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主体地位研究

黄初清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民是乡村的建设者、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守护人,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乡村才能振兴,农民才能得到真正持久的幸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意义重大,明确农民主体地位就是明确了农村工作的方向,就能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就能有效持续保证乡村长期繁荣稳定,就能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把农民主体地位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研究意义重大。

一、农民主体地位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

农民主体地位就是农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享有的主导权、参与权、表达权、受益权等,是农民自主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注重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一)农民主体地位认同是乡村振兴取得实效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是最重要的主体,一切工作要围绕农民的发展、农民富裕生活展开,乡村振兴依靠农民,乡村振兴为了农民,增强农民主体地位的认同,牢记乡村振兴的宗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导向,也是乡村振兴取得实效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关乎亿万农民未来发展生存大计,是国家发展大事,是民族复兴的长远规划,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上要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当地居民的发展意愿和现有发展经验,自觉把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发展,还权于民,赋利于民,切实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充分认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地位,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实现真正的实在的振兴。

检查沿线穿渠排水建筑物的淤积情况,相应河沟上下游通畅情况,确保排水泄洪建筑物功能的正常发挥;检查工程沿线排水沟的情况,及时清除淤积与沟中的杂物,确保排水沟的畅通。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民地位的重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将成为宜居的农村,住着富裕的农民,农业也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将会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农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中央明确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农业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实施城乡均衡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民生短板,这是农民地位提升的顶层设计,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遇。

经过70年的建设、改革,农村得到极大的发展,农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城乡发展差别依然很大,农民依然是最困难的群体,农民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这种用黄、红、褐色粘土制造的彩陶,当时在生产制造的过程当中,还掺进了细沙,为了防止器物开裂。制作过程就是,首先用泥条盘筑的方式造型,之后在阳光下晒干,之后再放在火中烧烘干。而彩陶身上的装饰绘画则不知道是用芭毛结成细笔,或者是用动物的毛做笔所绘制的。正是由于当时材料所限,我们古人还能创造出这种最早的艺术品,充分体现了古人们智慧的结晶。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责任,也是近14亿中国人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不是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施舍,而是国家对“三农”的回馈,是国家发展成果的共享。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地位将得到实质的体现和提高,重塑乡村新景象。

(三)农村持续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

以上文献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现有文献对国内大豆价格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供给因素,需求因素还有宏观经济因素,但是并没有明确分析在互联网+这个背景下,互联网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大豆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大豆价格。

二、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分析

在红磷及其三卤化物或氯化亚砜的催化下,脂肪酸的a-H可被氯、溴取代生成a-卤代酸,此反应被称为Hell-Volhard-Zelin-Sky反应,反应机理如下:

乡村振兴农村才能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问题。只有乡村振兴了,中华民族复兴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共享发展成果。兴农业、美农村、富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农村发展的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南。乡村振兴不是为了解决城市病或城市发展的问题,而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的发展涉及多方面,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振兴乡村,只有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社会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乡村才能振兴,农业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一)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农民方方面面的协同发展,关系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但现在对农民群体的认识还有偏差,认为农村没有希望、农民没有作为,没有充分认识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政府认识弱化。在乡村振兴中,政府是实现农民主体地位的第一责任人,是政策制定和落实的执行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各项工作的核心,但现实中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够,认为乡村振兴给钱给项目就行,急着要政绩,没长远利益规划,不遵循地方发展实际。产业发展以万亩、十万亩为标准,放弃地方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建的特色产业园只见园不见产业。

2.农民意识淡化。乡村振兴是国家大事,更是老百姓的家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百姓只躺着受益,不支持、不理解、不参与,最主要归因就是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自己的家事。乡村农民没有把乡村振兴各项活动当成自己的事认真贯彻落实,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明不白,从而置身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不主动吸纳现代优秀文化,主体意识淡化。

要实现农民主体地位首先要高度认可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把农民利益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最高位置,切实维护农民主体利益,以农民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社会作用虚化。乡村振兴关系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农民,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可救药,对“三农”发展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许多企业还没把乡村发展作为社会责任,没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没有把企业文化延伸到乡村,没有与乡村发生对话。

