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兴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541300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诊断时先后给予常规CT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及在各扫描期病灶显示率。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CT诊断,16排螺旋CT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病灶显示率均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检查可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促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16排螺旋CT;原发性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诱发原因为肝细胞病变或者肝内胆管细胞癌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比较高,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时,关键在于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可采用的诊断方法比较多,且诊断准确率各异,本院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时,给予患者16排螺旋CT诊断,并与常规CT诊断结果相对比,观察16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1~75岁,平均(52.4±2.8)岁;肝癌形态:巨块结节型15例,弥漫型12例,巨块型11例,结节型8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肝癌形态经术后病理检查或肝脏穿刺活检证实;(3)均为单一病灶,大小在193~12519mm2;(4)均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其中。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常规CT扫描和16排螺旋CT扫描(来源于美国GE公司)。检查前6~8h,嘱咐患者禁止食用食物,首先给予患者常规CT扫描,完成后,嘱咐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给予患者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前30min,给予患者2%泛影葡胺500ml,口服,扫描仪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60mA,层厚5mm,螺距1.5mm。先给予患者平扫,扫描整个肝脏的情况,接着给予患者增强扫描,包含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扫描期间,以碘海醇作为造影剂,于患者肘正中静脉団注100ml,注射速度为2.0~3ml/s,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25s开始,静脉期扫描于注射后70s开始,延迟期扫描于注射后3min开始。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及穿刺活检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16排螺旋CT和常规CT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在各增强扫描期病灶显示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6排螺旋CT与常规CT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常规CT扫描后,46例患者中,准确诊断为肝癌33例,诊断准确率71.7%,其中,巨块结节型12例,弥漫型7例,巨块型10例,结节型4例;经16排螺旋CT扫描后,46例患者中,准确诊断为肝癌44例,诊断准确率95.7%,其中,巨块结节型14例,弥漫型12例,巨块型11例,结节型7例。16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16排螺旋CT与常规CT病灶显示率比较
经分析可知,16排螺旋CT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病灶显示率均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时,需要尽早的诊断,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时,可采用的诊断方法比较多,比如超声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但这些检查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比如采用超声检查诊断时,诊断准确性比较差,较易发生误诊、漏诊;采用MRU检查时,尽管检查准确率提高,但价格昂贵[1]。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率[2]。16排螺旋CT为螺旋CT中的一种,采用此种CT扫描仪诊断时,可快速的扫描患者全肝,同时,螺旋扫描全肝时,可进行2~3次的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清晰的观察肝脏双重供血的夜店,将病灶的CT特征充分的反应出来,而且可二次检出病灶,明显的提升了诊断的准确率[3]。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后,可将病灶大小、病灶部位清晰的显示出来,同时,数据收集的速度加快,在处理CT影像时,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减少诊断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4]。在本研究中,分别给予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规CT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经对比可知,16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检查,而且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中,16排螺旋CT病灶显示率均高于常规CT,这说明,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肝癌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检查时,可将病灶数目、病灶大小等清晰的显示出来,提升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促使患者尽早的接受相应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远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明通.螺旋CT与MRI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效果的对比观察[J].肝脏,2014,19(08):619-620.
[2]郭敬深,夏广明,罗剑云等.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06):823-825.
[3]黎军强,刘彪,王丽娜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J].广西医学,2011,33(11):1412-1415.
[4]戚伟明,徐金锋.16层螺旋CT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04):623-624.
论文作者:孙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螺旋论文; 肝癌论文; 原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病灶论文; 准确率论文; 常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