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难点与创新--更新观念183加大投入183提高质量_农村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难点与创新--更新观念183加大投入183提高质量_农村论文

发展农村职教中的三大难点与创新——更新观念#183;增加投入#183;提高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职教论文,难点论文,更新观念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职教”在我国的教育中,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教育了,因为开展农职教育是提高当代农民技术文化素质的当务之急,农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农民。

“农村职教”难就难在“农村”和“职教”两个关键词。实话实说,农村比城市有很大差距,职教比普教的地位低,农村职教至今仍处在发展的艰难时期。为了有针对性、有效地解决好农职教的难题,要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来研究和剖析,只有找准主要问题、难点问题,才能针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采取重大举措解决问题。

回顾过去,我国的农村职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1987年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在平度县召开了“以农村职教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主题的大会,会议明确了农村职教(包括农村职高、初职及农业中专教育等)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要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此教育方针至今乃至今后也是正确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及机构改革、人员变动、政策变化等情况出现,农村职教没有能很好地坚持这一方针,产生的后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职高与普高之比应逐步大于1:1,现在却越来越少于1:1了;农村初职(2+2,1+1)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农业中专的学校数、在校生数越来越减少了(原有370多所减至200多所)。总之一句活,农职教的难题越来越多,学校办学越来越难了。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大难点:一是观念;二是投入;三是质量。

针对以上三大难点,我们应探索创新改革之路。

一、观念创新

1.树立大众化职教观

一个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德国的“双元制”职教被誉为该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发达国家中发达的农业,必然有与之相配套的发达的农职教育。我国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为此,对农村职教的发展应有高度的认识,不仅是大众化,应提高到国民化的高度来对待。

2.树立“四尊观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传统观念上谈,原来提的是两尊: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泛指大学(大专)高学历的人才,指专家、学者、教授;现在提出的“四尊”,增加了要尊重大众的劳动和劳动者,增加了对创造的尊重。

3.树立新型农民应成为智能型劳动者的人才观

传统观念的农民,是可以不懂理论、埋头苦干的日出前而出、日落而归的农民。要改变惟一读书做官论,读书离开农村、进城找工作的旧观念,就应树立读书为农服务、为农献身,做一名现代的新型农民的思想,要做一名有知识、技能,勇于创业的农民,做一名指导、带动、示范农民致富的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农场主或企业家。

二、投入创新

这里主要指的是强化职教中实践设备、技术和实践师资力量的投入。如果这一环节解决好,就解决了职教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农业产业化、农村乡镇企业及第三产业,都应成为农职校服务的对象。我国应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经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行是以社会的广泛参与为基础的,特别是代表经济界的企业的参与。企业自己组织并负责为青年提供培训的机会,而培训内容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专业人员技能的要求。

所有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都有统一的培训条例。培训条例中规定了培训的目的和内容。与培训条例相应的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是在培训条例及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在与企业和学校协调之后制定的。校企联合办学,不仅解决了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责任,并为企业自己培养了所需人才,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学校办学的费用。这将是我国农村职教发展的一条创新之路。

2.大力推广中国特色的平度职教“双元制”经验

最近我们参观了此校,听了校领导的介绍和看了电视录像,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学校每开办一个专业,校内必须有一个企业与之相对应。平度农职校是我国与德国合作的“双元制”教育的实验示范校。德方为该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指导。该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了养猪、养牛及果品加工等几个主导专业。养猪专业配有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有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设施;养牛专业,配有先进的自动挤奶器,可进行奶制品加工及饲养优良的种牛;果品加工厂,配有先进的酿酒工厂,我们还品尝了已上市的美味可口的葡萄酒、草莓酒等果酒。这些先进的设备及技术都是由德方无偿提供的。该校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无疑是合格、过硬的,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因为学生在学期间已较熟练地掌握了职业操作技能,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我们对该校的经验,拟进行推广。建议由国家政府出资,(中央、省政府财政)无偿拨款支持县办农职中的所需实践设备、优良品种和技术指导,县政府负责校舍、师资等基本建设。如预算每县一所农职校由国家投入500万元计,全国2000所农职校约需投入100多亿元,如用10年来完成,每年安排10个亿,国家把农职校建设重大项目列入财政预算,也是可行的。解决“三农”问题,人才是第一宝贵资源,为“三农”培养人才(包括高等人才),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

3.社会的捐赠款项

开展农职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民的职业技术素质,其意义重大。国家、社会、团体应大力宣传,发动有识之士开展对农职校的捐赠活动,像对一些名牌大学那样为农职校捐赠经费。

三、办学创新

在全国农职校办学普遍遇到困难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却有一些办得好的示范农职校,除前面介绍的平度“双元制”试点示范农职校外,这里将重点介绍青岛市的莱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农职校)。该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教育部重点课题试验学校、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青岛市科教兴农示范基地。该校立足农字,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去年,学校把名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定为畜牧兽医、林果和建筑三个专业。多年来,该校瞄准市场需求,以科研为突破点,实施了“双名牌”(名专业、名师)工程,全面打造名牌学校。

