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期待:电影院线制改革十年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待论文,电影院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开始的电影院线制改革,经过十年来的摸索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市场垄断,减少了发行层次,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电影票房连续九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幅度,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已有39条,涵盖两千八百余家影院、九千两百余块银幕,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当前有必要回顾院线制改革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及其给电影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分析其对整个市场格局产生的影响,借鉴美国、法国、韩国等国电影院线发展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院线制改革的对策。
一、院线制改革的先声
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体制是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省级发行公司——地市发行公司——县公司这样一个基本架构。可以说,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隶属于政府的发行放映公司,从而造成电影市场条块分割、布局分散、自我封闭、结构单一的特征。由于发行环节多,物流速度慢,一个电影拷贝要从北京发行到县一级需要很长时间,比如说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此地距离北京4707公里,往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收到拷贝,极不适应现代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1993年1月,原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1993]5号),规定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放映单位见面,电影票价要放开。以此为标志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试点,在上海、北京、四川、广东、辽宁、江苏等省市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取得了积极而有益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教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试点有:
1.四川院线制试点
四川虽然地处西部,但电影氛围一直比较好。1995年10月,四川省电影公司发起成立西南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方式组成的影片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联合中影公司和市、县公司以及影院等23个股东,各自以资金入股方式加入责任公司,公司股本金780万元。①公司一改以往各单位的上下级关系为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责、权、利,使过去的多级发行变成一级发行,同时还将股份的30%转让给职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推进了产权结构的改革。新公司的经营结构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创办了不少经济实体,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内部职工在改制、转产方面带来的就业问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三百多个就业机会。
1998年10月,四川峨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作为该省第二家具有全省发行权的公司正式开始运营。这家公司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和成都市电影公司等股东单位发起成立。
峨眉公司的出现,使四川市场形成了竞争发展的格局。两家公司的竞争先后在四个层次上展开:一是主动向制片方和放映方让利。二是积极改造影院硬件设施和设备,扩大经营规模,四川和成都是当时多厅电影院最多的地方。三是努力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运作。四是合理运用价格机制,推出“五元票价”,挖掘市场潜力,满足观众需求。
两条发行渠道的竞争使得地处西南的这块电影市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1999年,以四川省电影公司控股的西南影业公司为龙头组建了西南影业院线,覆盖该省主要城市的23家影院96个厅。其中产权、经营权属于省公司的影院有七家,共计45块银幕,这些构成了西南影业的核心。峨眉公司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截至2001年11月底,观影人次达两百多万,为上一年同期的157%;票房总收入一千三百多万元,为2000年同期的157%。②峨眉公司属下的华协影城,当年由学校礼堂改建,随着观影人次的增多,成为了带动周边地区市场繁荣的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
2.辽宁院线制试点
1998年辽宁省电影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全省发行业进行重组,大规模推进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这次改革的主要做法是通过重组省市两级发行公司,并与电影院签约,实现了一级发行。为稳妥推进试点,当地先是组建了以辽宁省公司,沈阳、大连、鞍山三市的发行公司以及银都大厦等五家单位为股东的辽宁北方电影股份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总经理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而又整合了该省其他11个地市电影公司,使全省从事电影经营的人员由一千三百多人变为180人。原有的市电影公司都取消发行业务,作为北方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从事原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将一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妥善安排离退休人员,做到“分流不下岗,分灶都有饭”。③