(二)农民实现主体地位能力偏弱

目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团结不够。

1.主体地位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乡村振兴是农村新发展机遇,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发展战略,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还停留在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发展模式。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产业,对产业振兴没有足够的信心,对产业调整不支持不参与,没有大局意识,只顾自己的小家庭。

2.孵化器内设职能部门比较齐全,绝大部分设置了“项目招商部”。调查显示,项目招商部是所有孵化器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职能部门,有96%的孵化器企业都拥有综合服务部的职能部门,80%的孵化器企业有物业管理部,而孵化器企业中设立了产业服务部和信息部的分别占68%和20%,另有48%的孵化器企业还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了其他职能部门。通过比较还可以看出,自我评价为“勉强维持”的孵化器,内设的管理部门往往比较简单,没有设立产业服务部和信息服务部。

2.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乡村振兴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需要农业全面升级、乡村全面进步,目前农村人才缺乏,直接影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振兴中出现“政府动而乡村不动”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持续健康发展。

杨志勇 男,1982年12月出生,河南开封人,中山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室内定位、智能监护、压缩传感.

3.农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还是你种你的瓜,我栽我的豆,他卖他的果,农村产品进入市场还是单打独斗的居多,没市场竞争力,也很难形成利好的特色品牌。

三、实现农民主体地位的方法路径

2.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农业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农业的高效发展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全社会要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支持农村发展、为农业作贡献,履行社会责任。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创新创造精神,离不开农民的主动性、自觉性,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城市的反哺。

(一)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认同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农民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源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展成果由农民评判,尊重农民意愿和需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聆听农民内心的真正需求,给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自主权,创造机会让全体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建设属于农民真正需要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零容忍态势下,我国反腐成效显著。然而,目前面临的反腐形势仍然严峻。无论腐败主体、腐败手段、腐败形式、腐败影响均变化且复杂化。因此,完善纪检监察派驻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意义深远。

乡村振兴是农村农业农民的整体振兴,目前虽然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但农民需要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我们不能因为农民不完全适应乡村振兴需要而否定农民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

3.发挥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主人的身份、姿态、职责去参与完成某项任务的思想意识,把参与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关心,主要体现在责任性、主动性、奉献性上。作为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的农民,要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当成自己的事来贯彻落实,把乡村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文明传承当自己的责任抓紧抓好,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热潮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顾大局、识大体。

(二)突出党在农村的领导

1.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基层党支部是乡村发展和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与农民同吃住的基层党的干部也是最了解民情民意的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和发展。“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面发展的主心骨,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执行人,农业规模化生产离不开基层党组织,乡村有效治理离不开村级党组织的领导。

2.强化党员先锋作用。党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是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要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员的学习培训,组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党员创富带富能力。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更是农村党员的政治责任,广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带头摒弃各种不文明行为,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帮助群众树立发展信心和决心。

3.组织动员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内容紧扣新时代农村社会矛盾变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展开,目的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增加农民收益,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每个内容都必须紧密联系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农民知晓并参与。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对振兴乡村人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转变农民思维模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才可能成为乡村的振兴主体,才能参与乡村建设,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的发展需要。

1.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教育是最好的扶贫方式,要想全面改变农村面貌,首先要提高农民人口素质。农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大部分乡村主要劳动力都是外出务工,家里大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这部分人文化相对较低,思想保守,对传统农耕习惯有情结,很难改变他们生产生活方式,对现代新媒体新知识不理解,就需要在教育培训中增加公共基础知识的培训,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原有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固有看法,来一次新时期农村文化“扫盲”。

3.提高技能培训。乡村振兴是农村农业的全面振兴,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其中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解决谁来种地和地怎么种依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专业队伍、养殖专业队伍、市场经营队伍,目前只有与高校和职院联合,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不断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乡村振兴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最大能量,必须强化农民价值认同、突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高农民整体素养、突出农民主体性地位。

(作者系中共贞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谢义飞

标签:;  ;  ;  ;  ;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主体地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