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 白银 730900
摘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项猝死率很高的疾病,因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获益,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干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
引言: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其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也是年轻人、运动员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在ARVC遗传基础、病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等方面研究的进展,目前已经可以做到对ARVC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从而减少猝死的发生,使患者获益。本文就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处置的认识。
1.疾病认识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现关于ARVC的报道以来,对于此疾病的认识逐渐更新。最初认为此疾病机制为右心室先天性发育不良,从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故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目前,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此疾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因心肌桥粒特定基因的缺陷,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典型者以右心室受累为著,纤维脂肪的瘢痕组织通常自心外膜向心内膜蔓延。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ARVC患者中左心室受累很常见,70%的患者为双心室受累,甚至有17%的患者仅累及左心室,单纯累及右心室者仅占13%,故一些新的研究已将该病改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与危险分层
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0,常于10~40岁发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悸、劳力诱发的晕厥;心电图V1~V4导联T波倒置,左束支阻滞图形的室性心律失常;影像学检查可见右心室形态改变等,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ARVC的诊断目前一般使用2010专家小组诊断标准,内容包括心脏功能不全和结构改变,心室壁组织学改变,心电图复极、除极及传导异常,心律失常和家族史。但此诊断标准中的心脏影像学结果、心电图改变等均缺乏特异性,尤其对左心室受累的患者,诊断准确性更低。所以,对于疑诊ARVC的患者,最好结合心电图、心脏影像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还需要结合心内膜活检及心内电解剖标测结果。
ARVC患者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速,部分室速会蜕变为室颤。不同研究结果显示,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为(1%~10%)/年,死亡率为(0.08%~36%)/年,结果因不同研究入选人群不同而异。虽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RVC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较大比例的确诊ARVC患者并无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筛选出真正的心律失常、猝死高危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对低危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其意义重大。目前已知可用于危险分层的因素包括性别、症状、家族史、既往心律失常发作史、心电图特殊表现、电生理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比如,曾有过室颤、持续性室速发作的患者为高危患者,再发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高于10%/年;而无症状的ARVC基因携带者相对低危,心律失常事件风险低于1%/年。
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干预策略
ARVC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害大。持续性室速、室颤可能引起心脏性猝死,即使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频繁放电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设备寿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对“良性”的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常常会引起心悸、黑等症状,也有加重心力衰竭的风险。2015ARVC/D国际专家共识中指出,ARVC患者治疗的目标包括降低心律失常性猝死发生率,通过减少/消除心悸、室速再发或减少/消除ICD恰当的或不恰当的放电,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1生活方式改变
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与ARVC的发生发展均有密切关系,高强度运动可使异常基因携带者更早表现为临床ARVC,也可使确诊患者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竞技性体育活动可使ARVC患者猝死风险增加5倍,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多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刚停止时。所以对于已确诊的ARVC患者,应避免竞技运动、耐久运动,仅可谨慎地进行低强度休闲运动,即使未发病的、表现健康的ARVC基因携带者,或有家族史而未知基因型者,也应该限制运动强度。
3.2药物治疗
3.2.1β受体阻滞剂因为ARVC患者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多由运动诱发,推测交感神经激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有研究结果显示ARVC患者心肌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通过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应该可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且β受体阻滞剂是心力衰竭的治疗基石之一。
因此,虽然直接证据不充分,对所有确诊的ARVC患者,均建议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无论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对于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或植入ICD后频繁放电的患者,更需要通过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动过速的发作,减少放电。
3.2.2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尚无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ARVC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如何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多借鉴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医生经验和治疗反应。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仅Ⅲ类AAD可有效减少ARVC患者室速的发作;而北美ARVC注册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单用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索他洛尔反而使持续性室速或ICD放电的风险增加。但因为既往研究的入选人群样本均偏小,且研究过程中AAD的使用存在交叉,结论均存在不确定性。虽然AAD可减少部分心律失常的发作,但并不能延缓ARVC疾病进程,目前也无可明显降低猝死发生率的证据,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故AAD主要用于缓解ARVC患者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或减少ICD术后放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无明确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及基因携带者,不建议预防性应用AAD。
讨论
综上所述,ARVC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危害很大的遗传性心肌病,临床上应提高对此疾病及其心律失常风险的警惕性。疑诊的患者要全面地检查评估,以明确诊断和危险分层,从而决定干预策略。对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嘱其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缓解症状;高危患者应植入ICD以减少猝死,改善长期预后;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或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可进行心脏移植术。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有望在未来应用于ARVC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小斌,夏振伟,张芳,李丹.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3):187-188.
[2]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30(04):283-325.
论文作者:穆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阻滞剂论文; 心肌论文; 受体论文; 病室论文; 心电图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