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设计初探论文_孔尧智

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设计初探论文_孔尧智

南京淳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制度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土壤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为有效防止我国土壤环境的快速退化,需积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制定与完善,及时锁定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据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内容方案的合理化设计,始终坚持“良地省用、劣地优用”的建设原则,促进生态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健康生存提供保障。本文将针对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具体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土壤污染;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持续较快,导致土壤环境污染情况加剧,“有毒”用地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依据我国土壤环境防治计划中的相关内容,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行为准则,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借助高新的技术手段与有效措施,实现对土壤环境的科学化保护。

1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现状分析

1.1 质量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专业的技术人员是开展我国土壤环境检测工作的基础,是构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重要力量源泉。受地方政府推行政策及现实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方面的专项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质量检测技术人员普遍是非专业研究人员,未经严格意义上的岗位培训与学习,其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实际的工作进程中对于我国土壤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也仅仅是处于基础的层次,对于简单性的土壤环境保护问题,可依据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其他类型的实践研究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但面对难度系数较大的土壤环境质量检测问题时,就面临两难的尴尬境界。与此同时,外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壤样品检测并非长久之计,不利于专业项目工作的持续进行与完成。

1.2 质量监测设备不完善

完善的土壤环境质量检测设备是开展相关工作的保障,现阶段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仪器的缺乏已经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大阻碍,在实际的环境检测工作中,土壤样品的制备、待检验样品的前期处理、土壤样品质量分析等都是需要完成的重要内容,其各个环节中涉及到消解仪、压片机、萃取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多种专业化的仪器设备,所需设备众多,且每种技术设备的价格较高,因此,部分经济相对贫乏的地区,其没有完善的质量仪器配置系统,无法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1.3 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现阶段的整体土壤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虽为历史文化发展悠久的农业大国,但由于现阶段人口增长速度的持续加快,人们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土壤作为孕育农作物的基本环境,其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土壤功能的有无。我国工业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下跌,重金属耕地事件频发[2],导致日常食品安全存在较大程度上的威胁。

1.4 土壤环境评价导则体系不健全

2016年以前,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虽然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进行了基本的构建,明确了基本的导则框架,但由于生态环境、大气、地下水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详细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并未具体的进行设立,土壤环境评价导则体系的不健全成为现阶段影响实际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制约性因素。2016年以后,相关部门持续进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设立的工作,将现阶段的土壤环境依据使用目的严格区分为建设用地以及农业生产用地,在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土壤用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专业标准的制定,依据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计划为准则,提升构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研究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土壤环境导则制定的关键

2.1 明确“土壤环境”与“土”之间的范围划分

“土壤”与“土”虽只有一字之差[1],但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两者具有实际意义上的差别,从颗粒大小上进行区分,依据国际土壤质地等级划分标准,以两毫米为界限,“土壤”是指大于两毫米的颗粒物,而“土”是指小于两毫米的颗粒物;从垂向深度的角度进行区别,传统意义上对于“土壤”界定为两米范围内的具有实际作物耕种能力的土壤层,而“土”是指平面范围内的场地区域。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进行实际的制定时应注意土壤学科中“土壤”、“土”、“砂”、“砾”等物质之间的区别与界定,为后续的质量检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统筹兼顾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

土壤污染源的管理制度中包括排污许可证这一机制,在制定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过程中,应注重与此项制度之间的链接,积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运行模式,实现土壤环境保护风险的有效管控。

2.3 加强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衔接

专业的技术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影响机制,加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衔接,明确造成土壤环境污染以及建设施工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确保工作内容的完善。

3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设计

3.1 初始准备阶段

充分的准备可以实现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效建立,因此,专业的技术型人员需积极收集土壤环境基本现状、土壤参数、地方性区域地质状况等相关的资料信息,从而实现对土壤环境发展背景、土壤分布等情况的熟悉与了解,依据相关的专业资料,对土壤环境污染因素及污染等级进行提前的分析与判定,实现对评价范围的合理性划分。

3.2 土壤环境调查与评价时期

准备阶段的工作完成后,依据等级评价结果对建设施工项目进行实际的土壤环境调查,检测与评估土壤组成结构、区域质地、地表水分布状况等内容,确定土壤环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依据实际调查结果,进行监测点的确定。于项目施工建设工作开始之前进行一次土壤环境影响监测评价。

3.3 预测分析与评价时期

预测分析与评价是土壤环境影响因素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的评价依据类别划分为三种层次,其中定性分析与半定量评价是现阶段多数建设项目中应用的评价方法,而定量化预测适用于较为敏感的建设项目。定性分析中可以实现对土壤环境污染源类别、途径、受体等的细致性描述,半定量评价在上一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具体的土壤物料平衡图,确定实际的污染物指标与浓度等信息,定量化分析步骤相对较多,包括:土壤环境污染模型的建立、废气的通量计算等。通过专业化的方法进行数据测算,实现对土壤环境污染因素的预测。

3.4 最终结果阶段

结论是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以具体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为重要依据,对实际的土壤环境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得出最终的结论,针对检验合格的项目,可给予合理化的发展建议,促进其项目作业的顺利完成,对于检验结论显示超标的项目,应采取科学的技术性手段,对其进行专项的土壤环境污染防控措施,并进行再次的专项检验,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4 结语

目前我国还处于土壤环境管理的初始阶段,在技术与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还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在满足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方法的革新,积极解决现阶段面临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左定耀,刘凯利.浅析新形势下,优化评价内容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4(17):289.

[2]刘丽莎,张小泉,吴琪琪.简述关于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承接“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究[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4(16):104-107.

论文作者:孔尧智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  ;  ;  ;  ;  ;  ;  ;  

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设计初探论文_孔尧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