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大豆论文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豆论文,格局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最重要的进口油料作物。大豆富含蛋白质与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基本用途是食用和炸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膳食结构逐步高蛋白化,我国大豆消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食用油消费量不断上升与国内大豆压榨油用量也大幅度增加上。近十年来,我国大豆年平均进口额为34.62亿美元,占世界的总进口比重超过10%,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①。

1983年以后,世界大豆出口市场由原先的美国完全垄断逐渐转变为美国、巴西与阿根廷的寡头垄断格局。这种格局的变化趋势到了本世纪更加明显。观察我国进口市场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变化:1996-2006年,美国、巴西与阿根廷的大豆年均出口额依次为15.17亿美元、10.65亿美元与8.59亿美元,各占我国市场份额的44%、31%和25%。3国合计占到我国市场99%的大豆进口。2006年巴西对我国的大豆出口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占据我国市场40.32%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同年,阿根廷出口额为16.19亿美元,为美国出口额27.19亿美元的59.56%,超过其一半以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世界大豆市场格局的这种变化对我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它结束了美国在世界大豆市场绝对垄断的统治地位。巴西与阿根廷的加入使得世界大豆市场上的竞争性因素大大增加,把世界大豆市场的格局由完全垄断转变为寡头竞争。这种竞争性对我国的利益而言是正相关的,它使得美国无法在世界市场上像以前一样通过操纵自己的垄断势力来攫取超额利润。巴西与阿根廷的加入把超额的垄断利润转化为相对较少的寡头利润,这使得我国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高质量的大豆进口。其次,研究世界大豆市场上的寡头策略行为变得更加重要。不同的寡头策略行为会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从而也产生不同的寡头利润。这些不同均衡价格与产量的高低对我国进口是否合算极为关键。这使得我国有必要关注世界市场上这些寡头的策略动向,以便采取有利于我国的贸易政策,从而合理维护我国的利益。

二、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演变与现状

世界大豆出口市场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转折点,经历了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1983年以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几乎垄断了世界市场上将近90%的大豆出口。至1983年底,美国的大豆出口额达到了59.25亿美元,占世界大豆出口市场的88.41%。1983年以后,南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迅速崛起,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巴西与阿根廷在大豆生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大豆产量迅速上升,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巴西与阿根廷在大豆出口时相对于美国存在着极大的成本优势。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巴西与阿根廷的大豆出口迅速增加,到2004年,巴西的大豆出口额达到了53.95亿美元,阿根廷为17.40亿美元,依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91%与11.26%;同时,使美国的市场份额锐减到34.91%,对世界大豆出口贸易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4年以后,巴西的大豆出口则有更加显著的趋势,它进一步蚕食美国的市场份额并把其南美同伴阿根廷抛开。从2006年底的数据来看,虽然美国与巴西各自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还是保持在35.18%与11.02%,但是从这3年的出口增加率上来看,美国的大豆出口只增加了9.83%,巴西却增加了29.67%。根据美国农业部农业基期预测,在未来10年内,巴西将挑战并最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的头号出口国。世界大豆出口贸易格局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2004年)为美国主导的寡头垄断阶段;第二阶段(2004年以后)为两分天下的寡头垄断形成阶段。

1.在美国主导的寡头垄断阶段(1983-2004年)

在此阶段中,巴西与阿根廷在世界大豆市场上从无到有,一点点地渗透与蚕食着美国的份额,使得自己的市场份额终于稳定在30%与10%左右,成为可以与美国抗衡的拥有垄断势力的大豆出口大国。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出口格局。随着在20世纪80年代南美的崛起,巴西与阿根廷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者,但美国仍然是世界大豆市场的主导者。图1显示的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在这段时期内的大豆出口额变化趋势。

图1显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出口在1983-2004年期间增长迅速,美国的出口也在扩大,但是其速度远不及南美国家。在这近20年中,巴西的大豆出口额从1983年的3.0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3.95亿美元,增加幅度达到了1648.35%;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额从1983年的3.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7.40亿美元,增加幅度达到了439.76%。而同期的美国,虽然在2004年底其大豆出口额也达到了66.92亿美元,但是在10年间的增长率只有12.94%,说明其垄断地位已经大大地被削弱了,不可能恢复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单边垄断局面了。在21世纪的前5年中,美国、巴西与阿根廷的大豆年平均出口额分别为62.03亿美元、35.26亿美元和13.44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0.72%、28.83%和10.99%;共计占世界大豆市场份额的90.55%。到2004年的末期,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各自占当年市场份额的43.31%、34.91%与11.26%,世界大豆贸易市场的寡头格局基本形成,但美国仍然具有明显的统治地位。

