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阶层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所有制模式、分配模式和经营模式相继被突破,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开始急剧分化和多向重组,促使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向复杂转变。农村阶层分化所导致的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引发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民族和国家观念淡薄,集体主义感弱化,拜金主义盛行,腐朽思想和一些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组织乘虚而入,使农村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加大。这些变化势必会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如何针对农村阶层分化的新情况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阶层的分化及其社会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和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农村社会阶层及其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和重组,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倾向,从而导致农村社会成员彼此之间明显的地位差别和利益差别,均质性的农村社会分化为若干阶层和群体。在今天,农民已不再是一个意义和内涵单一的指称,农民这个大群体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管理者这八个阶层。[1] 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各阶层间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农民阶层内部分化程度的逐渐加大,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导致贫富差距在总体上将进一步扩大。第二、利益获得方式多元化。阶层分化不仅使农村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也使不同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多元化。第三、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农村群体的多样化使农村思想文化环境由禁锢型趋向宽松型,虽然有利于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四、社会生活方式由依附型趋向自主型。阶层分化下不断宽松的户籍管理体制及农民在区域间的迁移和城乡间的流动,使社会生活方式由依附型趋向自主型。第五、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由于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改变和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农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就业方式。农村阶层分化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农村阶层的分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农村社会的利益主体和利益来源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尖锐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益新格局和人民内部矛盾新体系,从而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阶层分化使农村弱势群体对自我和其他阶层缺乏认同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
由于各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的扩大。反映农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从1980年的0.24逐步扩大到2000年的0.35[2],说明农村贫富悬殊在不断加大,使得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不断加重,导致农民对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阶层既缺乏自我认同感,也拒绝对其他阶层的认同。而且这种认识还会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而更趋严重。如果农民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善的话,他们对于社会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并有可能通过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农民阶层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大多数,是党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执政基础。如果忽视这样的现实,不作理论和政策上的关注和重视,不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和保障弱势农民阶层的利益,势必会影响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农业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就会受到削弱和动摇。这也给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2.农村阶层分化中的市场取向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引导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农民阶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出现了重大变化。农民对自身的阶层定位,更多地受到市场取向的影响和支配,市场取向必然导致思想信仰、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等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又会导致脱离和危害主导意识形态的可能。因此,如何使以市场取向为核心的阶层分化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就成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3.阶层分化与农村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矛盾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在打破身份制的同时,也削弱了发挥政治优势的传统基础,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重现实利益的社会心态,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面临挑战。原先的观念和方法如果不作实质性的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重组优化这一执政资源,增强阶层分化中的政治优势作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严峻考验。
4.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的影响
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基层组织和阶层的渗透效率极高,有着很强的凝聚力。随着多种所有制经营方式的运作,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从全面控制向局部控制改变,再加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少数基层干部不注重世界观改造,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根本没有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更谈不上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具有的直接渗透社会基层组织和阶层的力度受到极大的削弱。这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5.农村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单一所有制和城乡二元结构下,完全封闭的农村社会由于统一的制度安排而具有高度的利益趋同性,农民阶级内部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利害冲突不明显,差别的弥合也比较容易,执政党利益代表的广泛性由于阶层利益的趋同性而顺利地得到统一。但是,农村阶层分化使农村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促使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便引发了执政党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与农村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如何协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既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又体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既能兼顾多元利益主体,又能化解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党的团结统一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增强党的凝聚力,这是农村阶层分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又一道难题。
6.阶层分化后农村“精英”流失,非正式组织乘虚而入
阶层分化使农民区域间迁移,城乡间流动加剧。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离乡外出就业一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共有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8%。在这些外出打工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占28.30%,初中文化程度占50.80%,高中以上学历占14.27%[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外出就业的人中包括了农村绝大部分“精英”,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低学历化,高素质的农村“精英”流失,使原有的农村组织的功能大大弱化,动摇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给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非正式组织让出了活动空间。这些组织的活跃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强烈的冲击,破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村社会经济的良性运作和协调、健康、稳定发展,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