此后,辽宁北方公司开始向吉林、黑龙江等省拓展业务,组建“东北院线”,进行跨省院线试点。
在院线制试点的同时,从1995年开始,中影公司根据国际惯例以分账的方式每年引进十部大片。此后,进口影片逐步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最高时市场上20%的进口影片产生80%的年票房收入。④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获得3.6亿元票房,一部影片就占当年全国票房的40%。国产影片很难进入影院放映,只能进入部分城市的局部市场和农村地区。当时中国电影的年生产量基本不到100部,市场票房不超过十亿元,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几乎靠输血生存,不少影院靠出租地产来维持电影放映业务。
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问题,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借鉴世界电影产业大国的经验和总结四川、上海、北京、湖北、广东等地成功探索的实践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的改革方向,提出了院线制改革的举措。
二、院线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001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发办字[2001]1519号)。现在看来,该文件的思路是以进口分账影片的发行放映改革为主要抓手,推动各地建立院线、形成竞争,从而提高微观运行的活力,增强宏观管理控制力,建立有利于优秀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占领市场的有效机制。其主要措施是:
1.调整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组建中影集团影片进出口公司,受委托承担对外国及港澳台影片的统一进口,同时履行选片、初审、送审、合同洽谈、报关缴税、支付结算、影片供应、票房统计及市场监管等部分管理职能。此外,组建一个进口影片股份制发行公司(即后来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为股份制发行公司,由电影系统内国有资本控股,可以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第一年分别发行各自通过分配与竞价相结合获得的进口影片(原则上各50%),以后每年发行进口影片的节目数量取决于上一年度发行放映国产影片尤其是推荐国产影片的发行业绩。
这一举措使得原来由中影集团独家享有的进口影片“引进权、发行权”,变成由中影集团负责进口片的引进,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竞争发行。
2.减少发行层次,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没有形成院线的地方,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经批准的地区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要率先组建两条院线,否则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
可以看出,在当年的市场环境下,进口分账片是票房的主力,如果某地不搞院线制改革,对其处罚是“停止供应进口分账影片”。还需说明的是,当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已经形成了两个发行渠道,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要进一步完善院线模式。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省市,形成两条院线的条件已经成熟。电影行政部门力图通过增加发行渠道,建立两条院线,形成竞争格局,培育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以使市场更加活跃,做得更大。
3.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加快结构调整,推进院线组建。文件规定,组建院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省内院线的组建。十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的专业影剧院,其中实行计算机售票的影院不少于八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800万元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省内院线。院线当地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
跨省院线的组建。15家以上的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且分布在不同省级区域的专业影剧院,其中计算机售票不少于十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1000万元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跨省院线。院线要协商跨区域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审批。
条数和年限:一个省的院线组建最多不超过三条。以签约形式组合的院线,签约期不少于三年(含三年)。一个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线。签约期满后,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的“院线制”,是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院线公司可以是影院与影院的联合,也可以是发行公司、制片公司与影院的联合。当时条件下,可以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院线,也可以组建以供片签约为主的松散型的院线。以供片签约为主的院线,大致相当于国外的theatrical circuit,即“参加影片循环演出的影院”,它们组成了影片发行的网络。⑤规定一个省最多不超过三条院线,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当地电影公司利益的保护。
4.加强对国产影片发行放映的考核。对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进行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年度考核。两家公司下一年度进口分账影片的发行节目数量,将根据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确定。对其他发行公司和院线继续实行推荐国产影片考核制度。