图1 1983-2006年美国、巴西与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额变化趋势(单位:亿美元)

图2 1983-2006年美国、巴西与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额变化趋势(单位:亿美元)

2.两分天下的寡头垄断形成阶段(2004年以后)

从2004年开始,寡头格局的内部发生了势力对比的变化(见图2)。南美两大大豆出口国的总出口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取代了美国在寡头格局中一直对南美保持的优势地位。在这之后,南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地区,也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最大来源地区,美国退而次之。2004年,巴西与阿根廷的大豆总出口额达到了71.35亿美元,共同占有当年市场份额的46.17%;而美国的大豆出口额为66.92亿美元,占有了当年43.31%的市场份额,第一次在南美两国的总和之下。这只是寡头内部结构变化的一个开端。在2004-2006年的3年间,美国大豆的年平均出口额为66.46亿美元,巴西为54.68亿美元,阿根廷为19.36亿美元,分别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7%、39%与14%。到2006年底,美国大豆的出口额为69.23亿美元,巴西为56.63亿美元,阿根廷为17.73亿美元,分别占整个世界市场份额的43.01%、35.18%与11.02%,同时还发现,在南美两国中,阿根廷大豆的出口变化形势趋于平稳,基本保持在10%上下波动;巴西的大豆出口则一路猛冲,大有超过美国的态势(见表1)。

第二阶段的发展形势表明,虽然仍然延续了第一阶段确立的寡头垄断市场格局,但是在第二阶段,巴西向美国发起了强大的挑战,美国已经无法像第一阶段那样保持寡头中的强势地位,寡头格局更加富有竞争性,也更加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了。

综上所述,在寡头垄断的第一阶段,寡头格局随着巴西与阿根廷的崛起基本形成并进一步巩固,但美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上仍近似完全垄断,是独领风骚的主导者。在第二阶段中,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则在势力对比上发生了变化,美国大豆出口的缓慢增长、巴西大豆出口与美国的持平甚至在未来的超越、阿根廷大豆出口的稳中有升,使得美国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三国两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演变原因与寡头策略的初步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豆出口市场上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和巩固并不是偶然的。南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能够一开始在大豆出口上迅速冲击美国的垄断地位并最终改变世界大豆市场的贸易格局,其原因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我国农业部赴巴西大豆考察组(2003)曾经详细介绍了巴西大豆的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经验;何秀荣等(2004)则分析了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与政府政策;陈智文(2005)对美国大豆生产及贸易现状做了分析;Susanto Dwi(2005)在估测世界大豆出口市场势力的时候也给出了一些形成寡头垄断的原因;Song(2006)在研究我国大豆进口市场的竞争程度时候也对世界市场的情况做了穿插性的解释。而乔娟(2004)、章胜勇等(2005)、张淑荣等(2007)在对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时,都间接地或者补充性涉及到了这个方面并列出了一些相关的证据与信息。笔者对这些文献中零散的证据与原因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后,归纳出以下几点原因。

1.南美共同崛起的原因

(1)巴西和阿根廷两国拥有自然资源与成本优势。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基本上处于温带气候,有全世界最富饶的农地,使得两国的单位肥料使用量远远低于同类生产水平的国家。大豆种植在这样的气候与土壤环境下极容易生长并获得高产。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南美两国在大豆生产上的单位物质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同时,由于巴西与阿根廷大豆生产的气候条件与美国十分相近,因而可以直接引进美国的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其引进费用或科研成本。

(2)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对大豆生产的政策支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到80年代中期,巴西与阿根廷已经成为世界上的4大大豆生产国之一,稳定并持续增加的产出水平是出口贸易的最大保证。鉴于此,巴西与阿根廷政府在大豆的生产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保证自己拥有高效的大豆产出。具体而言,巴西政府把全国的豆农组成农场联合体,负责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既节约了成本,又有助于实现同品质大豆规模化生产。同时还通过农场联合体筹措资金,共建仓储、干燥、运输等设备,加快了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又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收费相对低廉的服务。阿根廷政府也在90年代初对大豆产业实行松绑减负的产业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大豆,使得大豆产出不断增加。

(3)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在大豆科研上的投入。巴西很早就建立了国家大豆中心并通过政府组织向豆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此同时,巴西政府还加快培养本国大豆科研人才,研制更适合本国生产并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豆新品种。到20世纪后期,巴西已经培养出345个以上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上更适应巴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并使巴西在红黄壤上种植的大豆单产超过美国。阿根廷则在1990年通过引入免耕法栽培极大地节省了大约20%的生产成本,使得种植大豆在即使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与美国抗衡;同时,使用大豆作为小麦的轮作作物的新农业操作法也提高了大豆单产。

