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作文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感到吃力。这种感觉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作文是语文学习成就的高级表现形式,需要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作为基础。但这种困难现象,并不仅仅基于这一客观因素,也还有作文教学本身的一些原因。
一、阅读与作文教学关系的调整
作文教学难度大的一个原因是,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未得到实质性的重视。阅读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在教学和各种实验中得到了反复的证明。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欠缺这样一个合理的结构,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作文成为无源之水。
小学阅读教学的教材是语文书,所谓阅读仅限于所学的文章,一个学期充其量只是十几课。教师对课外材料的阅读一般无明确要求。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订有适合小学生看的报纸、刊物,当作业多,玩的时间少时,大部分学生仅浏览而已。学生的阅读量之小,以至于难以支持他们的习文写作。读的少,“腹中空”,自然不知如何选材,如何布局,如何下笔。就连遣词造句也是这样。如果做解词练习,许多词学生可以对答如流,但作文时却又全然记不起拿来用,就是所谓“不是自己的词”。要达到能用,这些词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内化的过程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熟悉词语的过程,阅读是当然的词语内化的有效途径。
家长常常反映,学生写一篇作文或日记几乎要占用周末的一整天。作文教学对此无奈,只有要求学生“硬”写。几次“苦”下来,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荡然无存。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社会上各种作文班应运而生,《作文精品文库》、《作文大全》等书籍铺天盖地。但不解决阅读量的问题,单纯的写作训练实在是费力又费时。
作文教学应适时采取“熟读唐诗”的方法,以大量阅读带动写,学生可提高兴趣,而又“磨刀不误砍柴工”。尤其在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时,与其冥思苦想一天写一篇作文,不如用这个时间来阅读。读多了,词汇、语言、文章结构、选材重点都知道了。目前小学语文还没有把阅读视为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在作文教学中讨论阅读问题似乎有“越俎代庖”之嫌。其实,作文教学中的阅读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内容结构,它是为使学生提高书面语言能力服务的,而不是教学生怎样准确、迅速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与专门的阅读教学有所区别。当然,配合作文教学的阅读材料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理解、掌握。
二、作文中的童真、童趣
作文教学中的童真、童趣问题,实质上是教学思想问题。教学思想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
小学生的作文要表现童真、童趣,避免成人化,避免程式化,这是指导儿童写作的一个基本要点。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氛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愿望和向往,他们每日每时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作文教学中,对儿童表达思想、畅所欲言的“自由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确有很大差异。中国古来说到思维聪敏,作诗赋文的神童,往往是以成人的标准衡量的,把童真、童趣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孩子不大可能当神童。因此,中国的教育客观上带有一种成人化倾向。翻开作文选,选题大多是做好事、受教育,有一些感受、趣事等题目又要突出主题,思想升华等等。西方则不同。即使小学高年级,教学训练的题目也是极其生活化的。如让学生叙述早上的吃饭,睡前的准备等,学生极为自然地说早饭是自己准备的或买的;睡前如何洗脸、洗脚,甚至还偷懒、耍滑头等。其说法五花八门,绝无人笑话,也没有人统一格式、统一规范,只要意思清楚,过程完整。常有中外儿童出现在同一电视画面上,回答电视记者的采访,形成鲜明反差。西方儿童善于表达,思维灵活、神态语言充满童真、童趣;中国儿童显得拘束、呆板,回答程式化、成人化。这其中有民族文化的背景差异,但我们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主要因素。我们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作文的思想性,语言的文学性,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方式,缩小了他们的表达范围,使他们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对小学生是一种新的、陌生的交流形式,由于字词量和书写能力所限,这种交流困难远大于他们已经习惯的口语交流。因此,只有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写其所想,写其所乐,他们才能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强烈的书写动机。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写命题作文《放学路上》。他写了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个食物搬不动,叫来伙伴们一起搬的事。作文写得还生动,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当然,有意义的事可以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儿童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放学路上的题材没有挖掘那么深,只想到了几只蚂蚁。儿童写的是童真童趣,只要引导的好,观察几只蚂蚁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但却被否定了。不必到小学高年级,所有的学生就都知道该选什么题材、该说什么样的话了,而文章里却少了真正的童真童趣。
所谓童真、童趣说到底就是儿童所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童真、童趣有相对集中的内容和主题,这是儿童的生活范围所决定的,但也是千变万化的,决不会有固定模式。童真、童趣是文章的内容、思考方式、语言形式的综合表现。不能说写玩泥土是童真、童趣,议论时事就是成人化。同样是玩,儿童有自己的兴奋点和乐趣,成人有成人的观察角度和看法;同是点评时事、谈论社会,儿童可能幼稚可笑,但童真、童趣尽在其中。可能儿童做某件事并无明确想法,如果一定在作文中要求儿童提炼主题、升华境界,则真可能引导形成“儿童八股文”。
三、评价作文的标准
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材千差万别,写作方式千变万化,要找到一个客观标准,较少带有阅卷人主观色彩地进行评价是十分困难的。评价标准是教学的导向,标准的客观性与导向的教育性常常有所矛盾,切不可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评价作文的标准是宽一点好,还是严一点好?是模糊一点好,还是精确一点好?就目前情况看,宽一点,模糊一点可能更好。给作文评分,说到底还是为了教和学,不是为了定等第、比高低。
