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调控我国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我国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对于凯恩斯的没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而言,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被称之为新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而所谓宏观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是反映消费者行为的边际效用理论。微观边际效用理论勾勒出消费者个人购买行为的基本规律框架,将其扩展到宏观领域,就可以寻觅出单位宏观效用在收入提高的作用下,不断从均等到不均等,再到均等的运行轨迹;从中发现消费品变化规律,看到主导商品如何不断变为衰退型商品,发展型商品又如何不断变为主导商品。而这一过程一旦受到干扰,被扭曲,主导商品出现需求不足,又如何导致消费品生产乃至生产资料生产萎缩,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关键是如何通过适当调整主导商品需求来恢复消费品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这种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要求新的宏观管理方法更科学、更客观、更系统、更全面。新的宏观管理方法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确定现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主导产品、主导部门,判断经济是否出现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充分与否主要看主导商品需求。主导商品处于增长的旺盛阶段,需求潜力极大。但有时因种种原因,这种需求不能转化为实际购买行动,缩小了消费市场,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所谓需求不足,主要指主导商品需求不足。
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和共同偏好。例如,我国是二元经济,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别较大,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消费集团。根据这两大集团的不同收入和不同偏好,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村集团基本上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主导产品是轻纺产品及耐用消费品等;城市集团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主导产品是廉价住宅、公共交通、电话电信等。判断我国消费需求充足与否,主要看这些主导产品的需求是否充足,是否为主导部门的全力发展准备了所需的销售市场。
2.找出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导致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因情况不同而各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有制度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
从制度因素来看,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收入相差悬殊,社会财富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广大工薪阶层人数虽然众多,但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导致消费需求萎缩。西方国家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主张,采取种种措施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消费需求不足。
从技术因素来看,则有两种情况,因为技术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情况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水平较高、较先进的技术的重点技术发展方式,它造成经济的二元化:一方面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化企业集中在城市,但由于是资本密集型技术,雇佣的工人比较少,虽然他们的工资较多,但形成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由于投入的资金较少,技术进步很慢,基本还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劳动,效率很低,因而收入也较低,无法形成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在收入上的较大差别,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正常扩展,大大缩小了消费品生产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种是先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低级技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技术)以取代手工劳动,在普及低级技术基础上,再普及中级技术(劳动密集程度较低的技术),然后再普及高级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均衡发展方式。这种技术发展方式通过技术相对均等化达到城乡、工农收入相对均等化,可避免二元经济和因城乡收入差别较大所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采用均衡发展方式,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技术现代化和高级化,而一些采取重点发展方式的国家至今还是二元经济和二元技术,并且低级技术占主要部分,还常常受到消费需求不足的困扰。
我国在技术上采取的是重点发展方式,它扩大了城乡收入差别,妨碍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一方面城市和工业部门具有巨大的生产轻纺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工人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比较高,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另一方面拥有10亿人口的农民由于收入较低,对这些产品虽有强烈的需求,却无力购买,使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失去广阔的市场,不得不限产压库,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技术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政策因素来看,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往往会大大缩小消费需求。例如我国城市居民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住房应是主导产品,但奇怪的是,他们宁可把钱大量存入银行,也不去购买住宅,致使大量已建成的住宅卖不出去,住房产业举步维艰。其原因是我国的住房政策,特别是住房价格政策存在问题。住房价格太高,居民手中的钱不够买房,不得不把钱存入银行。结果,两败俱伤:房地产公司因住宅卖不出去而亏损;老百姓有钱买不起住房而望楼兴叹。总之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多,需要一一查清,对症下药,不能像凯恩斯主义那样盲目扩大需求。
3.确定扩大需求的具体方法和对象。消费需求不足的后果是简单再生产萎缩和扩大再生产困难,造成一部分消费品和投资品积压。从理论上讲,直接扩大这些积压商品的需求,其需求扩大效果最佳。但是积压的消费品如果不为社会所需要,扩大其需求岂不造成资源浪费?对于积压的投资品也有一个将它用于何处最有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科学、合理地扩大积压商品需求。
对积压的消费品,比较容易解决,主要看积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低收入者无力购买造成的,则可以适当扩大其需求,如政府以成本价格将其买下来,然后用以工代赈等形式分给低收入者或贫困者;如果是因不为社会所需要,则必须转产或停产,不能扩大其需求。
