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_政治论文

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_政治论文

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政治学从1980年恢复以来,走过了15年的历程。15年间,政治学学科体系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大批政治学和行政管理人才不断涌现。政治学学科日益为社会所承认并受到重视。今天,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新时期,回顾15年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前景,对于政治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这一学科无论在国内和国际上,其研究领域通常包括:政治学理论与中外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特别是本国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出现各学科交叉的趋势,政治学学科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生态政治学、政治地理学、经济政治学、政治计量学、政治伦理学等。

中国政治学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属于新的和比较薄弱的学科。建国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政治学研究一度被忽视了。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政治学不再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和研究都停止了。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政治学处于一个停滞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学开始恢复。1979年3月,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根据这一讲话精神,1980年12 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着手筹建政治学研究所,一些地方性政治学会也相继成立。从1983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设立了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研究与学科建设进入了恢复和重建时期。

15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层次不断加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在政治学恢复和初建时期(1980—1986年)就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二是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研究中国现实政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政治学恢复之初的首要任务。为此,关于政治学的概念、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成为这时政治学界首先关注、共同探讨的基本问题。〔2〕虽然在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没有最终形成一致的观点,但它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政治学专著的出版,奠定了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中国政治学恢复之时正面临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3〕社会政治改革的客观需要推动了中国政治学一开始就必须面向中国政治现实,研究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政治学者为此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一)国家职能的讨论。通过讨论,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阶段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组织经济文化建设,上升为主要职能。”〔4〕专政的职能已不占主要地位, 但绝不能消失。

(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主张。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中国历史长期形成的问题。建国以后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中国政治学者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观点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82年宪法在这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外政治学界还在干部的选举、录用、任免、考核、弹劾、轮换、职务任期、离休和退休等课题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三)关于“一国两制”问题的讨论。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于1982年1月11日会见客人时第一次提出的。“一国两制”提出后, 学术界在一个时期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理论分析。涉及的问题有:“一国两制”的涵义与特征,“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模式下的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国家整合问题。

(四)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讨论。党的十二大以后到1986年,学术界就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热烈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政治体制的概念、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原则和核心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完善人大制度、改革干部体制、加强民主党派的作用等等。但在1986年下半年,也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讨论的深入。

1987年至1989年上半年的政治学研究的课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密切相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期间,政治学界围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以及如何借鉴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在研究社会政治现象时,如何借鉴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行为主义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讨论对于我国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争论。新权威主义观点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十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出现许多问题;亚洲“四小龙”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政治模式对国内学者的影响。新权威主义的讨论历时3年,从1986年春新权威观点的提出到1989年4月新权威主义遭到猛烈的批评。纵观这场讨论,有三个特点:1.这场讨论涉及了整个历史观的范围,表现出对当今中国基本形势和改革的不同估计;2.论争的主题紧紧围绕着民主与专制、理想与对策以及政治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3.论战双方都希望推进现代化,都希望加速改革步伐,同时也都在立论上有所偏颇。〔5〕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再讨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导原则、步骤、内容进行了阐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界再次展开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讨论。讨论重点包括: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行政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与介绍成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

(四)关于反腐败问题的讨论。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以及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腐败现象严重存在。反腐败问题成为当时政治学界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就腐败产生的原因,如何消除和防止腐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较有影响的是1988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用好几期的篇幅组织的“寻租问题讨论”,这是借鉴运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寻租理论来解释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腐败问题进行经济视角的分析。〔6〕

以上仅为这一时期政治学界讨论的主要方面,实际上这一时期政治学界还就政治权力、政治发展、民主理论、人权理论、港台问题、领导科学、市政学、政策科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90年以来的政治学研究以十四大为分界线,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1990年到十四大前夕,政治学领域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一段时期以来政治学领域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批判。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政治学界开始对一少部分人鼓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进行分析批判,主要有:“多元政治”观点、“精英政治”论、“多党制”观点、“三权分立”观点,等等。通过分析批判,形成共识:在中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要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绝不能否认共产党的领导。