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教学生看图写话。面对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画面,学生写道:“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第二幅画面: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学生写道:“庄稼丰收了”。结果又是错。标准答案是:“小朋友在捉蝴蝶”。标准严了,对应的范围就窄了,甚至学生作答时还要揣摩教师的心理,求得与教师站在同一角度上看问题,以得到完全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被严格的评判标准局限在窄窄的范围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求异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热门话题,教学评价使用的却是“求同去异”的标准。教学指向“求异”,检查要求“去异求同”,最终,教学和考试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怪圈。“异”中难免有错,但“异”未必全都是错的,创造性思维一定是在求异中产生。毛泽东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每道题都答对了,但没有创见,只能评60分,而如果其中有一道题回答得有创见,就可以评100分。毛泽东赞赏有创见的人,他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自己就是一个有创见的人。但按照目前的教法,“创见”必为“异见”,只能纠正,如何能给100分?如果我们的眼界不够开阔,如果我们不是从全面发展的高度思考对学生的教育,那么错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当然,我们的评分标准不会有错,而是错在这种严格的标准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益。
从评价的角度考虑,我以为造成如此教法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求全责备。当然这首先是考试对学生的求全责备,而后,导致教师的教学对学生也求全责备。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最佳答案,但决不是错误答案。为“求全”把基本上是正确的回答也给否定了,学生无所适从。据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大约每天产生的10个想法中有9个半可能是错的,但他并不在乎,因为每天只要有半个新想法是对的,积累起来他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求全责备的教学中,尽管学生的思考错误要少得多,但决不会产生新想法,哪怕是比半个还少的新想法。标准的严格,只是培养学生的谨小慎微,评分的准确,只是规范学生照书本作答,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二是,精确评分。近几年,为了评分的精确,作文评分的规则定得很细,如何开头得几分,如何结尾得几分,中间过程得几分,何处点题得几分。这种定规则,按条条给分,起初是高考作文评分为了减少误差的一种方法,但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方法。可近年却延伸到中考、小学毕业考试,甚至用于校内考试中。规则细了,就要照着规则写,还未动笔,文章已经让条条给框死了。一个六年级学生写作文《我为红领巾添光彩》,选题是春游时他们午餐的包装物弄脏了草地,看到后,想打扫干净,却又极想加入同伴的游戏队伍,最后还是清洁了环境。学生家长的文笔很好,帮他修改。学生捡废物的过程是简单的,文章落笔在思想“斗争”上。一评分,只得了三类文。原因是中间过程未展开,不符合几项具体的、针对中间过程的评分规则,当然丢分很多。拾起废物放入垃圾箱,还能如何复杂?不得已只好编造了半截香肠如何如何,泡泡糖粘在鞋上如何如何,再评,果然得了一类。
同一个题目,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写,100篇好文章必定有100种写法。目前的作文教学是先给出范文,分析范文的结构、段落、段中的层次,甚至教学中从头至尾贯穿了评分的原则,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当学生初学一种文体,阅读不丰富时,只能死套范文的模式作文,结果是“凑”文章,不是写文章,不是以自己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章中许多独到之处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决不是精细的评分条文能定下来的。制定了严格细致的评分标准,文章必然要趋向千篇一律。试想,如果将来所有的人都机械地按一个套路说话,循一个格式写作,中国还能有文学家,有作家吗?
四、作文教学方法的探索
中国古来重教。据史料记载,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就有了学校教育。诗文的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后来,为求仕途,学生读圣贤经典,写应试文章,其教法与当今的作文教学大不相同。清末办学堂,兴“新学”,对封建传统的教育进行猛烈的批判。进而吸收西方教育思想,废除“八股”文章,作文教学融进了近代教学观。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有了许多可称之为成功的方法。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待于大胆地探索和深入地研究。
作文教学薄弱,焦点问题是教学难度大,效率低。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重视作文教学的自身规律,适当配套教学材料。
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中其他部分有着非常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因为,作文是以写字、遣词、造句为基础,运用布局谋篇、提炼、归纳、综合等多种能力,将思想情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但不能由此将语文教学等同于作文教学,因为作文需要综合运用其他语文能力,而并非是其他能力的简单相加。作文教学的独立性就体现在综合运用之中。就教学需要与学习规律而言,作文教学过少地体现了自身的独立性,增加了教与学的困难。
作文应针对自身的特点,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设计。例如,本文第一部分就曾明确说明,专门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的阅读有所不同,后者是针对特定内容的作文教学特别设计的,有特定的指向和内容结构。阅读尚如此,其他部分就更需独立设计。教师说,作文的教学目标不规范,课堂结构不规范,“辅助”训练途径不规范,其实所需要的就是符合规律的作文教材和教法。
教研部门和教材编写部门应当考虑编写配套的作文教学材料和作文教学辅导材料。这些材料要体现出作文教学的递进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头脑中散布的语文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作文知识结构。
二、开展作文能力测评研究,促进教学的科学化进程。
作文能力是高层次的语文认知能力,作文教学难度大是必然的。语文教学环环相扣,作文处在最后的环节,说明了作文能力对其他语文能力的依赖性。如果学生没学好生字,就掌握不了有关词,也理解不了相关的句子,这时学生也就不再感兴趣课文的段落层次、写作手法,作文教学也就落空了。从字词到作文的教学链较长,中间任一环节的薄弱都有可能使作文教学受到影响。
很多学生作文难,写作能力差,并非是全部的不会,可能是他在长长的学习链中某个环节的薄弱所致。也就是说,因为他某个子能力项的薄弱,影响了作文的整体能力水平。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他的薄弱环节给予及时的辅导,则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有可能跨上一个台阶。
鉴于目前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发展状况,我们完全有可能编制出较为适用的小学生作文能力诊断性测评量表。这将为肯定学生书面语言学习成就,诊断他们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提供有力的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支持和投入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小学作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