对积压投资品,如何扩大其需求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扩大再生产。主导产品和主导部门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铺平了道路。根据消费品变化规律,每一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主导部门,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该部门需求不足。因此,扩大投资需求主要是扩大主导商品和主导部门需求。只要采取各种措施,适当扩大主导商品需求,推动主导部门发展,就能较好地消除积压投资品,使其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例如,我国现时主要应扩大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对农民)和住房(对城市居民)等的需求,轻纺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已经严重积压,怎能再扩大其产量呢?诚然,城市居民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已经饱和,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其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虽有需求,但无购买能力。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既然城乡收入差别较大是技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那么改变技术分布不均衡、不合理的状况,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大力发展以生产轻纺产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就成为首选方法。广大农民对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很大,即使城市将全部积压品供给农村,也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如果政府投资或农民集资建立乡镇企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使他们有钱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又正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从而一举两得,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使他们生产的产品获得了销路,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于城市居民主要是如何诱使他们将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主导商品,扩大普通住房、公共交通、电话电信等需求。方法主要是降低主导商品价格、赊购或分期付款。
有一些主导商品属于公共产品,无论是增加较低收入者收入,还是价格补贴或赊购补贴,都不能有效增加其需求,如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这时,就需要由政府筹资或出资来兴建。从欧美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很多铁路、公路、港口都是国家出资或筹资兴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主导商品的生产及其需求的扩大需要由政府来承担,不能都委之于消费者。
总之,扩大投资,重点应放在扩大主导商品的投资上。扩大主导商品投资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政府直接投资于其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那些主导部门;二是政府不直接投资,而是通过扩大主导商品需求的方法,来间接扩大主导商品投资,这是扩大投资的主要方法;三是投资与消费相结合,或者说以投资来创造消费,以消费来消化投资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它主要用于消除技术不均衡和经济二元化。
按照新的宏观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首先要判断我国是否存在需求不足。我国经济现状的特点是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年增长率在9%左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大量消费品积压和国有企业因产品销售困难而大面积亏损。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后到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来带动,现在则主要靠投资需求来带动。但投资增长过快,又会引起通货膨胀,这已为历年经验所证明。为防止投资膨胀引发通货膨胀,我国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不再片面追求高速度,将经济增长率控制在适当水平。这就保证了我国在没有通胀的情况下,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但我国大量消费品积压,已成为企业严重亏损和三角债越积越多的重要原因。显然,靠加大投资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已行不通。现在投资规模已相当大,存在着通货膨胀潜在压力,难以再有较大增加。因此,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就会发现我国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同时也会发现这种消费不足是妨碍我国走向富裕社会的巨大障碍。如上所述,我国是二元经济,对农民来说,主导商品是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等,对城市居民来说,主导商品是普通住宅等。这些主导商品在我国都处于严重积压状态。它们本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但却不得不限产压库,陷于销售困难的境地。这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在明确了我国消费需求特别是主导商品需求不足后,就可以来探究其原因。按收入高低和生活状况,我国国民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收入较低、生活困难者,主要是贫困地区人民、城市失业者、农村贫困者(如五保户)、城市生活困难者(老、弱、病、残者);第二种是农村中的处于一般收入水平的农民;第三种是城市居民,如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第四种是城市和农村中的高收入者。所谓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第一、二、三种人消费需求不足。对于第一种人,主要是救济问题。他们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如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困难是由于自然环境太恶劣;城市失业者也不是他们愿意失业,而是由种种他们所不能左右的原因造成的(除个别情况,如不好好工作、挑好工作等);农村和城市的贫困者生活困难是由于老弱病残等原因。对他们,国家和社会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对他们有利,对整个社会也是有利的。对城市和农村的贫困者和失业者的救济及补偿不能太高,要使生活水平低于在职人员,否则会影响后者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太低,否则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维持社会稳定。由于他们需要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如农产品、轻纺产品等,而这些产品特别是轻纺产品大量积压,因此可以以“准实物形态”来提供救济,如向他们提供只准购买指定商品(如积压商品)的特种货币,或要求他们只能到指定商店(专卖积压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商店)购物等。这样可以提高需求扩大效果,直接减少积压消费品,不必担心他们得到补贴后将钱用在购买非积压商品上。对贫困地区,可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以大量积压的工业消费品为报酬来发动贫困地区人民修建公路、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等,改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当然,援助贫困地区的最好办法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即投资兴建乡镇企业。