(二)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方一些大国以“人权卫士”自居,鼓吹“人权无国界”,开展“人权攻势”,作为推行强权政治,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施展“和平演变”阴谋的重要手段。人权问题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政治学界从政治学的视角对人权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提出人权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看待两种制度的关系:人权问题虽然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不能按照一个模式或某个国家和区域的情况来套。没有一个全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的统一的人权的具体标准;研究人权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对人权问题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三)关于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又一次成为焦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党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因此,近几年来,行政学的研究十分活跃,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三定方案”精简机构;怎样解决机关富余人员的出路;怎样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如何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等。

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问题还包括: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反腐败问题;维护中央权威,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还展开了关于市场社会的讨论;关于政治文化的讨论等等,上述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在继续进行。

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也注意对国外政治学的了解、介绍和研究。国外政治学的理论学派及研究方法,如制度主义、行为主义、系统分析、结构——功能主义、博奕论、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心理学、生物政治学、政治人类学、政治地理学、政治统计学、公共选择理论等等均为中国政治学者所知晓,对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政治学仅有15年的发展历史,而西方政治学研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外国落后了”。〔8〕回顾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肯定地说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中国政治学界继续努力。

我们认为,中国政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大的突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较少。尤其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政治领域的论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二)政治学研究中的“两层皮”现象较普遍。政治学研究中存在从理论到理想(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抽象原则),对现实政治研究不够深入,许多领域未能涉及。政治学研究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指导意义、对党和政府的咨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近些年来,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行政学开始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对政治的静态研究多,对政治的动态研究少。过去的政治学侧重对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关系等进行静态分析研究,而对政治的动态研究即对政治活动过程、政策过程、公共行政活动、政治决策等的研究还不充分。

(四)对国外政治学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客观介绍上,尚未能做到分析、批判、借鉴为我所用。同时,还存在着“食洋不化”的问题。少数人热衷于运用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学派、研究方法,往往生吞活剥地引用、照搬西方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这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有害无益。

此外,政治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人才流失严重;情报资料信息网络不健全以及学术成果出版难等等。这些问题,都妨碍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今天,二十世纪的帷幕正在徐徐落下,二十一世纪的曙光已隐约可见。在人类即将跨进新世纪门槛之际,中国政治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时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今后十五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将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9〕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问题将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就国际环境而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加快向多极化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显,国际和平环境可望继续保持;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更加密切。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的多重挑战。我国政治学必须迎接这来自世界的挑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理论与对策。

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在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已开始出现较大转变,如从封闭式研究开始向开放式研究转变,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转变,从单一的研究方法向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转变,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采用,随着对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批判和借鉴,中国政治学有着广阔的前景。

那么,今后政治学学科重要研究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课题是什么呢?

(一)重要研究领域。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和现状,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九五”期间和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政治问题的理论与对策。2.加强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较为科学的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3.加强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评析研究。

(二)重要研究趋势。政治学学科是个既重要又敏感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关系政权的问题,多数都是宏观的、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应把握以下几点趋势: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的研究必然成为长时期的热点。2.从理论研究走向现实研究。具体表现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如对根据我国的国情如何进一步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如何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等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研究。

(三)今后一段时期政治学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

在大开放、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实践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课题,这些课题涉及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下:

1.邓小平的政治思想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理论中的政治领域部分,是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权建设和政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要加强对邓小平关于政权理论、民主理论、治国理论、主权理论、政党理论、民族理论、改革理论、行政管理思想、国际政治格局及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分析等的研究,使邓小平政治思想系统化,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权的基本理论研究。

政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一贯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权,进行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政权。从实践意义上讲,17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稳定的政权作为基础和保证。尤其是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都突出表现出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障碍。极少数西方国家中的反共、反华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政策不会改变,对我进行“遏制”的图谋不会放弃。这就更说明了政权建设的重要性。

3.政治学方法论研究。在当前改革与开放的实践中,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论原理作为基础,使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在多样化基础上不断繁荣,才能给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带来美好的前景。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工具、基础,中国政治学将难以发挥巨大作用。

