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交给学生开启创造思维“宝库”的钥匙,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严重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学生气不敢透,话不敢说。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下,学生还能思维吗?还能创新吗?怎么可能有创造呢?而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师生是朋友关系,无话不谈,你不会,我来教,你不愿学,我来引导你。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首先让9位学生走上讲台,让下面的同学数一数讲台上有几个同学;然后,我又走入学生中间,再让同学们数一数现在讲台上有几个人。这样,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他们的朋友、伙伴。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子,观察一下老师所占的位置是第几个,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从哪边数是第几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数、一起笑,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把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学生消除了拘束感,能够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质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误也应受到鼓励,不应受到奚落甚至打击,从而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人生的积极态度是“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实践六个字:一是“学生”,即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即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方法”,即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引导他们自己努力寻求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不是给与他们许多的财宝,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思维僵化,失去了创新,没有了创造意识。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失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我在教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不仅让学生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究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不仅轻松地掌握了比的性质,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匮乏,埋没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冲动意识;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死记“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束缚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了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多种思维方法。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论文作者:杨付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的是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