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从众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现象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社会中,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父母们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社会给年轻一代提供的深造、就业机会是有限的,这就给了父母们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二等公民”,家长们对培养天才、神童的早期教育趋之若骛。这反映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从众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从众现象不仅存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教育子女的活动之中。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从众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费用的盲目攀比
生活中不难找到这样的父母,他们不吝重金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有财力和没有财力的父母们都把最大限度地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比如,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从小创造一种较好的学习环境或者为了赶社会潮流,不惜花费几万元为孩子选择一所很有名气的幼儿园,从别人啧啧称羡的赞叹中得到一种心理上莫大的安慰。其实,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如知识、个性、身体素质、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幼儿园本身的状况(如内部管理优劣、师资水平等等)而定,不必一窝蜂似地跟在别人后面,认为只有多花钱才对孩子的发展有利,这是家长们在认识上的一种误区。还有的家长在经济上并不宽裕,却也节衣缩食,为孩子增添高级用具如钢琴等,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音乐天赋,适合弹钢琴的。除此以外,部分家长还动辄给孩子服用营养品,购买上百元一件的所谓“智力玩具”等等,把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硬件”,当成家长们身份、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象征。于是,不是因为孩子需要或喜欢而给他买,而是别人有我也要有。家长的攀比风和虚荣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孩子,“我爸是×长”、“我爸坐××车”之类的说法,在孩子当中并不难听到,这些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家庭教育内容的随意性
为了让孩子早成才、快成才,家长们很早就为孩子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让孩子学汉字、电脑、绘画、舞蹈、钢琴、外语等等。极少数家长恨不得让孩子一出娘胎就能舞文弄墨。家庭聚会之时,也是家长、孩子一比高低之时,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大显身手,一旦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另一个孩子时,父母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于是乎,孩子本来就很有限的业余时间又被一些新的学习任务占满。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小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
我们对幼儿园特长班孩子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的不到一半。分析各种原因,主要和父母的主观臆断和盲从有关。笔者曾经问一位母亲为什么让孩子上美术班,她说,孩子的同学大多上了什么什么班,咱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又不是上不起,就给他报了一个美术班;结果,这孩子只去了六次就打了退堂鼓,原因是他一点也不喜欢画画,学了几次什么也没学到,我想给他再换换。目前,幼儿园音乐、美术、舞蹈教师也大都带有特长生,于是,孩子们在家长的要求下不断地赶潮流,不断地变换学习内容,什么时髦学什么;家长们也不厌其烦,陪学陪练。什么积木、橡皮泥、过家家、跳绳、跳房子等“土老冒儿”游戏已被远远地抛在了一边。
成才标准的功利性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本领、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家庭中就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谆谆”教导:“不好好学习,你就是个当工人的料!没权没钱就等于没能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本领这无可指责,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成才观将给幼小的孩子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抛弃那种陈腐的、片面的人才观,应该告诉孩子人生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他的头衔、地位和财富上。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告诉我们,任何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都是人才。俗话也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封建社会都得到社会承认的东西为什么到了临近21世纪却又被我们毫不吝啬地扔掉了呢?据报载,全国工业企业中,技术工人出现断层,不起眼的工种青年人不屑一顾,即使是技术工种。这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家长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心理、智力、体格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使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孩子的心理挫折和适应不良。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教育不能在今天预支明天的需要,必须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的思考、观察和感觉的特殊性。教育的使命是为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公民。因此,家长在育儿的问题上,要摒弃盲目从众的心理,做到育儿不害儿,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去投资,去创设教育环境,还要学会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新时代的育儿要有新的育儿观念,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切记的。