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贸易竞争与互补的中老贸易关系提升策略_国家经济论文

基于贸易竞争与互补视角的中老贸易关系推进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论文,视角论文,策略论文,竞争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老挝贸易正常往来的历史并不长,是在1988年12月双方签订了两国政府间第一个贸易协定以后,两国的贸易关系才得到全面恢复。老挝有很多农产品都是纯天然绿色商品,在中国很有市场。由于老挝是个农业国家,中国生产的农用手扶拖拉机、柴油机、碾米机、脱粒机、农用运输车、化肥、农药等都备受青睐。最近几年,中老贸易发展较快,据中国海关统计,中老贸易额从2003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关口以来一直稳步发展并呈增长势头。2006年双边贸易额为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9.37%,其中出口1.69亿美元,增长63.2%,进口4965万美元,增长94.3%。从发展前景看,虽然老挝的工业基础薄弱,但是资源比较丰富,矿业开发即将步入产出期,很有可能会形成大宗出口商品。而中国绝大多数商品是老挝所需的,从日常生活的服装鞋袜、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妇女用品、厨房用品;到生产用的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电力设备。因此,中老贸易关系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国与老挝贸易优势分析

本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H—O),采用贸易结合度、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特化系数具体分析中国与老挝的贸易形式,贸易依存度及贸易互补性。通过以下分析,为优化中国与老挝经贸往来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老进出口贸易额分析

如表1所示,中国与老挝的双边贸易总额从1995~2006年中老贸易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1998年,中老贸易总额是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老挝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经济陷入严重失衡状态,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老挝经济和中老贸易关系的冲击很大;第二个阶段是1999~2006年,中老贸易由恢复状态进入加速发展状态,贸易总额呈不断增长趋势,原因是老挝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该国政府实施了恢复经济的5年计划(2001~2005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老贸易关系的发展。

随着中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对老挝的出口远远大于从老挝的进口,这导致在中老贸易过程中,中国长期处于高额的贸易顺差地位,且贸易顺差也呈增长趋势,从1994年的3159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1907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08%。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中国与老挝之间的经济联系会日益密切,今后几年,中老贸易往来会更频繁,长期过高的顺差将会有可能影响两国的贸易关系。

(二)中老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老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由表2得出,1995~2006年(除1998年)中国对老挝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并且2003~2004年的TCD值较高,分别为3.65和3.21,这说明老挝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贸易关系相对来说较为紧密。1998年TCD值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老挝的经济,导致中老贸易额大量减少。

表2 贸易结合度数据表

年份 中国对老挝贸易结合度 老挝对中国贸易结合度

1995 2.880436 0.829682

1996 1.41946 1.009012

1997 1.019536 0.653387

1998 0.997042 0.864943

1999 1.281891 1.098245

2000 1.735927 0.581145

2001 2.509835 0.599735

2002 2.608455 0.739433

2003 3.654247 0.593858

2004 3.210978 0.59665

2005 1.963772 0.818492

2006 2.039118 0.890954

数据由作者根据WTO网站: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is_e.htm及国研网数据中心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另一方面,老挝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除1996年、1999年大于1以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2000年TCD最低为0.58,这说明中国对老挝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

究其原因,中国是老挝的周边国家,且中国市场庞大,老挝的贸易发展较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与老挝的贸易额只属于很小的部分,再加之20世纪90年代初中老两国才恢复贸易,贸易关系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老挝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较低。

(三)中国与老挝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上,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的可能就越大;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规模越接近,产业内贸易的机会就越大。可以说,产业间贸易反映了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可获得的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别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商品价格就不能准确地预测贸易模式。因为不论大国还是小国,所有的国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机会是相同的,很难事先预测哪个国家将生产哪一种产品。按照H—O模型,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由表3可以得出,除了蔬菜及家具、灯具、招牌、建筑预制件外,各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低,而且多数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这说明中国与老挝之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这种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之上,比如,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相对于老挝发展较快,各厂商已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出的产品成本较低,因此,老挝可以花费较低的价格进口中国的机械设备产品,双方在这项贸易中都有利可图。

二、中国老挝贸易互补关系分析

(一)中国老挝贸易互补关系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与老挝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那么中国和老挝各自在哪些商品上具有竞争优势?下面用贸易特化系数(TSC)对其分析,以期更深入的揭示中老贸易的互补性。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中国对老挝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表示中国对老挝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表示中国从老挝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25时,表明中国与老挝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老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中国与老挝2005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表4各类商品贸易中中国对老挝的贸易特化系数。可以看出,中国在工业制品中,除了橡胶制品、铜及铜制品、家具、灯具、招牌、建筑预制件其他商品均均大于0.8,而且多数工业制品的TSC值都达到1,说明中国在工业制品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在初级产品中,木材、木制品和木炭的TSC小于-0.8,中国相对于老挝在这种商品上处于竞争弱势。上表中,TSC值没有介于-0.25与0.25;之间,因此中国与老挝几乎没有产业内互补。