笔者体会该校的办学经验有三条,很值得全国推广和借鉴,即领导重视是关键;深化改革是动力;拓宽专业促发展。

1.领导重视是关键

莱西市是青岛市的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有16个镇(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862个行政村,72.6万人口。各级各类学校193所,其中职业学校5所。莱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惟一办得很有特色的农职校。该市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对办好农职校有高度的认识。他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逐步暴霹出来,表现在农村和农业方面: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影响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正在抓产、销一体,农工贸结合;一、二、三产业连接的进程中,不但第一产业的规模经营需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二、三产业发展更缺少职业技术人才,农民渴望调整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岗位技能。针对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分析经济和教育的总体情况后提出:要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用改革的思路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并加大力度,出台了许多放宽农职教发展的新政策,增强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2.深化改革是动力

该校改革的突破口是改革农职校基地经营模式。该校是一所以农林牧为骨干专业的职业学校。学校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实行股份合作制方式的实体化管理。学校确定基地经济、教学、管理、推广、服务等主要指标,专业教师公开竞标承包。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基地建设启动资金,并作为股份入股,承包人(专业教师)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经济指标外,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自主经营,所得全部归承包人所有,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在推广先进品种、技术,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个人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样,用活了一个“利益机制”,突破了多年来困扰农职校实践基地发展的难题,承包者既是老师又是老板,既是基地管理员又是科技成果推广员,“知识创新与利益挂钩”,激活了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因素——创新人才(老师),为农字号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承包基地的专业老师,眼睛盯着最新技术成果,脑子里想着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身子泡在农田里,心思用在学生和农民身上,原来死气沉沉、低效赔本的实习园,现在面貌焕然一新。专业教师尉竹君承包12亩葡萄示范基地,学校投资2万元,他个人以合作股份形式引入资金近10万元,引进美国青提葡萄、凯特杏等新品种,由于他精心种植、经营,不到两年半,收回全部投资并开始赢利。

这样的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两大效应。一是帮助农民致富,尉老师两年向各地农民提供优质果树苗芽20万株,帮助10余户农民建立校外果树基地600余亩。二是教师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得到的是老师言传身教的致富本领,许多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成为指导家庭致富的能手。用学生的话说:“老师能一年挣10万、20万,我就能挣2万、3万。”

基地的高产出、高回报,使许多农民亲眼看到了科技致富的“活样板”,纷纷到学校取经学艺。学校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双丰收”,学校招生连续两年以30%的速度增长,去年招生达850人。

3.拓宽职教促发展

(1)拓宽农职教的服务功能。该校形成了五种职成学校为农服务的有效模式。

——“农职校+镇村”

目前,职成学校与17处镇(办事处)的60个自然村建立合作关系,推广新技术200多项。店埠镇果业站13名技术员中,有9名是职专毕业生,职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技术辐射,自1999年开始,先后共帮助该镇发展大棚700多个,收入10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300多元。

——“农职校教师+学生”

该校实施创业教育中,每位专业教师选出2~3名学生作重点培养,带领学生科技致富,并由“一生富一户”发展到“一户兴一村”,带动一方群众走上科技致富路。如林果专业毕业生崔俊利,在老师的帮助下,毕业后建起油桃示范园8亩,取得亩产油桃4800斤的收成,收入1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建成不同品种的油桃大棚30余个,全村增收40万元。崔俊利受到团中央“枫叶创造基金会”的奖励。

——“职教+成效”,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程。

——“职教+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培养人才。

——“职教+协会”,以学校高技术指导,促进果农等专业协会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2)拓宽农职教的合作办学渠道,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农职校与农业企业联合办学,是该校的一大特色。校企联办有许多好处: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结合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办学经费上、就业上互利、双赢,是一举多得的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机制。自去年以来,该校与青岛百纳葡萄发展有限公司联办了“百纳葡萄班”,与青岛九联集团(公司+农场、养殖场、新型产业化体制)、万福集团、雀巢奶业等十多个大型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关系,由公司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场所;学校按公司的要求,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能深入农村为企业发展创建养殖基地的技术人才,促进了教学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

(3)扩建农职校专业,为农村城镇化、农村小康社区建设服务。县(市)办好一个以农字为基础、具有特色的农职校很有必要,这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将发挥重大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职校的多功能作用,拓宽专业领域,向农业的二、三产业拓宽,向农村的城镇、社区建设拓宽,有利于农职校更好地为当地建设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服务。该校在立足办好农字头的畜牧兽医、林果等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扩建了经贸、建筑、文秘与幼师、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八大专业教研室;开设了农林牧类、信息技术类、建筑类、商贸财经类、文秘幼师类、机电一体化类等八大类17个专业。

标签:;  ;  ;  ;  ;  ;  ;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难点与创新--更新观念183加大投入183提高质量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