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研究”笔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时代的基本根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现实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4)06-0001-17
栏目主持 吕世荣
哲学家罗素在其撰写《西方哲学史》这一名著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不局限于哲学 家的哲学思想本身,而主要从其所在的历史和时代影响中评价其哲学成就,并进行相应 的取舍。因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 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1]( P5)这一原则不仅导致了罗素哲学史编写的成功,而且日益显现其真知灼见的本色,正 成为当代人类之共识。可以佐证这点的是,尽管在人类迈向第三个千年时,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遭受到了重创,然而马克思在当代西方的权威性调查中,却依然被公认为人类社 会第二个千年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它有力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把握时代和影响 时代方面具有独到的成就,在今天它依然是我们时代不容抹杀的思想旗帜。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正确地把握时代和创造历史,首先是因为它始终和一个伟 大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解放运动血脉相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品格。 任何否认或淡化这一联系的做法,都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正因为如此,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底蕴就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其历史也必定与工人阶级之解放(其特征是 “人类解放”)历程同在,必定与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需要共进,必定是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集体话语。这就注定了它无论如何地“形而上”,也不可能将其经验基础完全蒸 发;无论如何地回归“生活世界”,也不可能成为“个人的独白”。这表明,马克思主 义哲学史既是历史科学,又不仅仅是历史科学。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它有时间上的先 后,即“史”“今”之分,有事实上的梳理,即“史”“论”之辨;然而作为工人阶级 解放的理论形态,它又是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既有一脉相承的内核及传统,又有与时俱 进的应变及创新,传递着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精神的信息。因此,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的核心问题,就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问题,是理论应实践之需要而产生并发挥 指导作用又被实践所不断突破而不断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人类文 明和先进文化代表的历史。
如此看来,时代问题就是个关键,它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依据。正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 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P544)我们今天之所以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 势还没有被超越”。[3](P28)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到底也就因为与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在世时相比,历史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时代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潮流,否则将会因落伍而被淡出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变革中 完成的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相应时代内涵的揭示,以及历史自身丰富性、曲折性的 不断展示所推动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基本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依赖而又展示的那个时代,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类解放 ”的时代,其现实针对性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所完成的“政治解放”。在马克思看来,资 产阶级革命也讲人的解放,也进行社会变革,也解放生产力,但它只实行了“两大分离 ”:一是国家和经济活动分离,即经济活动的主体向私人转移,经济活动完全由私人、 市民来承担,而国家只作为经济活动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 员,不再直接参与经营,所以叫政经分离,或者叫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二是国家和 宗教信仰分离,即把宗教信仰变成了纯粹的私人事务,国家不再奉行以任何特定的宗教 为国教,所以国家在信仰问题上就能够比较宽容,做到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信仰的国民 。这就基本实现了公民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即程序的、形式的平等。这确实是人 类历史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是资产阶级解放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没 有实现真正的平等、实质的平等,也就是说它仍然是以经济(金钱)等级取代了传统的政 治等级,广大的工人农民并没有真正解放,市民社会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它说明, 资产阶级所能实现的解放只是“政治(国家)”解放,而不是“人类”解放。
然而,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从理想出发,首先设定一 个价值目标,站在现存社会之外去批判和否定现存社会,而是立足于对现存社会的解剖 ,弄清其生长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剖析的原则有二: 一是着眼于“必然性”而不是以往的批判者们所热衷的“偶然性”,确立内在否定的原 则,就是说,关注资本主义必然形成的那些因素的历史界限,一旦超出这一界限,“肯 定”就转化为“否定”。正是这一原则导致马克思发现,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其所能容 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着眼于“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哲 学家们所迷恋的“概念自身的逻辑”,确立实践优先的原则,就是说,从资本主义痼疾 的“症候”入手揭示其现实矛盾,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正是这一原则导致 马克思发现,工人阶级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政治形式,消灭贫困化和消除异化是未来社 会的基本走向。因此,“人类解放”并不是一个“应然”,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可以 说,对于工人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阐发,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的地位 。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无产者的分析,既有经验基础,又不驻足于现象,而是一种历 史辩证法的透视。从经验事实看,最具有意义的事实有三:一是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 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张而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新生产力的新生阶级;二是工人阶 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阶级,这意味着它可能形成阶级意识,摆脱对于 统治阶级的思想依附,由自在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三是工人阶级经历了异化劳动的严 酷磨练,不仅是灾难深重的社会群体,而且也是坚忍不拔、纪律严明的可组织力量。鉴 于以上事实,可以断言现代无产者是一个有前途、有作为的阶级。马克思还从无产阶级 身上看到了社会的未来走向,揭示了无产阶级存在本身的“隐喻”(或“秘密”)。因此 ,他针对鲍威尔等人关于无产阶级从其“现状”看是毫无创造性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 “群氓”的指责,强调指出:“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 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 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4](P45)正是他从无产阶级身上“读出了”没有历史眼光的人 所不可能读出的内容:“由于在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身上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 人性的东西,甚至完全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由于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现代社会 的一切生活条件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由于在无产阶级身上人失去了自己,同时他不 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还直接由于不可避免的、无法掩饰的、绝对不可抗 拒的贫困——必然性的这种实际表现——的逼迫,不得不愤怒地反抗这种违反人性的现 象,由于这一切,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4](P45)