(4)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出口贸易政策。大豆是巴西与阿根廷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出口贸易变化对两国的GDP增长与人均收入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巴西针对其大豆市场体系不健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在大豆新区建设铁路;计划开通亚马逊支流航道,改变目前依靠公路运输成本过高的问题;计划在巴西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建立新的出口港,缩短巴西大豆出口到亚洲的运输距离;同时根据亚洲与欧洲等不同市场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2年下半年,巴西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设立了大豆期货交易,计划通过期货交易,建成南美洲大豆贸易中心,改变目前巴西大豆贸易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阿根廷政府则主要立志于改善其大豆出口的外部贸易环境,在国际组织中积极致力于进一步减少影响农产品贸易的限制,并在WTO中建议加速削减关税和补贴。

(5)世界市场对大豆需求的增加。1960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收入水平和需求水平不断上升。在农产品需求上的突出表现是食品需求转向消费更多的畜产品和油脂。大豆一方面作为油料作物,直接提供油脂;另一方面作为蛋白性饲料,被畜牧业大量需求。旺盛的需求刺激了巴西与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展与大豆出口量的增加。

2.美国的优势与劣势

美国于1765年首次种植大豆(商务部网站,200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大豆生产及出口迅速扩大。至1980年美国的大豆出口额已经达到了58.83亿美元,占世界大豆出口市场的88.90%,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美国政府为大豆出口贸易提供了一套高效运行的生产机制和良好的外部贸易环境。在生产方面,在联邦政府的长期大力支持下,目前美国现有各种农业合作社25000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有440万,约占农业人口的90%,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总销售量的1/3,为农场提供的各种投入物占近1/3。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稳定了产出水平,保证了生产者的福利。同时,美国还在14个州建立了联席大豆局(USB)以及国际大豆中心(INTSOY)、大豆蛋白伙伴协会(SPPA)、美国大豆协会(ASA)、大豆食品协会(SAA)、大豆加工者协会(NSPA)、食用蛋白质委员会(FPC)、大豆酶制剂研究所(SEPI)等机构促进大豆种植业发展。在贸易环境方面,美国则组织了专业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如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负责美国农产品的海外市场开拓,美国大豆协会是美国大豆种植业的海外市场专门开发机构,在海外设有多个办事处,遍及世界各大洲。所有这些措施都保证了美国大豆出口的稳定增加。

但是,由于可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美国的大豆产量一直处于边际产量减小、边际成本增加的趋势。例如,以1998-2002年5年平均为例,美国大豆年平均亏损74.7元/亩。为了加强美国大豆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其在大豆生产贸易上的干预政策,如继续实行长期的农产品保护政策,给予价格上的补贴。同时依靠扩大给豆农的融资方式与渠道,调动其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一点是与南美国家相比,美国已经没有多余的耕种土地,生产潜力大大衰退。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无法维持其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垄断地位,不能阻止巴西与阿根廷对其出口份额的侵袭,这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寡头垄断的形成。

3.巴西与阿根廷的差异

虽然由于巴西与阿根廷在生产与贸易上的相似性,以及美国不可避免的衰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美大豆出口增长并最终形成与巩固世界市场上的寡头格局。但是,2004年之后,巴西与阿根廷开始出现了寡头内部的进一步分化,一方面巴西的继续发展并有望超过美国,另一方面阿根廷在10%的市场份额上下徘徊,停滞不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寡头内部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国情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两国的生产与贸易政策的差异。与巴西相比,阿根廷对大豆在生产与贸易上的干预程度要比巴西轻微得多。由于其国内政局的动荡性,阿根廷1990年以前在大豆产业方面的政策几乎都不利于大豆出口贸易的发展。1990年以后,梅内姆政府开始重视农业贸易,制定了一些促进大豆贸易外部环境的政策。巴两政府则一直通过国内的农业联合体加速规模生产,并成立期货交易中心、利用南共拉拢拉美国家合作、积极展开与中国、欧盟等大豆进口大国的贸易合作谈判、对美国的出口补贴向WTO不断申诉等,扩大自己的大豆出口地位。

(2)两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与汇率。巴西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比阿根廷稳定得多。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1994年以后,巴西又推出“雷亚尔计划”,以联系汇率制为核心,成功地控制了长期困扰其经济发展的恶性通膨问题,使巴西经济在1994年至1997年出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以及汇率的稳定,都是巴西大豆进一步增长甚至超过美国的重要保证。阿根廷的经济形势则动荡得多。20世纪80年代因债务危机,经济大幅衰退。后梅内姆政府开始实施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行比索兑美元1:1的固定汇率制,阿根廷经济重新步入增长轨道。但是1998年以后,由于比索固定汇率的负担导致外债大幅度增加无法偿还,最终比索的固定汇率制崩溃,经济重新跌入低谷。这种情况一直到基什内尔政府上台后才开始好转,经济开始复苏并发展。所以,国内经济与汇率的不稳定都对阿根廷大豆出口有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阿根廷大豆出口的动荡性且不可能有强大的潜力像巴西一样对美国进行赶超。