4.进一步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研究。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体现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长期以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因此,在理论上,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研究这一问题,需要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西方议会制中的科学的运行机制,结合中国国情,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体制的要求,提出系统性的理论及可行的对策。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矛盾:应当中央集中的则集中不够,某些方面存在过于分散的现象,这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不利于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我们有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但是没有使之规范化、法制化。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研究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人事权、财权、决策权,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并力求规范化、法制化。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验。

6.中国统一和国家主权问题研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九五”期间,我国将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我们还将努力缩短两岸统一的过程。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7.“一国两制”与国家整合研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将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即将成为现实,国家结构将发生变化,我国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将出现新的状态。这方面需要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政治整合的基础。

8.当代中国利益格局变化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研究。改革对利益的调整所引起的利益格局变化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现象。研究当代中国利益格局的变化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要求研究者首先对利益格局的变化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其次在深入调查研究当代中国利益格局变化的现状基础上把握其特点和趋势;最后分析当代中国利益格局变化对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保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对策措施。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有46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执政是我党面临的新问题。从理论上讲,此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党的建设理论,为共产党执政提供理论基础。从实践意义上讲,有助于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政治矛盾,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和权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如何执政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理论创新、大胆探索。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取向正处于变动状态。如当前人们只顾物质利益,对政治不感兴趣,出现政治冷态,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出现危机。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稳定政治统治、不利于增强政治凝聚力、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需要政治学者从政治社会化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1.儒家政治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儒家政治文化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仍具有很大影响力。中外一些政治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东亚几国和地区经济腾飞现象时提出了新儒学概念,认为新儒学在东亚几国和地区经济腾飞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那么,儒家政治文化中哪些东西对现代化起重要作用呢?我们如何继承与扬弃,这需要学者们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

12.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八五”期间,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许多已付诸改革实践,取得成效。比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已颁布实施;中央国家行政机构以转变职能为中心的机构改革以及“三定”方案已基本落实,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已开始发挥作用;政企关系正在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在逐步调整,等等。但是,“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们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着手制定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的方案,把综合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组织;对其他政府部门也要进行合理调整。这是中共中央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的任务。除此之外,党政关系问题,国家公务员制度具体实施问题,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问题,提高行政效率问题,行政程序和行政法制问题,行政执法与行政监督问题。省、市、县、乡镇行政改革问题,等等,也是急需研究探讨的。

13.社会主义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需要政治上的保障。但目前农村基层组织较涣散,有的地方甚至是宗法势力、黑社会势力在发挥作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农村的政治稳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全局的稳定。这一问题过去我们忽视了,现在出现的问题多而且复杂,需要加强研究。

14.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及未来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是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问题,该课题研究具有政治意义、战略意义。

15.西方议会制度研究。过去我们把西方议会称为“清谈馆”,又批判修正主义“议会迷”,轻视对西方议会制的研究。我们认为,虽然西方议会制在本质上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但作为立法机关,它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立法方法、在行使监督方面、在权力制衡方面有可借鉴之处。因此,加强对西方议会制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6.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西方人权理论比较研究。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西方国家总是企图以它们的人权标准来评价和指责社会主义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研究该课题,有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西方人权理论的本质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人权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政治学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为核心,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总格局与政党,行政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民族问题与国家的统一,中央与地方关系,民主、自由、人权以及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等主要政治现象与政治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多次公开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讲政治。而政治的主要内涵则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现象与政治关系。这就为我国政治学界提出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为我们政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政治学的研究和学科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服务。

注释:

〔1〕〔3〕〔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80—181页、第327页、第181页。

〔2〕参见许崇德等编《什么是政治学》,群众出版社,1985 年版。

〔4〕王惠岩著《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72—73页。

〔5〕参见王小平:《“民主”与“权威”论战印象》,载刘军、 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6〕参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编《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8〕《人民日报》,1995年10月5日。

〔9〕《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1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