马克思后来在对工人阶级的进一步的科学认识中,主要阐发了现代社会的两大趋势: 其一,私有制社会解体和阶级消亡的趋势。在马克思看来,大量与生产资料失去直接联 系、只能通过“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的无产者存在这一事实表 明,无产阶级其实“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 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5](P91)因此,无产阶级的“ 无”不仅仅是经验意义上的一无所有,更是历史趋势意义上的非私有或社会占有,它表 明劳动者对于生产资料的重新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而“随着联合起来的个 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5](P129-130)因此,它不仅是先进生 产力的代表,同时又是新型社会的创造者。其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人自主活动新 类型显现的趋势。在马克思看来,从根本上说,个人的自主活动类型取决于其同生产资 料的结合方式,因而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方式的更替和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变化大体上 是一致的。非独立的个人、抽象的个人和联合起来的个人,其实就是人的依赖关系(前 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及共同占有“共同的 社会生产能力”为基础的个性自由(共产主义)这三大历史形态中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 [6](104)这就是说,任何类型的个人自主活动都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历史的产物。无 产阶级在传递新社会必将来临的信息的同时,必然传递着关于人的解放的新信息,这就 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通过对于无产阶级的科学分析,马克思才得以把事实 和价值、历史和逻辑、现实和理想等统一起来,并通过实践观的变革而完成了历史观乃 至世界观的变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因此,不能人为地制 造传统和当代、古典和新潮的对立。就理论的时代背景、实践主旨、世界观和方法论而 言,马克思无疑地属于当代,当今世界正在不断地“进入”马克思的时代,坚持马克思 主义责无旁贷;而从历史总比任何理论来得更为丰富、复杂,实践总不能为任何理论所 完全穷尽,总会不断地突破理论的界限的角度看,惟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持理 论的活力和先进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天经地义。当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亦非自在地 显现,而需当代研究者的创造性对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大品格就是彻底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对现实的关注和对 实践的依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从概念语言上看 ,它不是环环相扣、密实严整的逻辑体系,而是环节上有“缝隙”,概念上有“缺憾” ,叙述上有“跳跃”的;然而从生活逻辑上看,正是概念语言上的这些“缝隙”、“缺 憾”,使得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 间。这样,尽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充分透彻,却没有束缚住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手 脚,而是为他们留下了理论创新的足够空间,更没有背离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而是为 共产党人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开辟了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就是一部与时代共进,不断把握时代创造历史的思想史。我们绝不能从概念到概念 ,搞纯学理化研究,更不能君临天下,搞真理垄断。
事实上,实践总是以其无可比拟的丰富性突破理论的界限,因而“新问题”层出不穷 ;历史总是以其无可比拟的复杂性挣脱逻辑的把握,因而“曲折性”在所难免。20世纪 的历史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想之典型事实有二:其一,世纪初的社会主义革命“东 移”;其二,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 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然而由于后来资本主义在 加剧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导致殖民地和宗主国矛盾的激化,出现了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 薄弱点问题,致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取得了成功。这就不仅突破了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而且突破了其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这一事实的科学把握, 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东移”起码从三个方面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一是关于 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问题。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设想,社会主义作为从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是一个极其短暂的阶段,至多是几十年。然而,社会主义 首先在极其落后的国度建立这一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在世界体系中将长期处于劣势,社 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是个艰难过程,社会主义全面取代资本主义需要长期积累和各种条 件的配合,由于这一切,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更 长的时间。邓小平关于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从根本上清除了 建设社会主义中极易产生的“左”的急躁情绪的温床,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思想成果。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由于首先爆发革命 的西欧北美都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面临着共同的社会矛盾和实践课题,因而具有统 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然而,现实中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之国情却千差万别,大相 径庭,这就决定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 社会主义必须特色化,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确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三是关于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一 种替代式的历时性关系,即相互衔接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同资 本主义却是一种共时性的关系,即两者必然长期共处,既对立又合作。如何在批判和抵 制资本主义中学习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新课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兴衰成 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成功典范。
“苏东剧变”给所有已执政和未执政的共产党敲响了警钟。领导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的苏共在执政74年后丢失政权的事实表明,领导者不是天生的,更不是自封的 ,只有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头,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取得领导人民的资格;尤为 重要的是,领导资格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而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不断地认证这一资 格。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概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 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 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 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7](P6-7)可见, 彻底的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基本使命,就是揭 示这一品格的形成和丰富完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这种彻底的实践精神表 现为相互关联的四大发现:第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P60)第二,“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5](P115)第三,“历史活动 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P104)第四,“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P61)这四个发现清 除了笼罩在历史天空上的意识形态迷雾,把被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其真实 的面貌。依次是:从“词语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从宗教史或精神史走向现实的人 及其历史发展;从精英政治和国家史进入大众政治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从解释世界 和屈从现实转向改造世界和超越现实。说清弄懂这些发现和转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史的要求,也是阐发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批判精神,是它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 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 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所 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 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8](P217)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 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 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P416)这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 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 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5](P416 )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贵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 学态度。第四,“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5](P418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是其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的自觉 追求。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把握时代上具有其他哲学所无法比拟的革命性和科学 性。
尽管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仍处在低潮,然而与之并存的事实是,中国作为发展中 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崛起。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旺发达,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 有的把握时代、创造历史的强大生命力,它雄辩地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9](P778)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