院线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良性循环和建立有利于优秀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占领市场的有效机制。因此不仅对两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发行国产影片的业绩要进行考核,对各发行公司、院线发行推荐国产影片的考核也仍然继续执行。这是电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电影市场的重要手段。
三、院线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到2012年6月1日,院线制实行已经十年了。十年间,院线制从最初的市场适应期,到2005年理性的重组,再到后来的成熟,越来越为业界所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影院、银幕数快速增加,院线经营、管理更加规范,院线之间发生了应市场需求而生的重新整合,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形成竞争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来看,院线制改革取得以下成效:
1.影院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多厅影院成为市场主导
院线成立之初,全国院线35条,总计加入院线影院872座,银幕1581块。由于意识到院线之间的竞争就是影院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各条院线纷纷开始建设、改造电影院,社会资本踊跃进入这一领域。从2010年开始,影院建设提速。仅2011年,全国新增电影院就达803家,银幕数3030块(见表1),而韩国全国总共只有不到2000块银幕,英国、日本全国只有三千多块。到2012年1月,全国银幕数已经超过9600块,正在进入“万块银幕”时代。
2002年前后,全国绝大多数电影院都是单厅的,难以满足现代电影观众的观赏需求。而现在单厅影院很少见,2011年平均每座影院拥有3.3块银幕。超大型影院陆续出现,已有20个厅的影院,意味着五分钟就有一部电影开映,容量大为扩大。北京万达院线共有影院83家,其中十厅以上影院22家,7—9厅的48家,4—6厅的只有13家。由于看到现代化多厅影院所带来的文化效果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在商场项目中规划影院建设,商业地产开发和电影院建设相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2.院线性质发生变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2002年左右,院线公司与影院之间基本上是加盟关系,大都靠签订供片协议连在一起,难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缺乏规模优势。经过十年的发展,不少实力强的院线加大了影院投资改造的力度,使与自己资产相联的影院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真正的院线。
随着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到位,社会资金、民营资本进入院线领域,改变了院线公司主要由电影系统内国有电影公司组建的状况。目前,全国院线经过资产重组、整合,其经营主体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形势,既有原来系统内的国有院线,也有社会上国有、民营参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院线,还有纯民营投资新建的独资院线。“北京万达”、“广东大地”、“浙江横店”等民营公司以及UME、“百老汇”等影院投资管理公司的进入,推动了院线的快速发展。
3.院线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向中小城市延伸
经过十年的发展,院线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北京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和”、“深圳中影南方新干线”等四条院线的年票房收入均超过十亿元(见表2),一条院线的票房收入就超过2002年全国所有院线的票房收入。排名第一的北京万达院线定位于抢占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充分满足观众观影体验,现有IMAX银幕47块,2011年票房收入达到17.84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5%的市场份额。
随着院线竞争的渐趋激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影院渐趋饱和,中小城市成为院线发展的重点。以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慈溪为例,2009年之前,该市没有一家现代化影城。2009年5月,慈溪第一座多厅影院——时代电影大世界开业后,当年就吸引29万余人次观影,创造票房764万元。受此鼓舞,2011年该市相继开业四家影院,增加了19块银幕。令业界惊喜的是,尽管一年增加了四家竞争对手,慈溪时代电影大世界的观影人次只减少了1.4%,电影票房只减少了2.9%,可见慈溪电影市场蕴含着很大的潜力。作为主要在中小城市布点的广东大地院线,已有影院199家,银幕832块。该院线采取低价优惠等策略,2011年实现票房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80.2%,位列全国院线第七,从观影人次来看,已经上升到第五位。广东大地院线取得的成绩,见证了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4.艺术性较强的影片获得生存空间,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大
随着院线的发展和多厅电影院的增加,观众开始细分,喜欢不同题材、类型和风格的电影观众都可以在影院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影。《观音山》、《桃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艺术性较强的影片都能取得较高票房,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放映艺术影片的影院。从而导致近年来,电影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各类不同题材、类型和风格的影片相继涌现。
近年来,每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影片都在两百部左右,即平均每个月有二十部左右的国产新片上映,使许多原先空白的市场空间得到了填补和拓展,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大幅提升。面对以《阿凡达》、《变形金刚》等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压力,近年来国产电影连续突出重围(见表3)。在美国电影主导世界大部分国家电影市场的背景下,国产影片能够连续多年超过进口影片的市场占有率,成绩令人欣喜。
四、境外电影院线发展经验借鉴