三、当前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并自觉地参与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都较以前有了大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不仅从经济上获得较大提高,而且还接受了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已不再满足经济上的提高,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关注社会发展,积极要求参政议政。他们不仅学习科学种田和快速致富的方法,也开始学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通过参政议政等正确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县乡两级党组织也开始了以促进农民致富和稳定党在农村的政策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加强了农村党支部建设,注重发挥基层党员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带头作用,这些都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变化,也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虽然如此,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阶层分化所引起的农村各阶层利益和政治诉求的多样化使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仍呈现出相对薄弱的、与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从而使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整体上还呈现出薄弱态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农村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一些县级领导干部逐渐丧失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由先前的偏重政治转向偏重经济,由偏重精神转向偏重物质利益,认为搞市场经济,可以主要靠经济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各方面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淡化甚至不要了,抓思想工作不如抓经济工作实惠;由于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依据,导致一些乡镇基层干部对新情况、新形势认识不足,只注重抓经济,忽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变化,不注意研究农村社会思想政治新动向,对新形势下干部群众的思想变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在群众眼里,基层干部除了收钱催粮外,就只知道开会,喊口号,应付上级检查。还有些群众忙于致富,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对思想政治工作能躲就躲,敷衍了事。农村党员中自由散漫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党员不履行党员义务,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做组织分配的工作。部分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不积极缴纳税费,不参加公益性活动,不愿做在经济上“不划算”的事情。还有的党员对组织心存不满,讲怪话、消极话,在群众中不仅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反而起到负面影响。少数党员的理想、信念完全丧失,热衷于搞封建迷信和邪教。有的党员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工作中脱离群众。农村党员宗旨意识差。认为“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交上两毛钱,无所谓党员不党员”。有的党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为理想太遥远,对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不少老党员沉迷于怀旧情结中,时常发出“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感叹,思想上困惑迷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工作机制不相适应
在经济、政治发生巨大改变的当前,农村一些地方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旧的工作机制又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针对性不强、方法单调、行动滞后、切入不准、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是基层组织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部分缺失。在一些地方,乡村两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难以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愿去做、不会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导致农民的矛盾纠纷不断,上访事件不断增多;有的党支部多年不过组织生活,多年不去发展党员,不注意吸收农村中的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主和新青年农民入党,老党员流失严重,新党员又发展不起来,严重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农村党支部中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使得党支部活动也难以开展。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又缺乏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一些乡镇不重视阵地建设,基层党校房子破旧,设备落后,很难用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不稳定,待遇比较低,活动不经常。一些基层“有场地、无人员”或是“有人员、无活动”。如基层党校办学经费、村厂宣传员补贴等无来源、无保证,影响了正常活动,“无钱办事”现象突出。面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乡镇却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宣传委员身兼数职,很难适应当前较为迫切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三是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基层有些工作多头抓的问题比较普遍,各种评比比较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也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3.传统方法手段不适应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
随着农村阶层的分化,各种形式的新组织大量出现,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与以往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在不断增强,因此传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亟待调整和改进。例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是灌输型的方法,其特征是工作主体居高临下,采取“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不注重教育对象的感受和反映。缺乏思想上的双向交流,不重视受教育对象的感受和反映。教育者不能摆正位置,不能采取民主讨论和耐心说服的方法,而是目中无人,“以上压下”、“高高在上”。二是单纯说教形式。“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一般采取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传达会议精神等灌输式方法,缺乏互动和交流,有时主持会议的党员干部本身水平有限,本身就对政策理解不透,往往是乱扯一通,让听者一头雾水。尤其是少数基层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由于自身法律素养不够,导致在工作过程中作风粗暴,行为恶劣,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权益,不仅妨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严重的甚至危及到了农村社会安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这样的工作方法既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和群众要求,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又脱离了当前基层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答和解决群众思想中存在的疑问,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4.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确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特征,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传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诸如创新意识、全球观念、时效观念、市场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新观念都没有作为时代特性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中,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再像过去一样简单的定位于单纯政治目的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想快速致富的要求、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要求、正确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要求、参政议政和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诉求和追求现代新生活的要求。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从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体现差异性。针对当前农村阶层分化情况制定出针对不同阶层的具体工作目标,以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不能再简单因循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一的政治性目标,而必须加以充实。
5.工作内容太单调
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有的教育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与农村实际结合不紧,农民群众难于理解和接受;有的工作内容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用性不强,效果不佳。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一年只开四次广播会,春季喊订合同,夏季喊征粮,秋季催征购,冬季喊征兵,别的内容几乎没有,也有的地方,仍然热衷于过去单纯政治理论教育的倾向,缺少市场经济宣传的分量;而在某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一些基层干部片面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现只抓经济,忽视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内容上只注重经济指标,在舆论宣传上一是远大理想讲得少,只强调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上出现的愚昧现象错误地认为不可避免,而不去自觉地加以抵制,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倡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看成是超越历史阶段的“左”倾错误;二是方向道路讲得少,离开社会主义的前提,片面强调发家致富,把富与不富作为划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三是优良传统讲得少,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基本传统被视为“过时”的东西,过分强调情感因素的作用,致使广大农民群众信仰缺失、思想迷茫。
四、当前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阶层分化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协调各阶层利益,以促进农村阶层有序合理分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观念上创新
观念创新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先导,要放在创新工作的首位。要做到观念创新,一是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认清变化了的新形势,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重新认识做好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自觉克服“无所谓”的畏难情绪;二是加强对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想、新思维和新创举,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是要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敢于突破旧模式、旧框框,不断探索新经验和新方法;四是要破除“自我中心”的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改革开放的大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进程中;五是破除“与己无关”的观念,树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大政工观念。
2.要在内容上创新