4.国际大豆市场寡头策略行为分析

(1)美国的策略行为更倾向于寡头合谋。(美国其实经历了由绝对垄断地位向寡头合谋的转变)。因为美国在大豆市场上已经没有更多的竞争潜力,只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大豆出口进行补贴,加强其大豆出口的竞争力。除此之外,美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都拥有强大的实力,这些实力也可以成为其保证本国大豆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所以,美国的策略行为更倾向于通过非正式的默契合谋,提高价格与利润,与南美国家共同瓜分世界大豆市场。

(2)巴西更倾向于竞争性的策略行为。巴西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与汇率,积极有效的生产与贸易政策以及其大豆生产的巨大潜力,都使得巴西更希望获得更大的出口利益,在世界大豆市场拥有更多的垄断权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美国制约,与美国进行合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更希望在自己取得世界大豆市场上第一的位置之后再和美国谈合谋,故现在其策略行为中更大的是替代美国的竞争性因素。

(3)阿根廷基本是价格追随者。由于没有美国与巴西稳定的内外部经济政治环境,阿根廷大豆出口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没有解决自身经济政治问题的情况下,阿根廷不可能要求在大豆出口市场上有更大的发展,故其更倾向于稳定自己现有的市场份额并有小幅度的上升。在这样的形势下,阿根廷的策略选择更具有随机性,在美国的合谋性与巴西的竞争性之间,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权衡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四、世界大豆市场格局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1.加大对大豆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是长久之计

无论是美国的优势地位还是巴西和阿根廷的迅速崛起,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我国是大豆最主要的消费国之一,也是曾经的大豆生产大国和净出口国之一,振兴大豆、提高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美、巴、阿3国大豆发展历程来看,加大对大豆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必然选择。鉴于我国已是WTO成员和承诺,传统的对贸易有扭曲的支持手段已难有作为,出路主要在于充分利用WTO农业规则(“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的微量允许),建立本国的大豆支持和补贴体系,对种植大豆的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对大豆生产实施农业结构性调整援助,农业区域援助计划、环保计划等内容,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般性服务,从而对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降低农业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提高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中,通过大豆科研与成果推广,提高本国大豆的科技含量,对于将来实现替代进口大豆显得尤其重要,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是世界前4大的大豆生产国,但是我国生产的大豆含油量低,品质差,不但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没有竞争力,就连本国压榨行业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因此,要增加在大豆科研方面的投入。具体地说:在大豆育种方面,强化大豆优质、高产、专用品种的研制,采用杂交技术,按照单独选育专用品种的路子,选育含油量高的品种等,建立完善大豆的良种繁育体系,对于已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在大豆栽培方面,注意地膜覆盖技术、密植技术等栽培技术的应用,积极采用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要改变我国过去对大豆的分散种植,引导分散的农户实现集中连片种植,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等措施,改变国产大豆品种混杂的状况,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缩小与进口大豆在品质方面的差距。

2.充分利用现有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是权宜之计

世界大豆出口市场上的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与竞争化,对我国今后的大豆进口利益显然至关重要。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完全垄断情况,对寡头之间的策略行为研究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行为影响这些寡头之间的策略选择,从而最终产生对我国有利的均衡价格与利润。从这一角度看,加强与巴西和阿根廷的国际经济合作对我国进口十分有利。如上所述,巴西的策略行为更倾向于竞争性,而阿根廷则基本是价格追随者。通过与巴西、阿根廷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扩大彼此之间的贸易量,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巩固与加强巴西在大豆出口策略中的竞争性,让其有足够的实力去挑战美国。同时把阿根廷随机选择竞争的概率扩大。具体而言,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直接到巴西或者阿根廷购买大豆,在巴西农产品期货交易中进行大豆贸易,从而绕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同时,形成中巴、中阿自由贸易区。在这个区域内,直接到巴西、阿根廷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如仓库、公路、码头和大豆烘干机等,以换取两国大豆生产者的直接大豆供应。也要在价格与产品质量、卫生标准方面与巴、阿政府达成共识,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注释:

①本文所有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UNCOMTRAD数据库。其中部分数据是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标签:;  ;  ;  ;  ;  ;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大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