电影院线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美国以及法国、韩国等国电影院线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1.院线规模大,影院、银幕数多,且大型多厅影院占据主流
据美国影院业主协会(NATO)统计,截至2010年6月,美国共有5942家影院,39233块银幕。美国最大的帝王院线(Regal)拥有6777块银幕(见表4),超过2010年中国城市银幕总数,其中有40块是IMAX巨幕。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其银幕数接近2009年中国城市银幕总数。
在美国,拥有8—15块银幕的电影院称为多厅影院(Multiplex),而多于16块银幕的被称为大型多厅影院(Megaplex)。目前,帝王院线旗下影院所拥有的平均银幕数为12.4块,而AMC院线旗下影院所拥有的平均银幕数则超过了15块。大型多厅影院影片上映数量、放映场次、观众容量都要远远高于一般影院,拥有此类影院的院线公司,盈利率通常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6%。
2.资本联系紧密,市场化程度极高
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电影院线市场风云变幻,霸主几易其位。如今排名第一的帝王院线1989年进入电影放映市场,是美国成立较晚的院线公司之一。但在大型多厅影院的建设浪潮中,该公司凭借雄厚的财力,通过新建、兼并或兼并后再废弃的形式控制了美国中型城市及周边市场,一跃成为美国放映市场的霸主。
美国三大院线公司均由其母公司为管理集团院线业务而专门设立,并形成了集团公司—院线公司—影院,以资产紧密联结的从属关系。这样可以在集团内部从上到下实现资源调配,实现“四个统一”,从而使院线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院线。
3.院线之间既充分竞争又紧密合作,努力向境外延伸
从获取票房的角度上说,美国院线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但为了促进发展,三大院线之间亦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关系。2005年,帝王院线的母公司Regal娱乐集团和AMC院线的母公司AMC娱乐集团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将各自的影院广告公司合并为一个公司,由此诞生了National CineMedia。同年,第三大院线Cinemark收购了National CineMedia 20.7%的股份,成为股东之一。National CineMedia与各院线合作,包办了影院的贴片广告和张贴广告,覆盖17000块银幕,成为北美市场最大的影院广告公司。作为三大院线的合资公司,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各院线的资源,并完善各院线的产业链。
在境外市场开发方面,各院线之间各有重点。Cinemark院线的境外市场主要集中于和美国市场相邻的美洲市场,在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13个国家建了130家影院、1066块银幕。而AMC院线则努力开发距离本土市场较远的欧洲及亚洲市场,迄今已在英国、法国和中国香港都建立了影院。它们之间不轻易交叉以免导致观众以及票房的分流。
4.各院线积极为艺术片、纪录片提供放映空间
美国在商业院线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艺术院线,其影院大多集中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等大城市。1974年,位列全美艺术院线第一的Landmark院线在洛杉矶成立。截至2008年7月,该院线拥有57家影院、235块银幕。法国于1955年成立了“法国艺术与实验影院协会”,2002年其成员影院接近1200个,占全法国影院的四分之一。艺术院线的存在,代表了电影市场的多元性和成熟性。
由于影院银幕数的增多,一些难以进入商业院线大规模放映的艺术电影得到了和观众见面的更多机会。1999年,美国帝王院线率先在旗下的70家影院设立了艺术放映厅;2006年,AMC院线也宣布在旗下72家影院开设“特殊电影”放映厅,放映艺术电影和近年来不断跻身大银幕的纪录片。韩国的众多院线也采取这种方法放映艺术影片,CGV院线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品牌“Movie Collage”,以便更好地推广电影文化。
5.各院线公司对电影院功能进行多元化开发
多厅影院的兴起,给各院线公司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观众和票房,他们还对影院的功能进行了多元化的开发。1981年,美国AMC院线首次发明并安置了扶手设有杯托的新型影院座椅,为影院爆米花和饮料的更多销售打开便利之门。如今,这已成为影院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并实现了可观的收入。由于美国电影产业的交叉生产导致影片衍生品越来越多,院线公司在影院开设了专售后产品的商店,发展到今天在美国后产品销售收入已经超过票房收入。现在,院线经营商开始从影院内部寻求新的开发机会,例如帝王院线经营的范围除电影放映以外还包括广告、大屏幕音乐会以及商务活动。Landmark院线开放了出租功能,可以提供颁奖典礼、私人放映、商务会议,甚至是在银幕上玩游戏的出租服务。
五、进一步深化院线改革的主要对策
进入2012年,电影院线制改革面临新时期。当前我国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机制已经形成,内需市场持续勃兴、城镇化加速发展,为电影业提供强劲的需求,中国电影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前景。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借鉴国外院线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宜按照“四个统一”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院线发展模式。
1.进一步支持电影院线做强做大,鼓励有条件的院线上市融资
当前我国电影院线数量多、规模不大的问题仍然存在。截至2011年年底,万达院线有银幕702块,约为美国帝王院线的十分之一。中影星美院线有银幕904块,影院168家,平均每家影院只有5.4块银幕。而美国排名靠前的院线,平均每家影院的银幕数在十块以上。我国39条院线中,2011年还有七条院线年票房不到2000万元,生存较为困难,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万元产出,靠自身的实力很难摆脱困境。而且,大部分院线公司对融资、重组、整合、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的运用还不熟悉。小院线市场把握能力差,抗风险性弱,不能有效地开发市场,在竞争中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因此,要克服观念滞后、地方保护等因素的制约,支持院线公司按照市场机制,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在竞争的过程中做大做强。加紧吸引资金、寻求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院线重组、联合、兼并,鼓励有条件的院线公司上市融资,这是未来几年院线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2.引导中西部中小城市加快影院建设速度,促进影院均衡化发展
