员管理数据库自由接入,实现由被动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

在党员管理、教育、培养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农村党建网络,进行城乡基层党建思想、作风、制度建设及组织生活指导、流动党员管理,达到“互动、联动”效果。充分利用省、市党校“大党校”、“大队伍”、“大网络”的优势,在城乡党员培训上形成“互动、联动”效应。

建立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机制,可探索建立“城市智力与人才反哺支持农村”制度,加大城市党员干部下派农村锻炼、支援的力度和覆盖面,并形成长效良性循环机制;可探索建立“农村党组织鲜活经验进城”制度,把各地农村基层组织的新鲜经验、典型案例、感人事迹送到城市,激发城市基层党组织新的活力;发挥好城乡统筹党建工作部门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平台,建立“农民工党员利益诉求”机制,加强城乡有效沟通,缩小城乡党员的心理距离,使全党树立起农村党员和城市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使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组织归属,感受党的温暖,做到心灵上的城乡融合。

统筹解决城乡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做到城乡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方面的统筹规划,统筹安排,“阳光普照”。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同一地区,应确定城乡统一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标准和党员专职干部补助、薪酬标准,等,切实解决基层党务干部的后顾之忧。

需要指出的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个全新的试验,必须慎重稳妥地进行。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充分了解基层组织、党员群众的自身价值取向,熟悉实际情况,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示范区、试验点。以示范区和试验点为基础,积累经验、找出规律、发现问题、完善提高,然后逐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

收稿日期:2007—10—26

标签:;  ;  ;  ;  ;  ;  ;  ;  ;  

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模式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