上述种种措施,都早已在实行,但规模太小,还没有提高到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这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把援助贫困地区和贫困者当作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于国于己有利的事业,因而积极性不够高。须知,援助近亿人的贫困地区人民和城市、农村贫困者,将极大地扩展消费品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不仅能有效减少失业,而且能大大促进社会稳定,何乐而不为呢!另一个是援助资金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西方国家在实践中解决了。援助资金的实物形态是积压商品,其现金则来自政府收入,如税收、发行公债、向银行借款等。美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和转移支付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其累积数额达几万亿美元。其他西方国家也都在这方面支付了巨额资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资金,但为了缓解消费需求不足,拿出比现在更多的资金是可以做得到的。
对于农民,要提高他们的收入,主要靠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建立大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消除经济和技术二元化。发展乡镇企业一要有启动资金,即国家要将一部分投资资金转向农村,像发展城市工业那样发展乡镇企业;二要确保产品销路,从实践来看,很多乡镇企业失败就是因为产品没有销路。而沿海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所以比较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大量销售网点和集贸市场。当然,也要鼓励农民购买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城市工业应集中力量生产高档次产品和出口产品,尽量不要与农民争市场,他们应该在更高层次、更高级别上开拓新市场。同时,农民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产量,积极参加城市建设,兴办第三产业,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尽快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与城市居民共同富裕起来。
对于城市居民,他们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以他们的现有收入在一定时期内还买不起小汽车和高级住宅,那是第四阶段的目标。因此现阶段大批量生产小汽车和高级住宅是没有销路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但这并不是说,汽车工业和住宅工业不能成为主导部门,公共汽车、运输汽车、普通住宅的大量生产还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还比较低,广大市民对住房的需求很大,国家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将房价降至市民能接受的水平,为住房产业的大发展创造出广阔的市场容量。
对于公共交通,广大城市居民和农民是迫切需要的,它的大发展足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构成第三阶段的主导部门。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无不有一个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的阶段。同时,这也是为将来在第四阶段普及小汽车创造条件。但铁路、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个人和企业很难大量投资,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投资或集资来兴建。但在现阶段,应尽量建造成本较低、标准一般的铁路、公路,那些耗资巨大、豪华昂贵的基础设施,要在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兴建才是比较有利的。
对于高收入者,由于他们的收入远远超过其消费能力,容易造成消费不足,政府应对他们征收较高的、累进的所得税,将这笔钱用于救济贫困者,以扩大消费。这对高收入者也是有利的,因为消费不足造成的经济萧条对任何人都是一种严重损害。
归纳起来,在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救济方法,主要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以工代赈等,其对象是第一种人。第二种方法是造血方法,由国家投资或各方集资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让农民靠自己的力量致富,国家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其对象是第二种人。第三种方法是诱导方法,用降价、赊购等手段将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其对象主要是第三种人。第四种方法是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是兴建公共设施、建造铁路、公路等。
上述扩大需求方法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国家将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其实实施第二、四种方法的资金,国家只需改变投资方向,从现有投资中拨付就可以了,因为将投资用在这些地方,比用在其它地方效果要好得多;而实施第一、三种方法的资金,主要靠税收(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发行公债和向银行借贷等。我国银行存款已逾4 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储蓄是本应用于消费的过多储蓄,国家通过银行将这笔钱借出来,用于扩大消费需求,对发展经济、减少失业、安定社会是十分有利的。而经济发展了,偿还借款也不会成为问题。从实物形态来看,它们大都是积压商品,扩大其需求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还能变废为宝。
当然,国家举债来扩大需求,必将使国家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这在长期靠借债来扩大政府开支的西方国家已经成为颇为严重的问题,例如美国政府已将减少财政赤字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但西方国家举债已达数十年之久,债务之多已达天文数字,而我国国家债务数量还比较小,回旋余地比较大;西方国家扩大需求的方法缺陷多、效果差,因而借债也多,我国如果采取效果比较好的扩大需求的方法,借债量会大大减少;如果因怕举债过多而不敢扩大消费需求,引起经济萧条,则损失更大。因此,不必惧怕通过借债扩大消费需求。只要举债适度,提高扩大需求的效果,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主导消费品需求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绝不可掉以轻心。过去一段时期,我国货币发行量增长过快,使城乡居民手中掌握数万亿元存款,对市场供给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像凯恩斯主义那样,不分对象地盲目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是很可能招致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如果像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所主张的那样,对此不闻不问,听凭大量消费品积压,大批企业因产品无销路而亏损,让一部分社会生产力闲置,则是十分可惜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要诱使人们逐步将数以万亿计的存款用于购买主导消费品,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打开市场通道,又不引起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