由于资本天然的逐利性,影院建设基本呈现“东热西冷”的现象。在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和县城因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种原因,电影消费相对滞后,投资回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了民营资本进入。山西全省108个县,有现代化影院的不到十家,基本还处于未开发状态。⑥2011年全国新增影院803家,其中海南省仅增加两家,甘肃省仅增加六家,青海和西藏各增加一家。河北省增加了147家影院,其中单厅影院数为120家,占新增影院总数的82%,不适应当前影院发展潮流。
现阶段,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县城电影发展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消费能力有限,因此中小城市和县城电影仍然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属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欠发达地区数字多厅影院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加以推进。电影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政府推动和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资金流向这些地区,力争在近几年内形成电影院建设的热潮,改变目前不均衡的投资局面,从而把中国电影市场做大做强。
3.实行差异化运营,打造可识别的院线品牌
中国电影市场总体来看发展态势很好,“看电影”正在成为国人首选的休闲娱乐方式。与此同时,观众欣赏电影的口味也日趋分化,渴望看到不同类型的影片。而我国院线现阶段的状况是:各院线差异不大,可选择性小,在形象、服务尤其是片源上没有明显差异,这与广大观众的期望相去较远,建立特色院线的呼声日益高涨。
当前,在提高电影产品的整体质量的同时,要运用市场手段对院线功能进行市场细分。除了建设强大的商业院线外,还要探索建立特色院线、艺术院线,逐步使市场多元化、差异化,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要。实现差异化运营的最显著方法就是打造品牌化,从形象、服务甚至是片源做到专属经营。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基本核心就是品牌文化,从产业上游的制片领域,到中游的发行放映直至末端的后产品开发,无一不是靠着坚强的品牌支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内院线要想做大做强,品牌化是必经道路之一。利用品牌包装企业,拓展市场,是院线壮大的重要力量。
4.提高影院利用率,降低电影票价
目前,大部分影院的利用率还不高,同时还有众多观众难以进影院看电影。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某影城为例,该影城内设4个厅,317个座位,2011年放映电影4500多场,观众人次为4.2万,全年票房只有125万元,上座率仅为10.74%。⑦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群众、学生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户外看露天电影。根据这一变化,四川绵竹、仁寿等地积极探索给农村群众发放免费的电影票,请他们进影院看电影,试点推动公益性电影的放映从室外到室内的转变。建议研究推广这一经验,倡导各地影院在非黄金时间为农村群众提供低票价或免票放映,统筹城乡电影资源。《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保证每学期为农村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建议各地电影机构进一步加强与教育系统的沟通,确保中小学生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经费,引导学生群体进影院观影常规化。
观众人次的多少应该成为衡量电影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当前,较高的电影票价客观上阻碍了观众进电影院的次数。因此,需要制定更科学的产业政策,鼓励更多的国有、民营企业和境外资金进入电影放映业,修建更多的电影院。影院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市场竞争、调节,票价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5.加重对电影盗版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电影院线的生存空间
当前电影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比较恶劣的生态环境。电影音像制品盗版、电视台的侵权播映、网络盗版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电影投资人的积极性,更影响了影院的观众人次,使电影院线、电影院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天敌。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违规播出影片的监管力度。建议在正在制定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加重对各种盗版行为的处罚力度,为建设法治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建议版权保护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音像制品,严厉打击网络非法传播、下载电影行为,从而保护电影院线、电影院的生存空间。
注释:
①毛羽《无法回避的选择》,载于《中国电影年鉴·2003》,中国电影年鉴社2004年版,第229页。
②③赵实《中国特色电影发展道路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2页。
④毛羽《电影院线制改革研究》,载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⑤张丕民《院线制: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核心》,载于《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第14页。
⑥靳赋新《国产贺岁大片断供1.3K引发的思考》,载于《当代电影》2012年第4期,第19页。
⑦林莉丽《河北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追踪》,载于《中国电影报》2012年3月29日,第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