内容创新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阶层分化下农民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道德意识觉醒,强化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促使农民的道德意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赖顺从型”向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独立自主型”转变。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民道德观念的更新,强化了农民道德自律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握这一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由于阶层的分化,目前农民群众的各种群体、各个层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按照先进性和群众性内在统一的原则,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教育。对农村青少年要加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的教育;对个体户、私营业主主要是向他们宣传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共同致富的集体主义观念、党对私营经济政策以及遵纪守法等内容的教育;对乡村企业职工、管理人员则主要强化其职业意识和主体意识;而对于农业农民则着重要进行致富光荣、共同富裕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教育。同时,要注意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要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新风尚,引导农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抵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培养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当前一段时期,要注重引导农民自觉、积极地参加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意通过正确途径反映自己的各种利益诉求,积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3.要在方式方法上创新
阶层分化后各阶层思想状况极其复杂,具体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因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框框架架,而应着眼于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转换思想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内容、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实现如下几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所谓经验型方法,是指受感性经验支配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科学型方法则是指受科学理论指导、符合人们思想活动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进一步地作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提炼,并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乃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积极总结群众中的鲜活经验,并不断把它上升为正确的理论。二是由灌输型向交流型转变。灌输型方法的特征是工作主体居高临下,采取“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不注重教育对象的感受和反映。而交流型方法是主体互动型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地位平等,思想双向交流,重视受教育对象的感受和反映。要实现由灌输型向交流型的转变,就必须摆正位置,采取民主讨论和耐心说服方法。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以朋友、兄弟姐妹、儿女的身份同群众相处,努力体现公仆情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情义,做到心与群众贴在一起,情与群众融在一起,劲与群众合在一起,而绝不能目中无人,“以上压下”、“高高在上”。三是由单纯说教向多种形式转变。过去“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已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系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来做好说服、教育、引导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
4.要在载体上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应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如形式多样的板报宣传、传统风俗活动行之有效的广播、会议)的同时,本着形式和手段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认真研究影响农村各个阶层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因素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特点,根据个性差异和行业特点,在工作手段和载体上有所创新。
(1)重视农村文化的载体作用 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载体并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和文明村镇活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将理论教育寓于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之中,增强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淡化教育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
(2)要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 现代传媒信息量大、节奏快、效率高,如报刊、电视、广播等,国内外大事、党的大政方针、各级的指示要求,通过一台电视、一个专题片或是音像、多媒体传播,在很短的时间能覆盖整个村落。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应特别注重适应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增强网上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3)重视农村管理的载体作用 要注重以管理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融为一体,人人按规章制度办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优化工作环境,着力营造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易于接受的环境和氛围。
5.要在机制上创新
机制创新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机制能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机制创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要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机制 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仍主要是乡村两级党团组织的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各市县乡镇要通过各级党组织,按规定配齐乡、村、组特别是村一级党、团支部的班子和妇女、民兵等专职政工干部,明确他们各自所肩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充分保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做。尤其是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党和政府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群众最前端的触角,也是做好农村基层思政工作的基本环节。当前,如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强化农村支部的建设,加强党支部的责任意识、素质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同时,可建立“大政工”格局,实行一岗两责,双向兼职,明确村、支两委及村民小组长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实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追究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农村专业技术带头人、乡镇企业家、离退休干部和教师、文艺宣传骨干分子等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例如组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主的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以村长为主的科技服务队伍,以团支部书记和文艺骨干为主的宣传队伍,以离退休干部和教师为主的道德监督队伍,以治保主任为主的社会治安队伍。
(2)健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工作日益复杂且繁重,农村政工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任务重、难度大,经常处在矛盾的焦点上,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农村政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因此,在政治上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使他们有一定的政治荣誉感和价值感;在经济上要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加大财政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政工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机制 现阶段农村阶层结构的形成和明晰,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由于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属性、经济基础和消费倾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而利益关系相互牵制,各经济阶层的利益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科学有序的协调机制,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引导经济阶层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演变,推进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利益机制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活力、追求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制定、宣传保护富裕阶层如农民私营企业主的合法利益的政策,增强农村社会全体成员致富的信心;二是向农民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目前的贫富差距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的先富后富的差别,是同向发展中的先后差别,而不是反向发展中的两极分化,只要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完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要努力清除农民的思想障碍,培育健康的心态,提高农民对阶层分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4)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在分配政策上要以县财政为基础,充分保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收入。二是对村、组、队这些最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养老、医疗、保险等乡镇也要有明确的社会保障政策,合理统筹,予以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市、县各级党委要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用预算方式对乡、村的文化设施如图书室、活动室以及宣传工具尤其是一些现代化的设备给予必要的投入,做到有活动场地、有报刊书籍,能经常性地开展各项活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应有电视、网络等工具。
总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时代,更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孜孜以求、不懈探索。
标签:农民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基层反映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