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412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处理当中,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对于患者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间外科ICU病房内58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需要接受密闭式吸痰,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深度吸痰,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标准吸痰,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指标对比后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远少于对照组,这一数据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外科ICU内接受机械通气与密闭式吸痰的患者而言,标准吸痰的实际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外科;机械通气;ICU;密闭式吸痰;深度;应用效果
外科ICU患者的病情相对较为危重,而这类患者基本都存在呼吸症状,机械通气是缓解外科ICU患者呼吸不畅的主要支持手段,机械通气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方面存在的症状,但是患者很容易初选呼吸道分泌物且无法自行清除[1]。如果外科ICU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长期存在,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等症状,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气道堵塞,患者的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2]。针对这一情况,密闭式吸痰成为清除患者气道分泌物的主要方式[3]。但是,在密闭式吸痰的实际应用当中,缺乏相应的量化标准,且吸痰深度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4]。我院针对这类患者分别选择两种吸痰深度,现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如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4月—2018年2月在我院外科ICU病房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当中选择58例接受机械通气与密闭式吸痰的患者加以分析,此次研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一般资料完整患者、有家属监护患者、符合机械通气与密闭式吸痰指征患者。针对本次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如下:无家属监护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患者、气道分泌物量不足中量患者、不具备机械通气与密闭式吸痰指征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29例对象。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为44—76岁;实验组患者当中男性为19例,女性为10例,患者年龄为45—75岁,两组患者的各基础资料对比后无差异存在(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需要接受密闭式吸痰,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患者吸痰前的各项准备,给予患者2min吸入纯氧,将吸引器负压调整为150mmHg,将密闭式吸痰管的三通透明部位与患者气管插管相连接,护士一只手握住透明三通,另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将吸痰管缓慢插入患者气管内管或者气管套管。之后,护士按下控制阀进行吸痰,时间在15s以内,如果患者气道分泌物十分黏稠,可以将2—3ml的无菌生理盐水注入,稀释后进行抽吸。吸痰结束后,护士需要缓慢回抽吸痰管,将冲洗液注入冲水口,对吸痰管进行清洗,吸痰后给予患者2min纯氧吸入,医生需要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如果患者仍然存在肺部痰鸣音,需要在3min之后继续为其吸痰,直至痰鸣音消失。
对照组患者的吸痰深度为深度吸痰,护士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后,感觉到阻力后上提1—2cm;实验组患者接受标准深度吸痰,护士将吸痰管插入患者气管插管后再延长1cm即可[5]。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包括患者的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与气道阻力下降值。此外,针对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情况,并予以简析。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当中的相关数据需要接受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患者的计数资料表示为n(%),接受X2检验,计量资料则需要利用(x±s)表示,接受t值验算。若相关数据比较后显示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主要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深度吸痰的临床指标对比观察(x±s)
从上表1中所显示的数据可看出,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后无差异存在,数据对比无意义。
2.2 患者并发症情况
根据上表2内容可知,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n(%)
3 讨论
在接受机械通气的外科ICU患者当中,气管内吸痰是一项最为基本的护理操作内容,密闭式吸痰可以很好地避免吸痰操作给患者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带来额外影响,确保患者的安全,也能尽量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6]。在密闭式吸痰的实际应用当中,吸痰深度的选择对于患者而言极为关键。
我院针对接受密闭式吸痰的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选择不同深度的吸痰方式,其中,深部吸痰主要是指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后,遇到阻力后上提1cm左右进行痰液吸引。而标准吸痰则是指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延长1cm部位,与深度吸痰相比,标准深度吸痰可以避免吸痰管与患者的气管隆突接触,避免患者的气道黏膜出现损伤,也能避免患者受到刺激后出现咳嗽等情况。此外,标注深度吸痰不会刺激患者的迷走神经,也不会导致患者呼吸系统出现反射性影响,患者的儿茶酚胺释放量不会增多,这样就不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的安全性可得到较好保证。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接受密闭式吸痰的患者在吸痰深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对比相关数据后可看出,标准深度吸痰的患者虽然各项指标与深度吸痰患者无差别,但是标准深度吸痰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少于深度吸痰对象。
结语:
针对外科ICU接受密闭式吸痰患者的吸痰深度选择而言,标准深度吸痰的实际应用情况较好,可以保证患者的相关指标不受影响,也能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反应等,标准深度吸痰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娟,胡雪慧.不同吸痰深度密闭式吸痰法在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07):159-161+165.
[2]朱绿柳,李芳.密闭式吸痰管不同吸痰深度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1):80-81.
[3]徐建华,陆艳.不同深度的密闭式吸痰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2909-2910.
[4]刘美玲,黄松彬,袁秋影,陈赞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6):1-2.
[5]相生跃,班努·库肯.机械通气时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5,21(22):78-79.
[6]闫俊辉,刘新媚,陶龙城,杨婉婷,吴琪,胡淑玲.密闭式吸痰管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4):76-77.
论文作者:唐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患者论文; 深度论文; 外科论文; 实验组论文; 机械论文; 两组论文; 标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