由此可以看出,老挝在农产品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中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老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二)中老贸易存在产业间互补的原因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史学家艾利赫克舍尔首创,后经瑞典经济学家波蒂俄林阐发而形成。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额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中国与老挝开放贸易后,由于产品X在老挝市场的相对价格高于在中国市场的相对价格,所以中国将出口产品X到老挝;同理,老挝将出口产品Y到中国。于是两国产品的生产会重新组合:中国增加X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老挝则增加Y产品的生产并出口,用H—O定理解释为:一国生产并出口的是密集地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地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结合2005年中国与老挝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对老挝出口商品占出口份额较大的有电力、电子设备、金属制品(钢铁及钢铁制品、铝及铝制品、锌及锌制品)、锅炉、机械、核反应装置等、运输设备(船舶、其他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工业制品;老挝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木材、木制品和木炭、铜及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中国与老挝之所以存在这种贸易结构,主要原因是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与国之间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导致禀赋不同。中国相对于老挝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利用率高,而老挝1988年才推行革新开放路线,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老挝经济又再次陷入失衡状态,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恶化了老挝的经济,在2001年老挝政府采纳了恢复经济的5年计划后才有所好转。老挝现在正处于急需发展的阶段,而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只能靠进口。老挝的优势就是资源较为丰裕,因此,我国从老挝进口原材料用于生产,可降低成本。

三、中国老挝经贸发展对策

(一)扩大中老贸易规模,建立良好的贸易环境

近些年来,虽然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规模仍然很小,比起中国与泰国和越南的贸易,中国在老挝对外贸易总额中占的份额很少,而且两国贸易波动较大。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老挝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的贸易优惠政策了解太少,我国给予老挝多种产品零关税和低关税,老挝几乎没有使用;二是老挝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运输成本高,不利于商品的出口;三是老挝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大宗出口的产品还未形成。

要扩大中老贸易规模,减小贸易顺差,笔者认为中国应该主动采取措施。

首先,老挝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山地和高原矿产、水电、森林资源非常丰富,而这里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多数天然资源没有得到开发,矿业开发和替代种植即将陆续步入产出期,很有可能会形成大宗出口商品,所以我国可以与老挝合作,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

其次,我国可以与老挝共同协商,取消一些贸易壁垒,特别是中国可以主动提供一些优惠的关税政策,尤其是针对工业制成品,鼓励老挝加强与我国的贸易联系。

再次,从中老贸易的商品结构可以看出,老挝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型产品需求量不大,因为老挝刚刚开放经济,与中国20世纪70、80年代一样,现处于低阶段,高增长的时期。但是,不久的将来,老挝会与世界接轨,因此,我国企业应积极开拓老挝信息技术产品市场,以保证中老贸易持续增长。

第四,提高中国商品的质量,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在20世代50年代,老挝市场上主要是中国商品,但因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低劣、进口渠道不明、假冒伪劣产品较多、使用寿命期短,造成消费者不信任,后来泰国商品占据了老挝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老挝倾向于从中国进口商品,并实行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为中国商品重返并开拓老挝市场提供了条件。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商品是老挝所需的,包括日常生活的服装鞋袜、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妇女用品、厨房用品,也包括生产用的建材产品、机械设备、农机产品、电力设备以及通讯工具。

(二)加强和扩大中老投资合作

老挝是东盟各国唯一的内陆国,政局稳定,原材料资源丰富,投资环境良好。老挝正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加快经济机制转换,这为中国企业投资老挝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目前,各国都在加强对老挝的投资力度,由于老挝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开发亦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2008年,越南计划投资部官员表示,下一步越南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为油气开采,矿产开采、通信、交通运输、进出口和商业零售等,在这些项目中,其中对老挝投资所占的比重最大。2006年,泰国是老挝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共投资30个项目,投资额为6.55亿美元;中国居第二,投资总额为4.23亿美元;日本居第三,共投资4.01亿美元。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在老挝投资最多的国家。这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首次超过泰国和越南,位居老挝外国投资者的榜首。目前中国投资者正在加大对老挝在能源、农业、旅游以及服务行业方面的投资力度。

因此,我国不仅要发展与老挝在农林及自然资源的合作与开发,还要积极探索新的领域,扩大新领域的投资合作。我国企业投资不仅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适度投资资本、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使企业自身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中老投资合作得到长远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与中国方略”(05BJL058)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基于贸易竞争与互补的中老贸易关系提升策略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