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建设管理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455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问题日益严重。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了新思路。我国自2010年起由地方政府开始自发的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此后在中央部委的指导下开展各领域内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协调与资源整合。尽管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实际建设中依然面临着战略规划不足、信息孤岛问题普遍、技术导向倾向严重、建设资金缺口庞大、评价体系不完善及忽视信息安全建设等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加强统筹规划、打破数据孤岛、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分级分类推进,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技术和资金保障,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推进策略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智能化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给城市居民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一成就的完善必须要建立在物联网和计算机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大数据的合理分析,这也是时代进步提出的具体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面还存在若干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对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涉及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建议。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智慧城管、网格化社会管理、网格化环保管理、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数字国土和智慧信访等十余个行业应用项目。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目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规划不足、盲目建设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是自下而上开始探索的,国家层面在建设之初未出台专门性的规划或提供指导性的意见,由地方政府结合自身情况率先开始试点。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形态,规划建设繁杂,并无先例可循。由于智慧城市的概念源于产业界,并依赖于产业界提供相应的技术驱动,在政企合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容易被企业利益所裹挟,企业将自身利益宣传为城市建设的需求,提出各类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和对真正建设路径的把握下盲目开展建设,导致建设完成后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被部分地区和官员当作政绩工程快速推进,未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一哄而上”,缺乏长效制度保障,可能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技术主导倾向严重
网络信息技术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智慧城市区别于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等概念的主要特征在于智慧城市应当把人作为智慧城市的起点,把人的发展和智慧技术的发展平衡起来。然而,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严重的技术倾向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现为将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信息化建设,注重发展信息技术,重视投资建设各类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实际应用有限,忽略信息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2.3价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国内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可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由政府主导的指标体系,包括国家部委主导下智慧城市试点评估指标。二是由学术及专业团队主导的指标体系。三是由公司企业主导的评估指标体系。尽管已有的评价体系在具体指标上存在差异,但均强调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效果评价不足,且未对城市发展阶段及城市发展特色进行区分。据统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比例分别为69.3%、57.9%、53.4%。西部与中东部城市发展水平、面临的城市问题及发展战略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
3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策略
3.1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组织领导
创建新型智慧城市,既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传递,也需要各级信息化机构的管理者和信息技术人员来具体推动。因此,要在原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组织体系,确保专人负责,进一步提升、完善办公室相关制度。各市直部门“一把手”要各负其责,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将创建新型智慧城市作为一件大事列入年度计划,予以充分重视,确保专人负责。
3.2应用体系建设
服务一定程度上是智慧化城市提供的重要方面,尤其重视用户的实际体验,这就需要城市建设者加强对民生服务的重视程度,比如群众日常的出行,以及生活缴费等,还包括医疗等方面。城市智慧化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实现硬件设施的完善,但是相比之下应用体系是与用户直接发生关系的部分,因而也是产生最直观体验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平台的建设,其次是软件的建设,应用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或者是机构,比如建立起医疗管理平台等,这一平台建设的合理化和科学性对用户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谓的应用软件,则主要是委托第三方进行开发的软件,通常情况下是相关机构在扩大市场目标的支撑之下进行的操作,比如电脑系统内部的软件的开发,以及手机移动终端软件等等。伴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大规模增长,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生活或者工作的频率大大增加,这导致智能手机成为现在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工具,也已经成为很多机构提供服务的载体之一。在此背景之下,智慧化城市一定要把握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实现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仅要专注电脑软件的开发,还必须要推动电脑软件功能的与时俱进,实现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3.3加强标准建设与规范保障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标准规范先行,建立统一的建设、应用和管理规范标准体系,完善信息资源数据标准、目录,实现信息资源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管理,更好地推动信息平台的发展、完善管理和服务流程。具体来说,要在认真执行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先进城市和地区的地方标准,并结合实际应用,加强自身的标准研究和制定,为阳泉实现全面数字化提供保障。
3.4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
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其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我国智慧化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挑战需要解决,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和网络设施的重视程度,并推动数据分析和应用体系的完善化和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平.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EB/OL].[2018-08-01]
[2]王枫云,陈亚楠.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困局化解[J].上海城市管理,2016(2).
[3]宋志恒.智慧城市移动应用平台建设方案探讨[J].通讯世界,2016(20).
论文作者:刘磊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智慧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论文; 标准论文; 体系论文; 我国论文; 主导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