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把握好论文,关键时期论文,经济论文,企稳回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打牢经济回升的基础,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陷入负增长,世界贸易将出现60年来最大降幅。我国宏观经济以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的任务,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经过努力,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消费稳定较快增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中趋升,结构调整有所进展,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态势;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预期继续向好,社会信心有所提升;城镇就业继续增加。今年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经济出现筑底回升迹象。
虽然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但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地区、行业、企业还比较困难,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财政收支矛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尚未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峻而复杂。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和问题,宏观调控应继续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在继续扩大内需的同时着力稳定外需。目前,我国内需增长强劲,外需持续走低。今年上半年我国内需增长保持较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旺盛,月度投资增长已超过30%。消费需求基本稳定,月度消费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但外需特别是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总体下降速度超过20%。据测算,近几年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而目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为负数。所以,在保持内需增长势头的同时稳定外需,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着力点。
在继续落实中央投资的同时着力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能否有效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一个关键点是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措施能否及时有效得到落实。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实施,资金能够及时拨付到位,因而增强扩大内需措施实施效果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的投资配套资金。国家审计署最近提供的情况表明,国家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资到位率为94%,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8%左右。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及时有效发挥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萎靡,地方政府的土地转让收入大幅下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2009年记入地方财政的2000亿元财政赤字数量较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措资金有一定难度。目前我国地方层面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仍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筹措所需配套资金。因此,需要加紧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和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各项扩内需、保增长措施的落实。
在继续保持国有投资增长势头的同时着力启动民间投资。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国有投资拉动。今年1-4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增速高达39.3%,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8.8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今年1-4月达43.3%,比去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国有投资起到了先导作用。但最终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还取决于能否有效激活民间投资。近期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善。为此,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降低民间投资进入各种竞争性领域的门槛,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如何允许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铁路、金融、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等具有垄断性的领域。此外,民间投资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仍很突出。各级政府应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抓手,着力解决外需问题
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外需问题,中央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遏制出口下滑势头,努力创造出口需求,缓解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目前,投资和消费对经济企稳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经济能否较快进入上升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外需恢复情况。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外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初期,坚持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有效引入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推动国内生产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进入21世纪,我们抓住世界经济繁荣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显著上升,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地区。由于这一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其经济复苏是全国经济复苏的必要基础。
目前稳定外需面对较大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及主要大国经济仍处于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上年四季度分别下降5.7%、9.7%和14.2%。虽然由于主要经济大国纷纷出台拯救和激励措施,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工业化国家银行间市场的紧张状态有所缓解,各国股市有所回升,但市场并未完全稳定下来。从二战结束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多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规律看,此类综合具有银行信贷危机和房地产价格大幅跌落特点的金融危机至少要持续2年以上,而要恢复到基本正常状况则需要数年时间。此外,国际贸易复苏又往往滞后于各国实体经济的恢复。因此,我国外贸出口条件的完全改善很难在一两年内实现,我们要有应对较长时期外需不振局面的充分准备。
虽然面对诸多困难,但我们在稳定外需方面并非无可作为。比如,可通过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完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支持具有优势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促进外向型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次全球性经济衰退中,由于我们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经济可以做到率先恢复,达到全年增长8%左右的目标。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紧密关系,我们在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世界经济发生问题时受到不利影响。在世界经济真正筑底复苏前,我国经济通过努力有可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难以完全做到“独善其身”。
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民生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在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这个阶段,设备更新、技术产品创新、资产重组才会得到重视与较大规模实施。也只有那些设备更新、技术产品创新、资产重组相对成功的企业,才能得到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应高度重视危机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经过这次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有可能在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因此,除了千方百计保增长,我们更需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抓住机遇,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好条件,筑牢经济回暖和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当然,还需要注意分析各项保增长政策措施的客观效果,防止某些措施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把可能对未来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资本主义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和萧条时期,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是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弱者。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从萧条向复苏的过渡,往往是以牺牲普通劳动者利益、出现大量失业者为代价的。尽管不少欧美国家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对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和生活的冲击是经济危机的一个必然结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把保民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民生就是保发展。应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金融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民间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