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学资源的宝库论文_王庆秋

同伴——教学资源的宝库论文_王庆秋

——音乐欣赏课上如何发掘学生同伴的资源

王庆秋 南京市玄武区樱花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人的社会化是人从刚出生时的普通的人逐渐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如何看自己和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在其中,同伴的影响力影响着个人的选择。所以说一个人随着他的年龄增长,特别在意同伴的评价,特别希望在同伴当中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显然,群体社会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实现的,因此,一个人的同伴交往对其个人的社会化意义是重大的,是不可缺少的。这点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课堂上也不例外。本文结合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实录来谈谈同伴教育的具体实施。

国内外教育文献资料表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而道德本身的产生又是为了处理好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将个体道德的培养纳入群体道德的建设之中,道德教育一定会更见效。 人的社会化就是人从刚出生时的普通的人逐渐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如何看自己和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在其中,同伴的影响力影响着个人的选择。所以说一个人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特别在意同伴的评价,特别希望在同伴当中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显然,群体社会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实现的,因此,一个人的同伴交往对其个人的社会化意义是重大的,是不能够缺少的。这点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课堂上也不例外。

现笔者联系教学实际来谈一谈音乐欣赏课上同伴教学的渗透。

音乐欣赏是学生学习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对音乐的直观感受与音乐本身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给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有过失败的教训,也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一、案例:我请大家欣赏

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上好基础课及歌曲学唱课的同时,我给高年级的学生加上了课外欣赏课。

有一次,我在四年级上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认真研究、细心地琢磨,我精心挑选了几首中国古典名曲,如《二泉印月》《春江花月夜》等。课堂上我精心地讲、说、画,甚至配合个别学生的舞蹈动作,以给全班学生创设了一个欣赏音乐的良好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并希望学生通过直观感觉,变教条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这节课我花了不少的心血,下了不少的功夫,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学生们脸上的表情依然是一片茫然,并不像我想像中那样如痴如醉。我的热情大为受挫,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作“曲高和寡”了。

我很不甘心,课后我多方了解其中的原因。同学们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老师,这首曲子好难听呀,我们都听不懂。”“这首曲子离我们太远了。”“这首曲子不接近我们的生活。”……我顺着他们的话,趁势抓住不放:“那你们想听什么歌曲?”“流行曲,比较现代的。”“比较欢快的、活泼的。”“反映我们学生的。”“表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如果我请你们帮我上欣赏课,怎么样?”“好啊!”

于是,一个“音乐欣赏小组”在四年级悄然成立。他们有的找自己喜欢的曲子,有的查找有关资料,有的请教老师……一个星期后,一堂凝聚集体力量与智慧、代表集体思想、呼唤集体心声的音乐欣赏课在四年级正式拉开了帷幕。只见沉着稳重的小韩同学从容地走上讲台自信地说:“今天,我请大家欣赏——《歌声与微笑》。”此时,已变换角色的我举手发问:“你为什么介绍我们欣赏这首歌?”“因为我觉得这首歌很有朝气、很有活力,听起来很亲切,很能代表我们的心声。”“那你能告诉我们,欣赏时要注意什么吗?”“嗯,在欣赏时,请大家注意歌曲的节奏、旋律的变化以及歌曲前后的对比……”虽然学生对欣赏的目的、要求说得很肤浅,但毕竟说出了心里话,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我为学生能找到“知音”而高兴。

二、反思与研究

从以上案例中,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每一位学生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自身就是教学资源的宝库。

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课堂实际中首先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价值与追求成功的信念,通过各种活动、学习、实践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激发他们各方面的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并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

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的彰显与主体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学的目的就是唤醒他们的生命力,促进其发展。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并对其深入观察、充分了解,就能从学生身上开发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论文作者:王庆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同伴——教学资源的宝库论文_王庆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